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麗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認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基礎教育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數學教學中,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
創造一套適應創新教育的活動。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
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的問題才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例如,講授三角形分類時,我沒有直接將分類結果告訴學生,讓學生去記憶,而是設置了兩個問題:“三角形按角分為哪幾類?按邊分又分為哪幾類?”結果通過自己探究,除了得出教材中的結論外,創造性地定義了“等角三角形”、“不等角三角形”、“等腰銳角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等說法。創新性地定義了自己的科學概念,創造了“自己的數學”,極大地嘗試了創新的樂趣。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開展創新教育,重視數學創新教育內容與培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教學數學知識時,通過有關實際例子,說明數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鼓勵學生學習成才,并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數學成就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于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源于強烈的創新意識。一個人涉獵知識越多,知識面越廣,其創造性思維就越活躍,創新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學習更多更全面的數學知識,為將來創新活動奠定扎實的數學功底。學生在接受教育和獲取知識的同時,形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
第三,加強數學能力培養,形成創新技能。數學能力表現為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數學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試驗,想象;實施階段—推理、運算、表述;總結階段—抽象、概括、推廣。這幾個過程包括了創新技能的全部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解題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自學例題、圖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數學符號、溫故知新、歸類鑒別等,學生在應用這些方法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相應數學能力,形成創新技能。
第四,開發情感智力教育,培養創新個性品質。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以良好的個性品質做后盾。在數學教學中激勵學生樹立周恩來同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具有像愛迪生發明燈絲一樣的堅定信念。在“問題數學”中培養學生敢于求異、勇于創新的氣魄,自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錯析教學”,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和挫折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新情感和個性品質。
總之,在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需要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的發展,只有在師生的共同配合下,才能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