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睿閆 昊張繼紅*
(1.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新疆塔城地區羊棘球蚴病個體流行率測量
張 睿1閆 昊2張繼紅2*
(1.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目的:為了了解新疆塔城地區羊棘球蚴病真實流行率。方法:采用橫斷面研究,采樣分為兩階段抽樣策略,第一階段為縣(市)抽樣采用隨機抽樣策略,預定流行率=85%、CI=90%、可接受誤差=15%;第二階段為個體抽樣采用按養殖大小成比例抽樣(PPS)策略,預期流行率=30%,CI=90%,可接受誤差=5%,采集血清1839份,血清樣品進行ELISA抗體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敏感性和特異性計算真實流行率。結果:塔城地區羊棘球蚴病個體表觀流行率(AP)為52.7%,統計分析得出個體真實流行率(TP)為55.2%,95%置信區間為52.9~57.4%。結論:1.本次研究首次通過兩階段抽樣策略對羊棘球蚴病在個體流行率進行了測量,從方法上相對以往的監測方法更加科學,包括不同年齡、性別的羊只,更接近研究時段內該地區的真實情況。2.相比之下,血清學檢測簡便、快速、檢測通量大,我地區可在今后的羊棘球蚴病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檢測工作逐步推廣ELISA診斷方法,進而更客觀、更準確地掌握棘球蚴病流行情況,做好防控工作。
新疆;羊棘球蚴病;真實流行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1 背景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稱為包蟲病(Hydatid disease,Hd),是由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中絳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在哺乳動物臟器內形成機械性壓迫,造成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同時可引起過敏反應,甚至突然死亡,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1]。綿羊是最主要的中間宿主,犬是終末宿主。據獸醫部門流行病調查數據推算,每年患病家畜在5 000萬頭以上,因家畜死亡和臟器廢棄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30億元[2]。
羊棘球蚴病感染調查可以直接反映當地棘球蚴病流行程度,同時是執行預防措施和評價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標。目前羊棘球蚴病感染調查仍以OIE推薦的屠宰場現場檢查為主,家畜屠宰后對肝臟、肺臟進行棘球蚴病包囊檢查,該方法存在問題有:內臟棘球蚴包囊檢查只能在家畜屠宰時進行,存在很大局限性,同時家畜年齡大多年齡偏大,部分家畜可能是感染其它動物疫病的病畜,增加了流行病學調查的偏差。棘球蚴病感染初期或家畜年齡較小感染時,可能棘球蚴幼蟲在內臟表面未能形成包囊或包囊不明顯,導致檢查出現假陰性。檢查人員可能將棘球蚴包囊與其它寄生蟲病或傳染病形成的結節狀病變混淆,導致檢查出現假陽性。
近年來,多種新的免疫學方法應用于羊棘球蚴病檢測,其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制備特異性抗原檢測血清中的抗體。血清抗體檢測方法的應用,其檢測敏感性、特異性、實用性要優于傳統的檢測方法,為了解羊感染棘球蚴病真實感染情況提供了檢測與監測手段,為流行病學調查與疫情監測、疾病診斷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途徑。
2.1 材料
2.1.1 樣品
采自塔城地區5個縣(市)的羊血清1839份。
2.1.2 主要試劑盒
綿羊棘球蚴病(包蟲病)ELISA檢測試劑,蘭州獸醫研究所產品,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1.8%、95.4%。
2.2 方法
2.2.1 檢測方法
綿羊棘球蚴病(包蟲病)ELISA檢測試劑,參照《NY/T 1466-2007動物棘球蚴病診斷技術》進行操作。
2.2.2 抽樣策略
為了測量羊棘球蚴病的真實流行率,本研究選擇采用橫斷面研究。塔城地區轄區內所有羊只為此次調查的總體樣本,采樣分為兩階段抽樣策略[3]。
第一階段縣(市)選取采用隨機抽樣策略。轄區內5縣2市編號后作為抽樣框,根據專家意見,縣市預定流行率=85%(縣市估計流行率基于個體流行率>20%,即確定為流行縣市),置信水平=90%,可接受絕對誤差=15%,采用WinEpi軟件按照估計流行率抽樣方法計算抽取縣(市)數,用EXCEL軟件的隨機數發生器抽取縣(市)。
第二階段個體抽樣策略采用按養殖大小成比例抽樣(PPS)策略。根據專家意見以及當地歷年監測數據,個體預期流行率設定為30%,置信水平=90%,可接受誤差=5%,采用WinEpi軟件按照估計流行率抽樣方法計算每個縣個體樣本數,將每個縣(市)2015年秋季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檔案信息整理編號后作為抽樣框,用EXCEL軟件的隨機數發生器抽取個體。
2.2.3 數據分析
