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謝斌
摘 要 分析作案人年齡一直是刑事技術人員研究的主要課題,也是現場勘查員對案件現場分析的難點。本文試著從手印特征入手,對作案人的年齡做了淺顯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夠為各位同行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手印特征 年齡 紋線
作者簡介:萬立、謝斌,江西省贛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痕跡檢驗。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18
迄今為止,尚無準確的計算年齡的方法,在我們實際工作中,多綜合分析現場情況、手印的外形輪廓、長短寬窄、紋線的寬窄密度、紋線邊緣形態和清晰度、細點線出現的多少,以及褶紋皺紋和脫皮的表現等等因素,作出判斷,從而勾劃出一個大致的年齡階段(或范圍)。
一、攀爬能力與年齡的關系
有許多案件是作案人爬越障礙,攀登高處的情況下發生的,依據現場條件,分析攀越的能力和技巧,是分析年齡范圍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起百貨大樓設在三樓的鐘表店鋪被盜案,裝表的鐵柜被砸。經勘查發現作案人是攀爬外墻的“引水管”(俗稱水漏子)登上三樓窗戶,然后破窗而入,案畢后又順“引水管”下達地面逃跑的。這種順利地攀上、攀下的能力是年近半百或幼年的少年兒童所難于完成的,應當在青年人中,且具有一定攀登技巧的人,要從這類人中尋找偵緝對象。根據辦案部門提供的材料,破案結果是23歲的人作案。
再如,某商店的倉庫被盜案,經勘查發現作案人是從房頂揭開瓦片,拴繩后滑繩而下,爾后又攜財物爬繩而上逃跑的。依據被踩過的瓦片破碎不嚴重,洞口不大,釘子和繩子所能承受的重量,上房下滑,爬繩的技能,再結合手印足跡的大小,判斷可能為少年作案。這個案件的破案結果是三個11、12歲的少年所為。
二、手印外形輪廓與年齡的關系
隨著人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生理過程,手指、掌的骨骼由小變大;肌肉由增長、發達、健實豐滿,到衰退萎縮;皮膚由幼嫩、厚實富有彈性和韌性,到皺縮、干裂等變化。少年和青年前期(25歲以前),處于成長發育時期,骨骼主要向長的方向發展,肌肉增長逐步走向發達,故印痕反映指掌輪廓較小,由少年的細長形發展到長圓形,指頭頂端由尖形發展到尖弧形,指頭兩側平直狀態發展到略帶圓弧形,紋線根基部位到指第一屈肌褶紋呈逐漸收縮變窄。青年后期到壯年時期(26~40歲),處于發育成熟時期,骨骼長度已經穩定,身高亦處于較穩定階段,人體開始向橫的方向發展,肌肉發達豐滿,富有彈性,指掌粗壯,印痕反映外形較大,各部位均勻適稱,指尖端由窄變圓,兩側弧度相對變小(呈平弧狀),根基部位至關節(第一屈肌褶紋)的收縮程度變小,整個指頭呈短柱形。中年時期(41~50歲),處于減退期,機體機能開始減退,骨骼開始變形,肌肉開始松弛,但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開始積聚,人體開始發胖而繼續向橫的方向發展,印痕反映指掌外形寬大,邊緣發圓,指頭呈圓柱形,指關節處相對縮小。老年時期(51歲以上),處于萎縮時期,機體機能衰退,骨骼彎度加大,肌肉開始萎縮,皮膚表面呈干癟狀態,此時身體各部長度寬度變化明顯縮短變窄,再加上皮膚松弛起皺,印痕常呈長條形,邊緣不整,指尖又開始變窄,關節處又相對向外擴展。
