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頂雙 丁 肅 邢媛媛
(白城醫學高等??茖W校護理系,吉林 白城 137000)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分析及常見感染菌
孫頂雙 丁 肅 邢媛媛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吉林 白城 137000)
目的 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足(DF)危險因素及DF常見感染菌。方法 老年DF患者82例為DF組,同期未合并DF的T2DM患者82例為對照(非DF組);記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體重指數(BMI)、并發癥,并檢測血脂、血糖、血壓、踝肱指數(ABI)等指標,采用單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歸分析DF的危險因素。DF組患者均進行足部分泌物取樣,進行細菌培養,觀察主要感染菌種分布。結果 DF組男性比例及病程明顯高(長)于非DF組(P<0.05),兩組年齡、BMI無統計學差異(P>0.05)。DF組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的比例明顯高于非DF組(P<0.05);NF組血脂水平與非NF組無明顯差異(P>0.05),NF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收縮壓(SBP)明顯高于非NF組(P<0.05),ABI明顯低于非NF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周圍血管病變、HbA1c、SBP、ABI是DF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80份足部分泌物標本細菌培養共分離出病原菌94株,革蘭陽性球菌62株(66%),革蘭陰性菌32株(34%);全部病原菌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屬、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結論 老年T2DM患者中,男性、合并周圍血管病、高SBP、高HbA1c、低ABI是發生DF的獨立危險因素。老年患者應加強血壓、血糖控制,定期監測上述指標,以預防或早期發現DF。DF感染病原體中,最常見的是革蘭陽性球菌,通過積極內科治療可以控制感染。
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F)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經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使動脈灌注不足致微循環障礙而發生足潰瘍和壞疽的疾病狀態〔1〕。DF是糖尿病一種嚴重的慢性并發癥,有研究顯示超過15%的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DF,潰瘍、感染、壞疽是DF截肢的重要原因〔2〕。本文探討DF危險因素及足部感染常見病原菌,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DF患者82例為DF組,選擇同期T2DM但無DF的患者82例為對照(非DF組)。T2DM診斷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3〕,DF的診斷符合2001版《內分泌》DF的診斷標準〔4〕。排除年齡<60歲、病史診治資料不全、合并足部以外其他部位慢性感染者,合并腫瘤或血液病者,排除糖尿病腎病Ⅳ期及以上者。
1.2 方法 采集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吸煙史、體重指數(BMI)等,記錄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病變(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大血管病變(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
生理生化指標: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踝肱指數(ABI)等指標。血脂、血糖指標均按規定采血后送化驗室檢測,ABI采用日本ES-1000SPM多普勒超聲血流探測儀測定。
DF患者均進行足部分泌物取樣,深部膿腫可用無菌針管或在清創時取得標本,將標本注入培養基內進行細菌培養,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觀察主要感染菌種分布。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DF的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兩組一般資料、并發癥及理化指標的比較 見表1。DF組男性比例及病程明顯高(長)于非DF組(P<0.05),兩組年齡、BMI無統計學差異(P>0.05)。并發癥中,DF組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的比例明顯高于非DF組(P<0.05);各指標檢測顯示,NF組血脂水平與非NF組無明顯差異(P>0.05),NF組FBG、HbA1c、SBP明顯高于非NF組(P<0.05),ABI明顯低于非NF組(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并發癥及生化指標的比較±s,n=82)
2.2 DF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生DF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性別、病程、合并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病、視網膜病變、周圍血管病、SBP、FBG、HbA1c、ABI)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合并周圍血管病、低ABI、高SBP、高HbA1c是發生DF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DF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 DF常見感染菌分布 82例DF患者中,除2例因個人原因未采集足部分泌物外,80例患者進行了足部分泌物細菌培養。共分離出病原菌94株,革蘭陽性球菌62株(66%),革蘭陰性菌32株(34%);全部病原菌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4株(25.5%)〕、腸球菌屬〔20株(21.3%)〕、金黃色葡萄球菌〔16株(17.0%)〕最常見。其次為草綠色鏈球菌13株(13.8%),肺炎克雷伯菌10株(10.6%),大腸埃希菌5株(5.3%),普通變性桿菌4株(4.2%),無乳鏈球菌2株(2.1%)。
