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7月份,我就扶貧問題在貴州進行了一周的調研采訪。從長沙乘坐高鐵,三個多小時就到了貴陽,而以往普通列車則需要十多個小時。高鐵總是在山洞中穿行,足見鐵路修建之難。
在山多平地少的貴州,交通曾是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樣的原因,傳統農業投入大,收益小,農民收入不高,貧困程度深。
最開始,在跟貴州省扶貧辦聯系采訪時,我把主題定在產業扶貧和電商扶貧。
但通過一周的采訪,調研五個縣、區十多個鄉鎮之后,農旅結合給我的印象越來越深刻。
比如普定縣的沙灣農業大觀園,現代高效農業的生態景致與布依民族風情的人文景觀,相互襯映;六枝特區數萬畝的果園與盛開的萬壽菊……
即便離開貴州已二十余天,這些場景仍然在我腦海不時閃現。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宏大的項目均是基于扶貧而來,村民大多參與其中。
一方面,種植的水果或經濟作物可以得到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開展鄉村旅游增加收入。
這樣就打通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提升了產業附加值。也就是說,產業扶貧是根本,而農旅結合提升了產業扶貧效果。
所采訪過的農旅結合點,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對于貴州這樣一個山多地少而生態優美的省份,在交通屏障去掉之后,農旅結合或將走出一條扶貧新路。
問題是如何深度融合,有專家曾指出貴州農旅結合注重景觀,布局未兼顧旅游需求,未做到深度融合。標牌、標識和真正的旅游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要真正實現深度融合,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