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醫責險有“醫療界交強險”之稱。其設計理念在于,一旦醫師在診療服務中對患者造成人身傷害,法定賠償責任有保障,能夠幫助醫師轉移醫療風險。
“我們很果斷,希冀通過這種嘗試,助推整個行業由線上問診向線上診療轉變。”談及購買互聯網醫師個人責任險(以下簡稱互聯網醫責險)的意義,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如是說。
近日,知名互聯網醫療平臺“好大夫在線”(以下簡稱好大夫),聯合天安財險推出互聯網醫責險,該險將覆蓋旗下品牌“智慧互聯網醫院”中所有注冊執業醫師。因該險首次涉及互聯網醫師個人為被保險人,牽扯醫生和患者兩大醫改主體的直接利益,消息甫一出現,便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然而,有關該險種性質、產生背景、購買必要性,以及對深化互聯網醫療行業“線上診療”活動起到何種作用等問題,尚未得到權威回應。
尋找切入點
“急性喉炎反復發作,不排除有不典型性哮喘的可能性。”
8月3日22時04分,像往常一樣,通過好大夫電話咨詢預約系統,好大夫“智慧互聯網醫院”主任醫師姜萍通過電話,回答一位來自河南的患兒家屬的咨詢。
根據患兒家屬主訴,姜萍教授在詳細介紹急性喉炎的發病誘因、機理后,建議患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便確診,并得到相應的治療方案。
這單健康咨詢用時6分鐘,費用20元。
某種程度上,這單服務,反映了大部分醫療健康領域互聯網公司,向患者在線提供“醫療相關服務”的真實生態,也折射出互聯網醫療行業只涵蓋咨詢、建議等服務,尚未涉及到處方、治療方案等核心診療業務的行業階段性特征。
這是當日姜萍教授作為好大夫“智慧互聯網醫院”注冊醫師,為患者提供的最后一單咨詢服務。
而一場以“互聯網醫責險”為切入點,破局醫師線上由“咨詢”而“診療”的變革,在好大夫智慧互聯醫院才剛剛開始。
有消息稱,所有申請在智慧互聯網醫院在線通過認證并執業的醫師,都將獲得智慧互聯網醫院為其購買的互聯網醫責險,單次保障額度最高20萬。
“對,該消息準確。”王航對《民生周刊》記者回應稱,“可信賴的醫療服務平臺”是智慧互聯網醫院的定位,也是好大夫向醫療診療業務發展的戰略延伸,而互聯網醫責險是破局線上服務,只停留在醫療周邊業務的策略,更為智慧互聯網醫院產出“可信賴”醫療服務提供技術保障。
“互聯網醫責險與醫師個人責任險(以下簡稱醫責險)并無本質區別。”承保方、天安財險的相關負責人對《民生周刊》表示,互聯網醫師個人職業責任險的本質還是醫師個人職業責任險,網絡只是該險種與互聯網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
政策主線
據介紹,醫責險有“醫療界交強險”之稱。其設計理念在于,一旦醫師在診療服務中對患者造成人身傷害,法定賠償責任有保障,能夠幫助醫師轉移醫療風險。
“為智慧互聯網醫院醫師買保險,并非我們遇到了醫療糾紛。”談及該險的購買必要性時王航說,“恰恰是好大夫發展十余年來,從未遇到過醫療糾紛。”
從業十余年,尚未遇到醫療糾紛在王航看來,除好大夫的管理規范外,根本原因在于好大夫的執業范圍并不涉及高風險的醫療核心業務。
然而,只在醫療周邊“打轉”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何止是好大夫?
據悉,目前市面上互聯網醫療產品種類達9000余種,品牌不勝枚舉,包括在線自診平臺、在線問診平臺、掛號預約平臺、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以及各類疾病細分領域。
“在線問診解決患者的便利性和低成本醫療服務問題時優勢是明顯的。”王航表示,互聯網醫療向“診療核心業務”延伸的困局在于政策性風險和安全可靠性。
事實上,衛生主管部門在互聯網醫療延伸問題上并非沒有動作。
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國衛醫發〔2014〕51號)對遠程醫療的定義和服務邊界做了清晰的界定。
就定義來說,遠程醫療服務需滿足三個條件:提供主體必須是醫療機構;服務內容必須是醫療服務;媒介上采用的是信息技術。就服務模式來說有兩種,即B2B和B2C。無疑,遠程醫療可以是一方醫療機構對其他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醫療活動,也可以是醫療機構向患者直接提供診療服務。
當然,這并不表示非醫療機構在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中無所作為。
如何破局
人貴在有學習力,貴在有前瞻性。
如果對行業所面臨的巨大變革視而不見,那企業將被淘汰。
而烏鎮互聯網醫院、廣東省二院互聯網醫院、貴陽互聯網醫院等一批互聯網醫院模式,所蘊藏的能量,如果錯過,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將遺憾終身。
“好大夫智慧互聯網醫院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立的。”王航認為,在互聯網醫療中,醫療機構的存在被弱化,“好大夫”更多起平臺的作用。而平臺上10余萬名專家資源是優勢所在。
王航強調,如何發揮其線上優勢,與線下的醫療機構展開合作是好大夫在互聯網行業里的真正考題。他堅持把線下的診療業務交給各級醫療機構去完成,而好大夫則負責向其合作伙伴提供專家資源。
據悉,好大夫已與銀川市政府簽署合作共建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戰略協議。將為銀川市相關醫療機構輸入優質醫療專家資源。診療服務包括復診、遠程會診以及轉診。
“醫療本身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有的風險提前做預估。”智慧互聯網醫院業務雖沒正式開始,醫責險計劃就已經啟動。這對線上診療的發展將起到推動和示范作用。“醫療核心業務有風險,但不能停滯不前,必須邁出這一步,用醫責險這個行為嘗試把這個行業推到一個新階段。”
投保成本高、保費收益低被認為是阻礙醫責險落地實體醫療機構的原因之一,當問及如何看待投保收益時,天安財險的相關負責人對《民生周刊》稱,保險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風險,好大夫通過醫師職業責任險轉移了自身風險,提高了自身的信譽,而保險公司通過風險技術和對風險的管理獲得經營利潤,從這個角度講,雙方是共贏的。
“保費的收益我沒有考慮過。”王航認為,保險是通過多數人分擔小部分人的風險,并非一勞永逸。未來只有更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參與,形成更大的資金池,幫助大家共同抵御醫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