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摘 要: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家的創新能力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創新又與創業緊密相關,而創新與創業都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得以最好的結合與體現,所以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創新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青年大學生們進行創業創新,少不了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協同幫助,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對策
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實現新常態下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我國的改革開放計劃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已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的經濟體,相應的我國社會的組成結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以及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我國經濟進入快速平穩的發展時期,那么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在哪里那?在最近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提出創新是重點,是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在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個體已成為重要產業資源的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份子。創業正在從一開始的個體慢慢走向集體化。推動大眾創業、集體創新,就是鼓勵現實中的我們每個人進行各方面的創新。
一、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出的時代背景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就是為未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平穩發展尋找一個新的發展動力和和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這種方法必須符合經濟發展理論,也就是要在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基礎上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目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想保持續穩定增長就必須依靠知識的運用,然后把它變為現實生產力,同時也要考慮科技的因素以及生產效率。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就符合了現代經濟增長的理論和事物發展規律。
其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符合當前資本主義危機頻繁發生,造成重大損失而發展中國家發展潛力巨大的國際現實。從08年的金融風暴到現在,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但同時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事實證明,全球經濟要想實現穩定復蘇和未來的快速、持續增長,還是需要發市場的活力和個人創業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常常講的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說到底也就是創新的重要時期。在個人、大眾積極參與創新的高潮下,推動21世紀新的科技革命,從而實現全球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也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危機發生后,許多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并鼓勵全民創新、創業,如歐盟的“2020創業行動計劃”,英國的青年創業計劃,法國的青年挑戰計劃,美國2011年啟動“創業美國”計劃,日本則通過高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來培養創新、創業的師資團體。作為國際大國的中國,必須要在全球經濟復蘇增長的這一重要過程中鼓勵創新,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樣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也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穩定發展繼續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在新常態下激發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來看,新常態使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方向和趨勢動力十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維的提出更使這一點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所以創業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它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即是使中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戰略。
1、萬眾創新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通過協同社會各界組織、團體及個人形成社會創新效應,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使各種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形成,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能,走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正確道路。這正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魅力所在。
2、大眾創業帶領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實踐證明,中等收入之所以淪為“陷阱”,其實質就在于沒有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萬眾創業,結果就會使經濟結構陷入困難的局面,青年失業、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等現象由此產生。反之,就說明必須在萬眾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大眾創業,激發市場活力,實現經濟轉型。因為目前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爬坡過坎,增速放慢,急需新的增長動力,而大學生又是最具活力的一個群體,讓他們通過創新實現創業,帶動經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使中國經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經濟體。
(二)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的相互影響,協同發展
1、萬眾創新可以促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可以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通過各種創新,可以為創業者和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平臺。
2、大眾創業推動萬眾創新
