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枝,劉錫洪,馮立興
(1.天津市東麗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天津 300300;2. 天津綠洲莊園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試驗研究
白色金針菇工廠化高效栽植技術
劉金枝1,劉錫洪2,馮立興2
(1.天津市東麗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天津 300300;2. 天津綠洲莊園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目前天津市白色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的技術已逐步成熟,本文結合天津綠洲莊園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多年進行金針菇生產的實際經驗,對白色金針菇高效生產中的菌種選擇、栽培料選擇以及控制病蟲害的栽培關鍵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實用性較強,希望對提高白色金針菇種植戶及企業的種植效益提供幫助。
白色金針菇;工廠化栽植;菌種;栽培料;病蟲害防治
金針菇是我國最早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它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菇體富含精氨酸和賴氨酸,是孕婦和兒童的益智食品。其子實體含有樸菇素,是具有抗癌作用的堿性蛋白,因此,被人們譽為“超級保健食品”。
金針菇具有低溫結實性的特點,不適合傳統手工季節性栽培方式。20世紀50年代,日本創立了金針菇等木腐菌瓶栽和袋栽的工廠化周年生產模式。到80年代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也相繼引進日本生產模式,并根據自身條件加以改進,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技術日臻成熟。工廠化生產線引入我國大陸是在20世紀80年代。天津綠洲莊園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是在天津市率先實現工廠化周年生產白色金針菇的農業企業,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總結出適合天津市的白色金針菇工廠化高效生產技術。現將白色金針菇生產的關鍵技術要求總結如下。
1.1白色金針菇優良菌株的引進與篩選
選取8個不同來源的菌株,對其進行編號。將1-8號菌株進行二級繁育。瓶栽配方:棉皮46%,麩皮35%,玉米芯18%,輕質碳酸鈣0.5%,過磷酸鈣0.5%。采用瓶栽法,每瓶裝干料250 g,每個品種40瓶。高壓滅菌1.5 kg·cm-2,2 h。接種后放于23 ℃恒溫條件下培養,當菌絲長滿袋生理成熟后,將栽培瓶置于13~16 ℃環境下,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刺激,待栽培瓶菌面充滿針狀小菇后,置于通風量大、溫度10 ℃左右的環境中,3~5 d后針狀菇倒伏、萎縮,再移入出菇房內。設定溫度為l0~12 ℃ ,相對濕度80%~90%,當子實體長成后測定第一潮菇的轉化率、子實體的總柄數、菌柄長度、色澤、蓋徑。
1.2栽培料配方的篩選
培養基配方見表1。袋料高15 cm,松緊一致,每袋干料重為450 g。

