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平 屈永濤 王榮國 郭明麗
(河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
高壓氧聯合鼓室灌注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張慧平 屈永濤 王榮國 郭明麗
(河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目的 探討高壓氧聯合鼓室灌注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 突發性耳聾患者1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激素組、高壓氧組和聯合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常規給予擴血管、營養神經及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在此治療基礎上,高壓氧組采用高壓氧治療,激素組患者經鼓室灌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聯合組患者采用高壓氧及鼓室灌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聯合治療。比較三組患者的聽閾水平、療效、血流變的改變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三組患者聽閾提高水平及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依次為聯合組>激素組>高壓氧組。三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無差異(P>0.05),經治療三組患者的血流變指標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聯合組各項指標的改善情況均優于激素組和高壓氧組(P<0.05),激素組與高壓氧組比較無差異(P>0.05)。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 高壓氧和鼓室灌注激素聯合治療能明顯改善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血流變指標,恢復患者聽力,可在臨床借鑒使用。
突發性耳聾;高壓氧;鼓室灌注
突發性耳聾即特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一種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聽力圖表現為至少2個相連頻率的聽力降低20 dB以上;發病迅速,通常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 d內發生,發病時患者常伴耳鳴、眩暈、惡心、嘔吐,多為單側發作。目前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有學者認為主要與內耳微循環障礙、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有關〔1〕。內耳微循環障礙與血液流變學的改變關系密切,有研究發現,突發性耳聾的發生與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改變有關〔2〕。臨床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案以糖皮質激素和高壓氧為主要治療手段,并經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協會推薦〔3〕。但其對中國人群的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擬研究高壓氧與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突發性耳聾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激素組、高壓氧組和聯合組各50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均符合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其他病因(梅尼埃病、噪聲性耳聾等)所致聽力損失者,內耳畸形及占位病變,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對糖皮質激素禁用或慎用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婦女。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發作部位、治療起始時間、患耳聽力、伴發癥狀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三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規給予擴血管、營養神經及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高壓氧組采用高壓氧治療,1次/d(120 min/次),療程10 d。激素組患者經鼓室灌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治療:患者取平臥側頭位,75%酒精消毒外耳道,耳內鏡下于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行鼓膜穿刺術,耳內鏡下觀察中耳腔內可見液體為注入成功。然后令患者保持患耳朝上平臥30 min,不做吞咽動作、擤鼻或講話,使鼓室內藥液作用時間盡可能延長;1次/隔日,療程10 d,注意無菌操作原則。聯合組患者采用高壓氧及鼓室灌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聯合治療(方法同上)。
1.3 觀察指標
1.3.1 聽閾提高水平及療效 每隔3 d對三組患者進行1次純音聽閾測試,記錄平均最佳聽閾值。以最佳聽閾值與治療前患耳聽閾值的差值,判定三組患者的聽閾提高水平并進行療效評價。評價方法及標準參照《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5〕,根據聽力的提高水平可劃分為四個等級,痊愈:恢復正?;蜻_健耳水平或患病前水平,顯效:>30 dB,有效:15~30 dB,無效:<15 dB??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1.3.2 血液流變學改變 患者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肝素抗凝,通過FASCO-3010D全自動血流變快測儀進行血液流變學測定。
1.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三組患者有無咽鼓管功能異常、頭痛、嘔吐、氧中毒、減壓病、氣壓傷、頭痛、中耳感染和鼓膜穿孔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三組患者聽閾提高水平 激素組、高壓氧組及聯合組患者聽閾提高水平分別為(23.5±5.8)dB、(14.1±4.9)dB和(32.4±6.1)dB,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4.615,P<0.05),依次為聯合組>激素組>高壓氧組。
