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泉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讀蒯惠中的山水畫
徐惠泉

蒯惠中
太湖歷來是江南人文薈萃之地,自古吳文化積淀深厚。自有畫史的記載以來,沿太湖周邊長江沿岸地區出現的大家、名家難以數計。從三國東吳時的曹不興、東晉的顧愷之到元代的倪云林,從明代吳門畫派的“明四家”、清代的“四王”等等,對于中國畫的發展都起到過重大影響。太湖山水孕育了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吳文化,也孕育了蘇州的畫脈,更孕育了一批批才華橫溢的吳門才子,歷史傳統的熏陶漸染與大自然的氣象萬千是蘇州畫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老一輩的厚積薄發、新一輩的風云際會,也使得蘇州的山水畫綻放出了別樣的光輝。
蒯惠中便生長于這樣一個鐘靈毓秀之地,少年時代在太湖邊度過的他,一方面在吳門文化的熏陶下,另一方面在水鄉與湖石的浸潤中,太湖的山水風情早早地在其心中扎了根。于是他選擇了潛心學習繪畫藝術的道路。他從自學芥子園畫譜開始,后來受恩師王錫麒啟蒙學畫,因其好學不倦、刻苦勤奮而深得王錫麒先生的贊賞,他也從先生那里習得了一些技法真傳與筆墨精髓。要在專業上精進,只有靠更加倍的刻苦努力,于是蒯惠中深深地扎入傳統之中,路子既寬且深。從五代董源,到宋代巨然、范寬、馬遠、夏圭,到元代吳鎮、王蒙,到明代沈周、徐渭,再到清代“四王”、石濤……從這一長串名單中,似可看出他傳承吸收之路徑。太湖的煙水潤澤、空明澄澈,早已深入其髓,使得他的畫秀潤雅逸,是遵循董其昌所倡導的“南宗”山水一路延續下來的。

蒯惠中作品
勤奮對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很重要,可以說是成功的基礎??墒?,只有勤奮而不善于思考的人,也很難有大的作為。蒯惠中不僅勤奮學習技巧,而且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他對家鄉太湖這一題材的發掘,以及他采用的這些手法,足以說明他是很有思考的畫家。中國山水畫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交融的情感表達,和富于精神意蘊的意境塑造,所以畫家能夠潛心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之中,深入地去開掘,努力發現別人沒有注意、沒有發現、沒有表現過的東西。蒯惠中不淺嘗輒止,而是對太湖這一題材苦心經營,充分利用他積累的素材,加以藝術提煉,以一煉十。因為太湖這一客觀物象有著豐富的外貌和內質可供發掘,面對它藝術家也會隨景生情,有種種不同的感受。他不斷以太湖為對象,用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探索,創造出格局不同而各有情趣的作品,反映出他對母親湖觀察之細、體會之深和感情之真摯,也表現出他的繪畫技巧的日漸完善和他的進取精神。
蒯惠中是勤奮的,是思考的,是靜心善悟的。他以自己的努力,幾十年潛心作畫,成果頗豐。他的筆底蘊涵著對家鄉山山水水、風土人物的一片真情,一片厚愛。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太湖水鄉之靈秀的題材占了很重的分量。2002年,作品《退思園雪霽》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同里杯保護世界遺產國際中國畫展”,獲優秀獎。2005年,作品《老屋秋風新桔》《秋之夢》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作品《太湖秋韻》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獲優秀獎。2007年,作品《耕讀人家》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金陵百家”畫展。2008年,作品《浦江春色》《太湖秋色》被第29屆奧組委發行“迎奧運”特種紀念郵票;作品《江南春曉》《江南秋色》被中央辦公廳收藏。2010年,作品《漫步北高峰》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作品《長陵風雨》《永陵松濤》和《秋染居庸關》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人文北京,寫意昌平”全國山水寫生畫展。2014年,《華山松云圖》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總統奧巴馬。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給他畫冊題字“云山入畫”,著名畫家劉旦宅為他題詞“包孕吳越”,這些評價都是對他所取得的成就的一種肯定。
藝術的軌跡總是先繁后簡,再由簡升華到另一高度的繁復,繼而更為大氣,如此螺旋式前進,只是沒有止境。蒯惠中沒有在自己的成就之上故步自封,而是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前行。為了累積大量的素材和探索心得,不斷地尋求突破,他深入各地體驗生活,在叢林、山澗取景寫生,大江南北留下了他孜孜不倦求索的身影。他博采眾長、食古化新、厚積薄發,在繪畫技法上,不拘泥于一派一別,而是堅持不懈地在師古人和師造化的基礎上創建自己的個人藝術面貌。他深知,要達到這一目標,唯一的途徑是提高自己全面的藝術修養,體悟自然造化規律和藝術創造原理,扎實地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既不拘泥古人古法,也不受客觀自然所限,保持創新銳氣,發揮創新精神。
同時,他還注重從中國書法中汲取營養,逐漸在一些運筆中加入書法的精神。書法抽象的線條有著抑揚頓挫,直曲逾折,疾馳遲緩,輕重剛柔,方圓巨細,遠近空間,疏密重疊等節奏,將這些節奏、力量及其韻味運用到他的繪畫之中,使得畫面更生動更具有變幻之氣韻和力量。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蒯惠中正當盛年,藝術成熟精力旺盛,相信他大豐收的日子還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