表1 培養基配方優化試驗 (%)
采用袋栽法,選用聚丙烯(PP)袋或聚乙烯(PF)袋,規格寬×長為18 cm×36 cm或17 cm×33 cm,厚度為0.04~0.06 mm的折角筒袋,每個配方20袋。高壓滅菌1.5 kg·cm-2,2 h。接種后放于23 ℃恒溫條件下培養,菌絲長滿袋后置于13~16 ℃環境下,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刺激,待栽培袋菌面充滿針狀小菇后,再拔除棉塞套環,用小刀割去塑料袋至菌料面基本平齊,置于溫度10 ℃左右的環境中,用再生法進行出菇管理。
1.3白色金針菇病蟲害的控制試驗
白色金針菇屬于大型真菌,與引發病害的真菌、細菌等病原菌親緣關系較近,因此,防治難度較大,依據主要雜菌和蟲害的感染途徑、生活習性和為害癥狀,細化以“預防為主、生物防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辦法。現從生產角度進行說明,強調生產過程清潔化、無害化,降低高污染危害,保障生產效益,使雜菌污染率控制在2%以下,蟲害發生率控制在1%以下。
1.3.1合理布局生產區域
生產區一般分為5個區域,I區為無菌區,包括冷卻室和接種室,是廠區潔凈度最高的區域。每次操作前及工作完成后都要進行消毒處理,用紫外燈照射30 min以上并輔以噴灑消毒殺菌劑殺菌,工作人員的衣服必須經常洗換、消毒。Ⅱ區為培養區,對潔凈度有著嚴格的要求。Ⅲ區為搔菌、栽培、包裝區,對環境的整體要求較高。Ⅳ區為操作區,包括裝瓶和滅菌區域,對環境無特殊要求。V區為廢菌糠處理和原料堆場,是灰塵和雜菌較多的區域。根據日生產量和不同品種,合理布局各區域面積,對各個區域制訂不同清潔制度和人員管理制度。
1.3.2菇房管理
出菇管理是食用菌栽培中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該階段工作重點是創造一個適宜的菇房小環境,防治病蟲害,控制出菇管理,促使子實體形成。菇房建造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避開低洼地,菇房朝向坐北朝南,單座菇房栽培面積不宜過大,一般為100~200 m2;②進口處應設緩沖間兼工具間;③應滿足出菇階段所需的溫度、濕度,空氣流通、無直射陽光、電燈照明亮度均勻、內部清潔,控制好出菇場所的溫度、濕度、通風和CO2濃度可有效控制金針菇病害發生。蟲害以預防為主,除在門窗設有防蠅、防蟲設施外,菇房門窗內外經常撒石灰,以防害蟲進入產卵。栽培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破袋。一個出菇周期結束后,對整個出菇車間要進行清潔、熏蒸消毒,切斷傳染源。
1.3.3栽培原料管理
蟲害的發生主要在原料貯存時發生,應配備有專門的原料貯存庫,并定時進行防蟲處理。出菇后廢棄的菌棒容易孳生蟲害,因此,菌棒一經出庫專地停留,及時處理,場地定期消毒,預防蟲害的發生,這樣菌棒蟲害發生率可控制在0.5%內。
1.3.4常見雜菌與防治
常見雜菌有霉菌、放線菌和細菌。霉菌主要污染蕈菌菌絲和培養料。霉菌主要有曲霉、青霉、毛霉、木霉、脈孢霉、根霉等。其中,曲霉、青霉、毛霉、木霉、根霉的防治措施為:在發菌階段,適當降溫和降濕,時常噴撒干石灰粉進行徹底消毒;在生殖生長階段,適當降溫和降濕,時常噴灑干石灰水進行徹底消毒。脈孢霉又名鏈孢霉,紅色面包霉,主要防治措施為一旦發現立即深埋或焚燒。放線菌與細菌的防治方法與霉菌相同。
2.1優良菌株的篩選結果
各菌株的子實體的經濟性狀和產量如表2所示。試驗結果表明,參試菌株3號(FL8801)外觀質量最好,其子實體通體白色,菇蕾數多,菌蓋小,菌柄長度適中,其生物學效率可達66.9%。

表2 各菌株的經濟性狀及產量
2.2栽培料配方的篩選結果
栽培料配方的篩選結果見表3。生產周期:配方②最短。產量:配方②產量最高,袋產341 g,生物學效率為75.8﹪,A級菇率為95﹪;其次配方③,袋產311 g,生物學效率為69.1﹪,A級菇率為94.8﹪。

表3 不同配方出菇性能比較
2.3優化技術應用后成效
通過成果轉化與應用,優化了與優良菌株相適應的栽培料配方,取得良好的效果。經統計平均生物學轉化率達到75.8﹪,A級菇率達95﹪(表4)。金針菇生長旺盛、轉化率提高,并有防止細菌污染的效果,雜菌污染率發生率極低,所發生的污染主要是菌袋轉運過程中造成塑料袋破袋導致的,污染率可控制在2﹪以內。

表4 示范前后比較 (%)
[1]黃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7-180.
[2]訾惠君, 張志軍, 周永斌,等.白色金針菇周年工廠化栽培關鍵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 2011(2):14-15.
S646.1+5
A
1002-0659(2016)05-0004-03
2016-07-10
主要作者簡介:劉金枝(1983-),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dlnwny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