2.2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 聯合組、激素組和高壓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6.0%(痊愈16例,顯效14例,有效13例,無效7例)、74.0%(痊愈11例,顯效10例,有效16例,無效13例)和56.0%(痊愈6例,顯效7例,有效15例,無效22例),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10,P=0.004),且兩兩比較結果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改變比較 三組治療前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無差異(P>0.05),治療后三組血流變指標均明顯改善,且治療后聯合組各項指標均低于激素組和高壓氧組(P<0.05),激素組與高壓氧組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n=50)
與治療后激素組相比:1)P<0.05;與治療后高壓氧組相比:2)P<0.05
2.4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50例高壓氧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現咽鼓管功能異常;激素組患者中有3例出現一過性眩暈,無中耳感染病例;聯合組患者中咽鼓管功能異常6例,一過性眩暈2例,無中耳感染病例。治療后所有患者因治療所致的咽鼓管功能異常和一過性眩暈癥狀均消失,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2.659,P>0.05)。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常見藥物有糖皮質激素、擴血管藥物、內淋巴減容藥物、抗氧化劑、溶栓抗凝藥和神經營養類等,非藥物治療方法有高壓氧治療、星狀神經節阻滯、電泳法清除病理性蛋白質等方法。其中,糖皮質激素和高壓氧法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基本方法,但治療效果很不一致,且年齡、聽力損失程度及是否合并眩暈等并發癥均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6〕。傳統激素治療通常采用全身給藥方式,但隨著鼓室內給藥方式的推廣,這種方式亦得到廣泛應用,但何種方式更優仍無共識。臨床觀察發現,兩種用藥方式各有優缺點。鼓室內給藥可不經過血-迷路屏障而直接由圓窗膜吸收、擴散入耳,使內耳中的藥物濃度達到較高水平,同時還可使全身副反應降至最低,不需逐漸減量即可停藥,且該法簡便、易操作,麻醉后操作患者痛苦小、依從性高。研究發現,有高達89.9%的患者通過鼓室灌注給藥易出現耳痛、眩暈等不良反應,甚至約5%的患者可能發生中耳感染和鼓膜穿孔等嚴重并發癥〔7〕。本研究結果發現,聯合治療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聽力改善或恢復作用明顯優于鼓室灌注激素法和高壓氧法,且鼓室灌注激素的治療效果優于高壓氧法,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8〕,且聯合治療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高壓氧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方法,其在突發性耳聾中治療效果受到學者的肯定〔9〕。作用機制可能是,高氧環境可降低內耳的血液黏稠度,減輕自由基和免疫反應等對內耳的損傷,改善內耳的微循環障礙,并有利于耳蝸內損傷細胞的修復〔10〕。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其可通過與耳蝸、前庭等內耳組織中的激素受體結合,抑制炎癥反應;同時還可擴張痙攣的血管,從而改善微循環血流;此外,糖皮質激素還能抑制鈉-鉀ATP酶,調節水通道,維持內耳內淋巴液的平衡〔11〕。本研究結果發現,三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聯合組患者改善效果最佳,其次為激素組和高壓氧組,這與內耳聽力的恢復情況呈正相關。說明突發性耳聾的發生及病情嚴重程度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程度有關,提示改善血流變指標的藥物可能對治療突發性耳聾具有一定效果。三組患者開始均出現個別不良反應現象,但經治療后不良反應均消失,提示聯合治療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用于臨床治療安全可靠。
1 孫 亮.突發性耳聾的病因及預后因素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3;24(13):1967-9.
2 劉翔毅,田永萍,姜 影.突發性耳聾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及從血瘀辨治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5;47(4):205-7.
3 Stachler RJ,Chandrasekhar SS,Archer SM,et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udden hearing los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2;146(3 Suppl):S1-35.
4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5):325.
5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8):569.
6 陳 靜.突發性耳聾預后相關因素分析〔D〕.銀川:寧夏醫科大學,2014.
7 林 興.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4.
8 庫 薇,劉業海,吳 靜,等.國內高壓氧聯合藥物治療突發性耳聾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4;12(1):93-8.
9 楊智玲.高壓氧輔助治療成年突發性耳聾的Meta分析〔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3.
10 王靖明,徐學海.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現狀及研究進展〔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4):280-1.
11 黃春蓓,梁 華,鐘時勛.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進展〔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4;20(4):374-8.
〔2015-12-16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張慧平(1978-),女,主治醫師,博士,主要從事耳科學研究。
R76
A
1005-9202(2016)19-486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