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建 張 彥 陳之遙 高 杰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江蘇 蘇州 215006)
?
卡馬西平所致不良反應49例臨床特點及防治對策
石 建 張 彥 陳之遙 高 杰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江蘇 蘇州 215006)
目的 分析卡馬西平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 對該院2005~2015年49例應用卡馬西平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病例,分別從患者的年齡、性別、原患疾病、不良反應類型、合并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的轉歸、基因檢測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 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年齡組;卡馬西平治療的原患疾病中,各種神經性疼痛最多(69.38%),其次為癲癇(26.53%);皮膚不良反應最多(95.92%);合并用藥更易導致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8例/10例);HLA-B*1502等位基因檢測陽性率高(93.75%)。結論 卡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應危害大,中老年患者應從低劑量開始給藥,減少合并用藥,加強用藥監護,監測藥物濃度,使用該藥前最好進行HLA-B*1502等位基因檢測,從而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
卡馬西平;藥物不良反應
卡馬西平(CBZ)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癲癇、緩解神經性疼痛和改善精神癥狀的藥物。但少數患者口服后易發生不同程度藥疹、低鈉血癥、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卡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應(CBZ-ADR)個體差異較大,發病率低;死亡率卻很高。本文旨在分析卡馬西平致不良反應的特點。
1.1 資料來源 對我院2005~2015年接受治療的49例CBZ-ADR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49例病例是由于癲癇、帕金森病、各種神經性疼痛等疾病口服卡馬西平,口服劑量0.2~0.6 g/d。
1.2 實驗方法 對CBZ所致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性別、原患疾病情況、不良反應類型、合并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的轉歸、基因檢測等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
2.1 CBZ-ADR性別、年齡分布、原患疾病情況 表1可見,我院49 例CBZ-ADR患者中,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比例26∶23。在年齡分布上,平均年齡51.04歲,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年齡組。原患疾病中牙、頜、面部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帶狀皰疹及頸部、四肢神經病變引起的神經性疼痛最多,占69.38%;其次為癲癇,占26.53%。

表1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n)
2.2 CBZ-ADR類型、轉歸及合并用藥情況 我院49 例CBZ-ADR中,皮膚不良反應最多(占95.92%),其中重癥藥疹(藥物超敏綜合征、重癥滲出多形紅斑藥疹、中毒性表皮壞死松懈癥)〔1〕占所有藥疹的比例為85.11%。低鈉血癥和白細胞減少癥各1例。49 例CBZ-ADR患者中,18例治愈,30例好轉;1例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松懈癥,后因多器官衰竭,自動出院后死亡。治愈和好轉率達到97.95%。49 例CBZ-ADR中,有10例合并用藥,其中重癥藥疹8例,合并使用的藥物有正清風痛寧、甲鈷胺、雙氯芬酸鈉、美多巴、阿昔洛韋、頭孢克洛、纈沙坦等。
2.3 基因檢測 我院從2008年起開展了卡馬西平所致的不良反應與基因相關性研究,發現CBZ-ADR與HLA-B*1502等位基因有著明顯的相關性〔2〕。49例CBZ-ADR中,有16例收集到血樣,并測定HLA-B*1502等位基因。經檢測,只有1例為陰性,陽性率達到93.75%。
我院49 例CBZ-ADR中,中老年患者比例稍高于其他年齡組,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合并用藥更易導致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其中 1例死亡病例為高齡女性合并用藥患者。這可能是由于中老年患者各臟器功能衰退、多病共存、多藥聯用導致相同劑量下藥物毒副作用增加。同時,有研究顯示,老年組由于ADR表現形式特殊而未能及時識別以及疾病本身掩蓋ADR癥狀從而導致ADR潛伏期明顯長于成年組〔3〕。所以要加強中老年患者藥物監護,盡量減少合并用藥,從低劑量開始給藥,通過用藥教育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治療疾病的同時要嚴防ADR的發生。重癥藥疹屬于遲發型超敏反應,發病率低、死亡率高。重癥藥疹的早期癥狀易與一般藥疹混淆,所以發生皮膚不良反應后要盡早積極治療,從而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提高治愈率。1例低鈉血癥病例為乙肝患者,因三叉神經痛口服卡馬西平,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乏力、嗜睡、納差、膽紅素升高等癥狀,經停用卡馬西平,糾正低鈉,給予抗病毒、保肝護胃、抗感染、人工肝等綜合治療后好轉出院。低鈉血癥是卡馬西平較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低鈉血癥要立即停用卡馬西平并糾正低鈉血癥,否則可致驚厥、昏迷、腦水腫甚至死亡。建議臨床上給長期使用卡馬西平的患者定期進行電解質測定。
對于大多數短期使用卡馬西平或奧卡西平止痛的患者,可以預先進行HLA-B*1502等位基因檢測,對于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該藥。對于需長期使用該藥的癲癇、多動癥、帕金森病等患者,除了預先進行HLA-B* 1502等位基因檢測外,還需定期進行藥物濃度檢測,并根據測定的濃度調整給藥劑量,以確保患者獲得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療。
1 朱 旭,何曉靜,肇麗梅.卡馬西平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18):1462-4.
2 Zhang Y,Wang J.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HLA-B*1502 and carbamazepine-induced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and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mainland Han Chinese patients〔J〕.Eur J Clin Pharmacol,2011;67(9):885-7.
3 楊志偉,王 瓊,歐陽敏,等.老年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2):7052-3.
〔2016-06-20修回〕
(編輯 曲 莉)
高 杰(1980-),男,副主任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學研究。
石 建(1976-),男,副主任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學研究。
R971.1
A
1005-9202(2016)19-488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