羊棘球蚴病個體表觀流行率(AP)即檢測的血清學陽性數占所有檢測數的比值。個體真實流行率(TP)根據公式TP=(AP+Sp-1)/(Se+Sp-1)計算得到,真實流行病的95%置信區間根據公式CI=P±Z×[p×(1-p)/n]-1,其中,P是真實流行率,Z為標準正態分布概率p=0.05所對應的值,n為抽樣數量。
3.1 抽樣結果
第一階段隨機選取出5個縣(市),其中3個縣(市)以牧區畜牧業為主,2個縣(市)以半農半牧區畜牧業為主。第二階段計算每個縣(市)需要抽取226份樣品,具體樣品來源見表1。

表1 樣品來源
3.2 各縣(市)真實流行率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上表2中列出的結果,對各縣(市)羊棘球蚴病的真實流行率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詳見表3。

表3 各縣(市)真實流行率的描述性統計
3.3 個體流行率
總共對1839份血清進行檢測,抗體陽性969份,根據個體流行率計算公式可得到塔城地區羊棘球蚴病個體表觀流行率(AP)為52.7%,根據2.1.2中該檢測方法敏感性Se=91.8%、特異性Sp=95.4%,計算所得個體真實流行率(TP)為55.2%,95%置信區間為52.9~57.4%。
4.1 抽樣策略
在第二階段抽樣過程中,將每個縣(市)鎮2015年秋季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檔案進行整理,將養殖戶、飼養量信息錄入成采樣框,采用按養殖大小成比例抽樣,使得轄區內的羊被抽中的概率是一致的,由于當地飼養模式、飼養情況特殊,每戶養殖量在300-1200之間,當養殖戶與采樣量確定后,進入養殖戶采樣時,隨機抽取相應數量,相對于將該縣(市)全部羊編號后簡單隨機抽樣而言,該方法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可在今后大范圍監測抽樣時逐步推廣,可減少因便利采樣帶來的誤差。
4.2 流行率測量
該地區歷年監測數據來源屠宰場現場檢查,數量為每年200羊,監測結果顯示該地區羊棘球蚴病流行率為42.39%,本次研究通過兩階段抽樣策略對羊棘球蚴病在個體流行率進行了測量,從方法上相對以往的監測方法更加科學,樣本量1839份,包括不同年齡、性別的羊只,試驗結果顯示該地區羊棘球蚴病個體真實流行率為55.2%,95%置信區間為52.9~57.4%,更接近研究時段內該地區的真實情況。
由于寄生蟲病相對于家畜病毒病、細菌病而言,有其獨特的生活史、發育史,具有單向性、循環性的特性,致使羊棘球蚴病主要傳染源為感染棘球蚴病的犬科動物的排泄物以及所污染的其它物質。在牧區,養殖戶公用同一片草場,所有羊只在同一片草場活動、采食,轉場時,經過同一條牧道,所以本文認為,在牧區羊棘球蚴病感染情況同質化水平很高,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4.3 建議
在本次研究調查中發現,該地區整體羊只調運情況為調出量遠遠大于調入量,羊只飼養模式屬于牧區自繁自養、傳統游牧。在牧區,牧羊犬隨羊只活動,而半農半牧區的犬只以拴養為主,從犬與羊只接觸頻次來說,牧區要遠遠大于半農半牧區。根據此次研究數據和棘球蚴病特性,建議如下:
(1)加快建立家/牧犬的登記管理制度,并集中收容、處理流浪犬只。
(2)加大以“犬犬投藥、月月驅蟲”為中心的預防控制措施的實施力度,尤其是加大牧區牧羊犬的驅蟲力度。
(3)對轄區內新生羔羊實施羊棘球蚴病疫苗免疫,尤其是牧區新生羔羊,提高對棘球蚴病的抵抗力。
(4)加強屠宰檢疫管理,杜絕“私屠亂宰”行為,嚴禁將感染有包囊的家畜臟器亂棄或投喂犬只。
(5)加大棘球蚴病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翻譯為多語言使農牧民了解棘球蚴病的危害及防控知識。
4.4 局限性
本次研究中,由于經費、人員以及實際情況的局限,所以在第二階段一個縣的個體抽樣數未達到計劃采樣數,這可能造成該縣結果精確度下降。但其他縣(市)實際獲得樣品量均大于計劃采樣數,提高了結果精度。
屠宰場現場對家畜內臟進行棘球蚴病包囊檢查簡單易行、成本低廉,一直被用于羊棘球蚴病檢疫、監測及流行病學調查,但是由于該方法的敏感性、特異性依賴于檢查者的專業技能、羊感染時間的長短、棘球蚴發育情況等因素的限制,而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增加了流行病學調查的偏差。相比之下,血清抗體檢測方法的應用,其檢測敏感性、特異性、實用性要優于傳統的檢測方法,可為流行病學調查與疫情監測、疾病診斷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途徑。
本次研究首次利用獸醫流行病學相關原理對羊棘球蚴病個體流行率進行測量,相對以往宰后檢查的監測方法,通過兩階段抽樣策略對個體進行抽樣,降低了便利采樣對結果的影響,從方法上相對以往的監測方法更加科學,同時,監測對象包括不同年齡、性別的羊只,研究結果更接近研究時段內該地區的真實情況。
[1] 李炳軍.包蟲病流行病學調查現狀[J].醫學綜述,2009,15(8):1195-1198.
[2] 張壯志,張文寶.我國包蟲病防控及其面臨的困難[J].獸醫導刊,2011,06:27-29.
[3] 黃保續.獸醫流行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89.
張睿(1986—),女,新疆烏魯木齊市人,大學學歷,助理獸醫師,從事動物疫病綜合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