三、手印的大小與年齡關系的關系
正如前面所述,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等均經歷著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手指手掌的長寬,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至20~30歲為高峰,31歲以上開始逐步退縮變小。據對1588人不同年齡人員的手印進行統計分析,13~20歲,左手手掌平均寬度7.1cm,右手手掌平均寬度7.2cm,左手外掌平均長度5.8cm,右手外掌平均長度5.7cm;21~30歲,左手手掌平均寬度7.4cm,右手手掌平均寬度7.5cm,左手外掌平均長度6.3cm,右手外掌平均長度6.2cm;31~40歲,左手手掌平均寬度7.4cm,右手手掌平均寬度7.4cm,左手外掌平均長度5.9cm,右手外掌平均長度5.9cm。
四、手印的清晰度與年齡關系的關系
觀察乳突紋線的形態表明,多數人的手印,從少年起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紋線邊緣由光滑、平整、清晰,逐步變成毛糙,發展為粗糙不平、斷離殘缺、模糊不清。汗孔的形態,亦隨年齡的增長,由圓滑規則的圓形汗孔,逐步變為形態不規則,周邊殘缺的空白印痕。反映在各個年齡階段上的情況如下:
(一)青少年時期
正處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增殖,代謝旺盛,皮聯細嫩,皮膚肌肉富有一定彈性,因而紋線光滑,連貫完整,即使受到某些機械的磨損,亦能很快恢復;又因活動較多,汗腺的分泌較多,使紋線有光澤感,汗孔開放,呈完整的圓孔,留下印痕紋線清晰、完整、無論物理、化學方法顯現均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二)壯年時期
處于成熟階段,肌肉發達,彈性較強,乳突紋紋線已成熟定型,表現于分布均勻,清晰明顯,仍連貫完整,但光滑度已有所下降。由于勞動接觸、磨擦已成積累(特別是已有了固定的勞動職業,接觸粗糙面較多的職業),紋線受損后恢復能力開始下降,因而紋線邊緣開始出現局部的毛邊或缺損,汗孔亦不如從前圓滑,但由于汗腺的分泌仍然較多,且紋線突、溝鮮明,留下印痕仍明顯清晰,用物理、化學方法顯現效果尚好。但在青年后期和中年時期,由于指頭豐滿呈球形凸起,接觸物體時凸出部位受壓力過大,反而使中心部位的內部花紋模糊,外圍紋線卻較為清晰。
(三)中年時期
處于減退階段,肌肉松弛,彈性減弱,乳突紋線的磨損較重,很難恢復,粗邊缺陷越積越多,已由局部變成普遍現象,有的紋線出現斷離現象;汗孔邊緣亦由局部粗糙變成多角缺損,呈不規整的形態。由于汗腺分泌顯著下降,皮膚干燥,表面角化嚴重,粗糙不平,留下印痕不完整不清晰,各種方法顯現效果均有所下降。
(四)老年期
處于衰退階段,機能下降,組織萎縮,皮膚變薄,加上長期磨損,再生補償能力很低,表現在乳突紋線變矮,凸線與犁溝的峰谷接近,紋線粗糙、變形,有的斷續不連貫,汗孔常與紋線邊緣缺損相連而不完整;由于汗液顯著減少,再加皮膚本身角化,干裂較為嚴重,留下印痕模糊不清,紋線輪廓含糊,特征混淆不清,現有的各種顯現方法均難于顯出理想的手印。
五、紋線與犁溝相對寬窄與年齡的關系
據觀察,乳突紋線與小犁溝的相對寬窄和年齡的變化有關。
青少年時期,乳突線處于生長期,乳突線的高度突出(峰谷差距大)且富有彈性,當承受壓力之后容易變寬變矮,解除壓力即恢復原狀,故印痕中乳突線顯得比犁溝寬。壯年和中年時期,乳突線處于成熟定型期,乳突線和犁溝的高低、寬窄發展比較均衡,受壓時的變化程度較小,印痕中紋線表現比較均勻,乳突紋線與犁溝的寬窄相近。壯年后期,乳突紋線開始有窄變現象。