研究顯示,年齡是T2DM患者發生DF的危險因素,DF的發病率隨著T2DM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增高〔5〕。本文結果顯示NF組與非NF組年齡無顯著差異,多因素分析年齡也不是DF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可能在于入組人群均為老年患者,加之樣本量較小,故兩組年齡未表現出明顯差異,但年齡越高發生DF的危險性越高,仍應注意。
國外研究顯示,男性T2DM患者DF發生率高于女性,認為男性更容易發生DF,這可能因為男性活動更多、負重性工作更多,更容易引起足部壓力不同程度改變或出現足部創傷〔6〕。本文研究顯示DF患者中男性比例明顯高于非DF患者,回歸分析也顯示男性是DF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文獻〔6〕報道相符。
T2DM的慢性并發癥與病程長短有關,患者病程越長,各種慢性并發癥發生可能越高。國外有研究顯示DF多發生于病程多>5年的T2DM患者〔7〕,本文DF患者病程明顯長于非DF患者,但病程并不是引起DF的獨立危險因素。筆者認為,病程主要與多種慢性并發癥有關,慢性并發癥才是引起DF的主因,而病程并不是DF的主要影響因素。
周圍血管病已經成為國際糖尿病工作組判斷DF危險分度的標準。T2DM患者周圍血管病變起病早,發病率高,病變累及廣泛,尤其累及下肢時容易導致遠端血管閉塞,營養缺乏,從而發生DF〔8〕。ABI是反映下肢血管病變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通過ABI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敏感性達到90%,特異性達到98%〔9〕。
高SBP引起足潰瘍的原因可能在于SBP增高使動脈彈性減退,內膜損傷,脂質聚集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時會影響下肢及足部血液供應,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最終足部潰瘍形成〔10〕。而高HbA1c導致DF的原因與慢性高血糖引起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有關,這與國外研究報道相符〔10〕。
另外,DF感染病原體中,最常見的是革蘭陽性球菌,臨床發現DF時應首先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檢測,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進行積極的內科治療,避免或延緩大面積足潰瘍或壞疽引起截肢。
1 常寶成,潘從清,曾淑范.208 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2):129-30.
2 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1):s2-5.
3 戴建英,鮑艷芳,周冬玲.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探討〔J〕.上海預防醫學,2012;24(6):301-2.
4 廖二元,超楚生.內分泌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84-93.
5 Dubsky M,Jirkovská A,Bem R,etal.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of diabetic foot ulcers:prospective follow-up analysis in the Eurodiale subgroup〔J〕.Int Wound J,2013;10(5):555-61.
6 Neto AM,Zantut-Wittmann DE,Fernandes TD,etal.Risk factors for ulceration and amputation in diabetic foot:study in a cohort of 496 patients〔J〕.Endocrine,2013;44(1):119-24.
7 Ekpebegh CO,Iwuala SO,Fasanmade OA,etal.Diabetes foot ulceration in a Nigerian hospital:in-hospital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the presenting demographic,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J〕.Int Wound J,2009;6(5):381-5.
8 Criqui MH,Denenberg JO,Bird CE,et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ymptoms and non-invasive test results in patients referred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esting〔J〕.Vasc Med,1996;1(1):65-71.
9 Ikem R,Ikem I,Adebayo O,etal.An assessment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J〕.Foot,2010;20(4):114-7.
10 Basit A,Hydrie MZ,Hakeem R,etal.Glycemic control,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attending a tertiary care center〔J〕.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2005;17(2):63-8.
〔2015-11-13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孫頂雙(1981-),女,講師,主要從事護理教學工作。
R587
A
1005-9202(2016)19-476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