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輝 孫志永 楊廣德
(江蘇省洪澤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洪澤 223100)
阿莫西林對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療效觀察
楊 輝 孫志永 楊廣德
(江蘇省洪澤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江蘇洪澤 223100)
為了觀察阿莫西林對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療效,在同一地區選擇四十頭已感染副嗜血桿菌病的豬隨機分成四組,每組十頭,分別為阿莫西林肌注組、恩諾沙星肌注組、頭抱拉定口服組、不治療對照組,以及十頭健康豬對照。感染豬療程均為一周,實驗結果表明,在該地區阿莫西林對豬副嗜血桿菌病治療效果優于恩諾沙星和頭抱拉定,治愈率在80%以上。所以在該地區治療豬副嗜血桿菌病應優先選用阿莫西林進行治療。
阿莫西林;豬;副嗜血桿菌病;感染
副豬嗜血桿菌病(HPS)是巴氏桿菌科嗜血桿菌屬中的一種沒有運動型的小型多態桿菌,本菌可引起多種動物呼吸道疾病,尤其對豬更為嚴重,可引起豬的格氏病(Glasser disease),表現為多發性漿膜炎,包括心肌炎、腹膜炎、腦膜炎以及關節炎,同時會伴有高熱、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該病死亡率較高,嚴重時死亡率可達50%以上,給我國的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β一內酰胺類抗生素是目前最主要的獸醫臨床抗感染藥物,是氨芐西林的對羥基同系物。其抗菌譜及對大多數細菌的體外抗菌作用與氨芐西林基本相同。但對多種細菌的殺菌作用較氨芐青霉素迅速而強,對腸球菌和沙門菌的作用較后者強1.8倍。因其性質穩定、吸收迅速、分布廣泛、殺菌力強、副反應少、制劑多樣、聯合用藥方便、價格便宜等,現已經廣泛被應用于獸醫臨床上。為驗證阿莫西林對副豬嗜血桿菌的療效進行本試驗。
1.1 藥品與試劑
注射用阿莫西林鈉0.5g/支(浙江國邦獸藥公司生產),恩諾沙星注射液 20 mg/mL(山東獸藥有限公司生產),頭孢拉定粉劑(安徽瑞森獸藥公司生產)。
1.2 試驗動物及實驗分組
淮安市某豬場自然發病大白三元雜交仔豬,主要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長緩慢、眼瞼出現水腫,行走緩慢或不愿站立,出現跛行或一側性跛行,到了后期病豬被毛粗亂無光、消瘦虛弱 、咳嗽、呈腹式呼吸,嚴重的皮膚發紅,不能站立。病死豬剖檢主要表現為胸膜炎、腹膜炎、腦膜炎、心包炎、關節炎。多見纖維素性或漿液性滲出,胸水、腹水增多。
發病后經上述臨床診斷、 鑒別診斷、實驗室診斷(分離培養和生化實驗)確診為豬副嗜血桿菌病。選擇有治療價值病豬50頭,日齡 40~50 d,體重 11.8~14.6 kg,出生后均未接種過豬副嗜血桿菌疫苗的仔豬,試驗前按常規飼養,自由飲水,隨機分成5組:阿莫西林肌肉注射組,頭孢拉丁對照組,恩諾沙星對照組,感染對照組和健康對照組,每組 10頭。
1.3 給藥
除健康對照組外其余每組每天按治療劑量給藥,并在每次用藥前測量直腸溫度及觀察臨床癥狀,并對每頭豬進行實驗前后體況觀察,總療程均為一個星期。
2.1 感染對照組情況
感染對照組仔豬均出現體溫升高(39.4~41.1℃),精神沉郁,皮毛粗亂,食欲不振或廢絕,反應遲鈍,發病后 2~4d,有病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 跛行、 爬行或不愿站立。10頭豬中 5頭在病后 3~7 d死亡,剖檢主要可見敗血型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病變,表現為皮下水腫,體表淋巴結尤其是腹股溝淋巴結腫脹、切面外翻,支氣管淋巴結和腸系膜淋巴結也有明顯腫脹,有 2頭豬肺臟發生粘連、腫脹、出血、淤血,部分可見膠胨樣水腫,有3頭豬氣管內可見濃狀分泌物。腫脹關節皮下呈膠胨樣變(主要見于腕關節、 跗關節),關節腔有漿液性炎性滲出液,四周也呈膠胨樣變化。胸腔、 腹腔漿膜及肺部發炎,胸腔內有大量的淡紅色液體及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塊,有3只死亡豬只心和肺表面覆蓋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并與胸壁粘連。多個漿膜損傷有漿液性和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未死亡的 5頭豬在實驗結束時仍有跛行等癥狀,7d增重幾乎為零,成為人們常說的僵豬。
2.2 用藥組治療情況
1~3組在給藥后,與感染對照組比較,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一般給藥2~3次左右,大多數豬只的體溫和食欲基本恢復正常。開始用藥后,各組豬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和增重率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阿莫西林肌注組有效率都達到 90%,治愈率比其他用藥對照組有優勢,達到 80%,7天增重率比頭孢拉定組和恩諾沙星組高。阿莫西林組有死亡豬只出現(死亡率 10%)遠低于其他用藥組和感染對照組。頭孢拉丁、恩諾沙星組與感染對照組的死亡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阿莫西林組與感染對照組比較,差異極顯著(P<0.05),說明阿莫西林在控制豬副嗜血桿菌病死亡有較好效果;阿莫西林組與恩諾沙星組在治愈率上差異顯著(P<0.05),說明阿莫西林在豬副嗜血桿菌病治愈率上高于恩諾沙星。阿莫西林與頭孢拉定口服組在治療率上差異顯著(P< 0.05)。各治療組與感染對照組的相對增重比較,差異顯著(P<0.05),都低于健康對照組,其中阿莫西林肌肉注射組最高,其次是頭孢拉定組和恩諾沙星組。從實驗結果來看,阿莫西林肌肉注射組對病豬治愈率、有效率和增重率上都比其他兩種抗生素有優勢。
(1)本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飼養環境不良時本病多發,仔
