楊 磊 馮秋婷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2)
?
氯吡格雷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
楊 磊 馮秋婷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2)
目的 探討氯吡格雷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5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對照組患者進行不穩定型心絞痛常規藥物治療及其對應的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分別予相應劑量的硝酸酯劑、低分子肝素鈉、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氯吡格雷與左卡尼汀。治療周期為4 w。觀察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超聲心動圖,血脂等各項指標,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縮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氯吡格雷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心功能及預后,值得推廣。
氯吡格雷;左卡尼汀;不穩定型心絞痛
心絞痛分為穩定型心絞痛(SAP)和不穩定型心絞痛(UAP),SAP若不及時有效治療可以進展為UAP。UAP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由于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粥樣斑塊繼發病理變化,引起心肌血流減少,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臨床多采用鈣拮抗劑、阿司匹林、硝酸酯類等藥物治療〔1〕。本研究旨在探討氯吡格雷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老年UAP患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選要求的58例老年UAP患者,每位患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29例。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63~84〔平均(71.3±9.64)〕歲;觀察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64~83〔平均(70.8±7.1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身體營養狀況以及各項實驗室檢查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按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會2000年頒布的《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診斷標準〔2〕:既往有典型心絞痛病史,病程超過1個月以上;心絞痛發作時,經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緩解;心絞痛發作時,出現缺血性ST-T改變,或心電圖平板運動負荷試驗陽性。
1.3 排除標準 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病史;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者;抗凝治療禁忌證;惡性腫瘤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不愿接受此試驗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根據患者病情分別予相應劑量的硝酸酯類、低分子肝素鈉、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3〕。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18)口服,首劑300 mg,后75 mg/次,1次/d;左卡尼汀(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43)2 g,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靜脈滴注,1次/d。在治療期間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藥物用量。治療周期為4 w。
1.5 臨床療效評價 根據《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4〕,制定臨床療效標準:(1) 顯效: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硝酸酯類藥物消耗量減少≥80%,心電圖ST段及T波恢復>80%,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正常心電圖”;(2) 有效: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硝酸酯類藥物消耗量減少50%~80%,心電圖ST段及T波恢復60%~80%;(3)無效: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不明顯或無改變,心電圖無改變,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例數×100%。
1.6 超聲心動圖指標 應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超聲心動圖,包括治療前及治療4 w后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經(LVEDD)及縮末期內徑(LVESD)的檢測等。
1.7 血脂指標 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進行血脂指標檢測,其中包括三酰甘油(T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4〕。
1.8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4 w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2例)明顯優于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8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1%)高于對照組(72.4%)(χ2=4.350,P<0.05)。
2.2 兩組患者心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心功能均有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血脂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脂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脂均有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結果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2)P<0.05;下表同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UAP又稱為梗死前綜合征,或者上升性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與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一種中間臨床狀態。因其容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等,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UAP發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形成血栓,導致冠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5〕。治療UAP主要包括藥物保守治療以及手術等方式〔6〕。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類藥物,其抗血栓的機制包括多個方面,可以阻斷ADP 誘導的血小板膜蛋白Ⅱb/Ⅱa 構型改變,降低其與纖維蛋白原結合的能力,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及膠原活化〔7〕;氯吡格雷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強效并持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功能,在停止服藥后,短期內仍能維持一定時間的作用。由于UAP患者的脂類代謝通常處于失衡狀態,其血脂水平都比較高,通過配合服用降血脂類藥物對于預防斑塊形成及心絞痛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左卡尼汀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可以不需要肉堿轉運直接將長鏈脂肪酸進入線粒體基質,促進脂類代謝,提供肌肉細胞組織缺血或缺氧后的主要能量〔8〕。
氯吡格雷與左卡尼汀聯合使用,可以在防止患者血栓暫時形成的同時,改善體內脂質代謝,預防體內脂類沉積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在治療UAP過程中具有很好的療效。本研究結果也提示氯吡格雷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老年患者UAP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 顧永麗,于 鋒,葛衛紅.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Meta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8):1402-4.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12.
3 李利軍,趙嫦姣.替格瑞洛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5;30(4):399-403.
4 高 穎.比索洛爾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2):102.
5 李淑玲,朱成朔,劉國安.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機制及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2):210-2.
6 呂先光,王榮平,李進兵,等.美托洛爾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4;29(9):1011-4.
7 杜東陽,閆海華.氯吡格雷聯合辛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92-3,96.
8 白 玫.左卡尼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2:81-2.
〔2015-11-12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200168)
馮秋婷(1981-),女,副主任醫師,博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楊 磊(1981-),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R541-4
A
1005-9202(2016)19-474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