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曉
一、三學觀
1.學生。學生的學指的是學做人,學做事,學知識,學文化;學生的“生”指的是生活,生存,生長。“學”與“生”加一塊就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就是學做人,學做事,學知識,學文化。如果我們照此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那么學生就不再是只能讀書只會做題的機器人,而是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我們就不會再抹殺孩子的天性,而是讓他們全面地自在地成長,學校教育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2.學習。“學”和“習”是兩個互為先后的能動過程。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學”,就是把前人的經驗當做自己的簡介經驗掌握,就是把別人的知識拿來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過程。“習”就是去練習,去實踐,去檢驗,去做。在做的過程中看看“我”有沒有“負人”——就是學到了沒有,掌握了沒有,變成了自己的知識沒有;在檢驗的過程中看看人有沒有“負我”——就是學的這些東西對不對,夠不夠,好不好,能不能用。學為習打理論基礎,習為學作科學實驗,學然后知不足,習然后知困惑。只學不習書呆子,只習不學蠻干家。如果我們能夠把學和習完美結合,能夠把理論和實踐水乳交融,那么教育將是對應試教育徹底顛覆的革命,學校培養出來的就不再是高分低能的兩腳書櫥,而是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趙括的紙上談兵,馬謖的痛失街亭,都是因為學而不習造成的悲劇。
3.學問。學問就是邊學邊問,就是學著問,學會問,學中問。如果學是一種體力勞動,問就是一種腦力勞動。在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說明學習者是帶著頭腦帶著思維的學,是積極主動的學,是不迷信不唯權威的學,是一種誠懇虛心的學,是一種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氣的學。教學相長就體現在學與問的和諧而熱烈的氣氛當中。學生如果都能做到學中問,問中學,不恥下問,勤學好問,就掌握了學習命運,以這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和習慣就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命運。
三、三“時”觀
1.時間(時刻)。時,是有間隔的,有刻度的。這種劃分是遵循循序漸進的科學規律的。每一個時間段都有相對應的任務要完成。嬰幼兒時,學吃喝,學走路,學說話;長大了,上學讀書;成人了,擔當家庭和社會責任;老了,發揮余熱,安度晚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中?最近有一句很紅的話,王建林說:“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今年先掙他一個億。”意思就是說要對人生做一個合理的規劃,讓自己活得清楚些、實際些。這個觀點我們同樣要用到教育學生當中,教育他們在該讀書的時候必須讀書,該戀愛的時候再談戀愛,不要在該奮斗的時候貪圖安逸,那樣就會讓自己在該安逸的時候還要奮斗。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錯過一季就會耽誤一季的收獲,而人生沒有下一季,誤了今生就沒有來世了。
2.時光。時間,就像光一樣,在飛快流逝,如果你不抓住它,它就溜走了。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嘆,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惋惜,留下了“時光如水,歲月如歌”的嘆息。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珍愛生命,不虛春光,不負年華,抓緊時間,勤學苦練,不為自己留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遺憾。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重溫經典,倍感溫暖,愿以此與師生共勉。
3.時候。時,是可以“候”的,也是需要“候”的。“靜待花開”是一種滿懷希望的“候”;“望眼欲穿”是一種迫不及待的“候”;“你若不來,我不老去”是一種充滿愛的“候”;“閑敲棋子落燈花”是一種閑適的“候”。時,也是有季節輪回的。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一生中有幼青壯老,年年周而復始,代代生老病死。春種秋收而不是春種春收,是給莊稼一個生長成熟的時間,拔苗助長只能顆粒無收;“忍他、讓他,過上三年再看他”是給一時的輝煌和短暫的跋扈一個時間,最后看他怎樣回歸平淡。因為時可以候,所以錯過了太陽,還會有明月星辰,;錯過了姹紫嫣紅,依然有層林盡染。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你耐得枯燥寂寞,受得“問疾嘗糞”,忍得“臥薪嘗膽”,三千越甲盡吞吳的霸業終將完成。教育者也是這樣,要給學生一個成長的階段,一個發展的時間,要滿懷希望地靜待花開。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培養模式是得不到合格的人才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教育者一定要明白,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可悲教訓也一定要牢記。
三、三特觀
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都必須具備相應的特征、特色和特點,才能夠與其他事物或現象區別開來,才能成為獨立的“這一個”。可是,國人的模仿力太強了,有一種產品,就會有相似的產品;有一種建筑,就會有同類的建筑;有一個明星,就會有無數個模仿的演員。任何模仿,都丟失了本屬于自己的特征、特色和特點,只能讓別人更深刻地記住被模仿者。目前,中國教育也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你有大樓,我也有大樓,你有理念,我也有理念,你能應試,我也能應試,但是就是缺少屬于自己的辦學特征、特點和特色。比如我們學校,40年前,學校標本廠的標本栩栩如生,全國有名;30年前,學校冰棍廠的冰棍占領了當地市場,消費者津津樂道;20年前,學校還有植物園,那是學生樂而忘返的“百草園”;就是10年前,學校的體育傳統項目也讓人刮目相看。可是現在呢?什么也沒有了。給別人介紹我們的學校,只好說,我們有多少學生,多少桌凳,多大操場,多快網速,這與跟人家說自己有多少眼睛多少胳膊一樣可笑。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要想著怎樣辦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教育,而不是今天學衡水,明天學杜郎口,丟了教育一以貫之的優秀傳統;學校領導要想著怎樣辦出切合當地實際的本土學校,而不是只會強調教師要坐班,領導要掛牌這些雞毛蒜皮;教師要想著怎樣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教出自己的特點,而不是永遠照本宣科,永遠填鴨。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征,學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老師要教出自己的特點,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規劃和計劃,不盲目照抄照搬,中國的社會主義都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的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模式。如果我們不被這個理念那個模式所左右,教育百花齊放的春天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