眾多的創新成果,需要通過大眾創業來檢驗。來源于創業的實踐與經驗是創新點產生的源泉。這源泉的來源于眾多創業者的積極實踐與探索的成果。基于這一點來說,大眾創業即是萬眾創新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也是創新的源泉。因此我們即需要萬眾創新,同時也需要大眾創業;總而言之,需要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相互促進,三者之間缺一不可,所以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發展謀略,也是一種生產的變革。誰也沒有預想到,多年前快遞員,在當今中國人群中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這個變化告訴我們: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創業和創新可以大有可為!當今時代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一個好的舞臺,因此要在創業中善于創新,通過創新促進創業。
三、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創新的對策
(一)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環境
1、大學生實現創業創新,良好環境是基礎
中央新一輪改革方案提出了簡政放權的政策,這使之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變成了起決定新作用,這一政策的提出,切實的激活了市場。決不能讓一些由權利形成的壁壘堵住了青年創業者們進行創新創業的道路。各級政府需以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目標,要加強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效率,從而促進市場換發活力。與此同時,強化服務意識,為青年創業者們提供高效、公正的服務要成為政府工作人員在今后工作的重點。還要進一步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同時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制度,使得各類主體公平競爭。另外,各級政府制定各種幫扶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
2、大學生創業創新,平臺保障是關鍵
大學生在進行創業創新的過程中,由于經濟上的限制,社會資源上的匱乏,都是限制他們發展的阻力。這時,為他們搭建一個專門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成為政府工作重點,因為通過政府的平臺搭建,資金上放寬了大學生創業創新的融資渠道,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其次,通過搭建平臺,整合了社會各方資源,讓社會共容易關注到大學生創業這個群體,暢通的大學生與社會進行直接溝通的渠道,使他們的創新想法第一時間得到社會的檢驗,形成成果時間縮短,解決了青年大學生們的后顧之憂。總之,針對大學生創業創新的特點,政府需要不斷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保障創業創新平臺的長效可行。
(二)高校加強重視,培養創業創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大本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抓住機遇,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作為重要研究科目,實現教育創新,培養新行創新人才。
1、轉變教學方式
學校在傳遞知識的同事,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維認識,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上得到體現。在課程內容上加強實踐方面的內容,讓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堅決避免課程的表面工程和實際與規劃不同的現象,加強創新創業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合理的師生結構,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可以引入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創業創新教育,是學生在理解和實踐創新創業上更加具有實際可操作性,也提高看學生的理解力和興趣度。讓學校與社會的平臺搭建長效可行,完善實踐途徑,利用多種方式的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激發他們的熱情,使學生、學校和社會這三者緊密結合。
2、提供可靠支持
大學生群體雖然具有年輕的活力與創業的激情,但畢竟社會經歷缺乏,有時缺乏對政策的了解與解讀,碰壁的幾率也會加大。然而,學校應提前認識到這一點,幫助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培訓,成立創業基金會,創業培訓班等機構,具體欠缺的部分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比如,在政策上,可以向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建立彈性學制或者休學制度,要創業的學生制定良好的政策,制定靈活的規章制度,從而真正免除大學生“創客”的后顧之憂。
(三)轉變思維,實現自我突破
創業不僅是為了賺錢,它更是自身價值的體現,讓自己的價值在社會能得到體現,是每個人畢生所追求的,所以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的自己長遠所追求的目標。賺錢本身沒有錯,但它容易使人變得浮躁,膚淺,大學生正值拼搏的好時機,所以一定要保持冷靜,穩扎穩打,一定不能盲目。我們提倡為大學生提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降低門檻,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失敗的可能,事實上,成功與失敗和平臺建立并沒有太大關系,我們只是縮短了那些本來就應該成功的大學生的成功時間,為他們掃清障礙,但這絕對和自身本來的能力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大學生們一定要保持清醒,深刻分析自身能力,加之勤奮的鍛煉與學習,最重要是自身能力的高低,不能過分依賴平臺和政策。另外,大學生要轉變思想。“創客”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做團隊的帶頭人,團隊的每一個位置都是不可或缺的,應根據個人興趣和能力,找準切入口,最大化自己的價值,才是創業者自我實現的最佳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創業的門檻越來越低,與客戶的溝通越來越便捷,大學生創業者開始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對客戶的依賴,通過不斷改進服務理念,為達到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不斷改進自己;另一個就是對技術的依賴,通過不斷專業技術領域實現技術的突破,為人們提供不一樣的用戶體驗,吸引更多的客戶。其實兩者的處發點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得到市場的認可。大學生創業者們不管走的那條道路,都一定要開拓視野,從細節著手,不斷創新,不懈堅持。
四、結語
國家的發展需要更多人創新,經濟的持續需要更多人創業。創新創業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雙保障,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將是國家長期堅持的方針。降低大學生創業創新的門檻,為大學生搭建創業創新的平臺,讓他們自由發揮,為社會形成一股創新創業的熱潮,帶動社會正能量的形成。對大學生而言,要把握住機會,更要勇于面對挑戰,理論與實踐向結合,不斷突破自己,靈活思維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借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班快車,一定能使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希望大學生們把握住時代的潮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未來。(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文豐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5期.
[2] 劉艷增.大學生創業教育內容與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3] 陳淑萍.關于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年15期.
[4] 唐嘉芳.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8年29期.
[5] 高國俊.選擇與升華: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實現的路徑分析及支撐要件[J];高等農業教育;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