豬斷奶、轉群、 混群或運輸也是常見誘發因素。本菌首次感染的豬場,癥狀可能很嚴重,沒有免疫的豬場或健康的豬群特別容易受到侵襲,所以加強和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可降低豬副嗜血桿菌的發病率。早期斷奶并不能完全控制豬副嗜血桿菌的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盡量減少豬群轉運和應激源,如合理的飼養密度、加強保溫和保持通風,防止舍內氨氣、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防止飼料霉菌毒素的感染,給仔豬提供優質新鮮的飼料,可在仔豬料中添加檸檬酸、 VC等微量元素;引進種豬時要先隔離觀察,種豬入群和小豬合群前使用疫苗免疫或用藥物凈化體內細菌性病原體,及時隔離有臨床癥狀的豬只并進行治療。

表1 試驗結果
(2)本病屬于傳染性疾病,所以最保守的預防措施還是接種疫苗,這樣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全面爆發,疫苗的使用是預防副豬嗜血桿菌造成損失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在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應用極廣泛。在我國,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病毒室已成功研制出副豬嗜血桿菌多價油乳劑滅活苗。大量報道指出,通過商業疫苗接種或使用特異性滅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該病的發生,但也有少數使用滅活菌苗預防失敗的事例,這可能是由于病程中出現的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護。已有的資料表明,副豬嗜血桿菌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間所引起的交叉保護率很低。因此,在一個給定的地區,清楚地知道最流行的血清型對于有效控制該病至關重要。
(3)豬場發生本病時可采取下列措施:①將豬舍內所有病豬隔離,淘汰無飼養價值的僵豬或嚴重病豬;將豬舍沖洗干凈,嚴格消毒,改善豬舍通風條件,疏散豬群,減少密度,嚴禁混養。②全群投藥:阿莫西林400g,5%普樂健1000g,金霉素2000g/t,連喂7d,停3d,再加喂3d。或者任選泰妙菌素50~100PPM,氟甲砜霉素50~100PPM,除病殺1000PPM,利高霉素44~1000PPM,泰樂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各100PPM,林可霉素200PPM,環丙沙星150PPM等一至兩種藥物拌料。③對隔離的病豬,能吃料者按以上方法處理,不吃料或食欲差者,可改于水中加阿莫西林200g/t,并肌注沙星類藥物或30%普樂健注射液3.5~7.0ml/10kg體重。④消除各種誘因,改善飼養管理與環境消毒,減少各種應激,尤其要做好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等預防免疫工作。⑤免疫:預防可用滅活苗免疫母豬,初免豬產前40d一免,產前20d二免。在經免豬產前30d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嚴重威脅的豬場,小豬也要進行免疫,從10日齡到60日齡的豬都要注射,每次1ml,最好一免后過15d再重復注射一次。
對于豬副嗜血桿菌病,豬場平時防疫的基本原則是防止引進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豬群的抵抗力。貫徹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徹底消毒的方針。治療用抗生素藥物如:阿莫西林、頭孢拉定、諾氟沙星、氟喹諾酮類等進行肌肉注射。其中阿莫西林對豬副嗜血桿菌病治愈率、有效率及增重率均較高,而且半衰期相對較長,無論口服還是肌肉注射只需要每天給藥一次就能保證血藥濃度,還可以減少對豬的應激反應,總的來說阿莫西林對豬副嗜血桿菌病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該地區進行推廣應用于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治療上。
[1] OLIVEIRA S.BLACKALL P J,PIJOAN C.Characteiza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Haemophilus parasuis field isolates by use of serotyping and fenotyping [J].Am J Vet Res,2003,64(4):435-442.
[2] 陸承平.巴氏桿菌科及相關屬[M].獸醫微生物學,2006:258-261.
[3] DEL RIO M L,GUTIERREZ C B,RODRIGUEZ FERRI EF.Value of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nd coagglutination tests for serotyping Haemophilus parasuis [J].J Clin Microbiol,2003,41(2):880-882.
[4] 朱模忠.獸藥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54.
[5] 陳杖榴.獸醫藥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98-205.
[6] Donald C.,Plumb,et al.Veterinary Drug Handbook[J].Pharma Vet Publishing,1996,(27):1328.
[7] 尹秀風,張書霞.副豬嗜血桿菌病人工感染豬的病理學觀察[J].中國獸醫學報,2007,27(1):91-93.
[8] 馬增軍,芮萍,楊宗澤,等.副豬嗜血桿菌主要生物學特性測定[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5,(1):91-92.
[9] 姚火春.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6-45.
[10] 季芳,宋長緒,楊增岐.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研究進展[J].廣東畜牧獸醫科技,2004,29(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