老年時期,乳突線處于萎縮狀態,乳突線明顯變窄,而犁溝顯著變寬,有的甚至犁溝比乳突線還寬。
六、細點線的多少與年齡的關系
據有關統計表明,細點線出現的多少,確以年齡為標記,年齡越大出現率越高,這一點從兩種情況的統計均得到證實。
一種統計是隨機抽樣,在混雜的人群中捺取不同年齡的手印樣本,或在指紋檔案中隨機抽取卡片進行統計結果,年歲小(13~ 25歲)的出現率低(平均百分比為10.5%),年歲大(26歲以上)的出現率高(平均百分比為40.8%)。12歲以下的兒童細點線出現率僅達2%,而且6歲以下的兒童難以發現細點線。
另一種統計是隨機抽取同一人前后(不同年齡)兩次捺印的前科指紋卡片進行的。結果表明,年輕時捺印的出現率較低,或雖有亦不明顯;年齡增大時捺印的出現率高或有明顯增強和增多。經統計256人前后不同年齡捺印的十指指紋卡片,第一次與第二次捺印均相隔五年以上,最長的相差25年。在256人兩份十指卡片中,前后兩份均不出現細點線的132人,占52%,最后一份卡片有細點線的124人,占48%。
七、皺紋變化與年齡的關系
皺紋是皮膚松弛活動逐步形成的,與皮膚的彈性、皮下組織及肌肉的豐滿程度和手的彎曲活動的多少密切相關。多數情況下,在青少年時期,皮膚彈性強,肌肉豐滿,手的彎曲活動的次數相對較少,皺紋反映較少,即使少數部位出現,亦較為短小;在壯中年時期,皮膚彈性和肌肉的豐滿程度均開始減退,皮膚彎曲活動的次數已有相當積累,原有的皺紋會逐漸變寬、延長,還會增加新的皺紋;在老年時期,皮膚高度松馳,皮膚彈性和肌肉豐滿程度下降到最低水平而皮膚的干裂老化,加上手各部位的彎曲活動已使皮膚表面留下深深的印記,原有的皺紋繼續加寬延長,出現分枝,還大大增加了新的皺紋。拿指頭而言,青少年時期很少皺紋,即使有多數只在指邊兩側,短小橫行;中壯年時期,原有兩邊的皺紋逐漸向中心伸延,還增加一些新皺紋;老年時期,花紋中心亦出現皺紋,整個指面較多橫向的皺紋,亦有斜向、縱向的皺紋交雜分布。
總之,皺紋隨年齡增長由少到多,由窄變寬,由淺至深,由短變長,由簡單變成復雜。
八、褶紋的變化與年齡的關系
褶紋是指掌關節一定部位上固有的溝紋。褶紋的變化與皺紋的趨向一致,隨著年齡的增加由窄變寬,由短變長,由較少分枝變為較多分枝。
以手指一、二屈肌褶紋為例,青少年時期肌肉發達,手指外形較圓,留下印痕時只是中央一段接觸物體,褶紋表現較短較窄,位置居中;壯中年時期,手指開始發扁,加之長年屈曲活動,褶紋反映稍寬,并開始向兩側延伸,并可能出現細小分枝;老年時期,肌肉萎縮皮膚松馳的結果,手指更扁了,加上屈曲活動的長年積累,褶紋反映更寬、更長,細小分枝可能更多。
九、脫皮變化與年齡的關系
引起脫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病理的、機械的、腐蝕的、水浸的、生理的等等。隨著年齡而產生變化的脫皮現象是屬于生理性質的。
生理性的脫皮,是人體表面組織新陳代謝的一種正常現象。青少年時期,處于生活機能的旺盛階段,表皮角化較慢,自然脫落現象較少;壯中年時期,表皮角化過程加快,脫皮現象增多;老年時期,表皮角化過程更快、脫皮現象更常見,分布范圍較廣。
生理性脫皮的特點是局部散在的,呈斑塊狀的圖形,有一圈線形的界限,圈里圈外保持著乳突紋線,恢復較快。
病理性的脫皮是普遍性的,呈斑點狀散在分布,恢復較慢;機械性的是某一局部受擠壓而引起的“水泡”或“血泡”,待液體自行吸收或刺破之后,真皮與表皮分離,慢慢表皮上層脫落,由生發層逐步增補修復;水浸性的是水浸過長,角質層軟化脫落所致,呈大斑狀,圖形面積較大,可能波及幾個手指或手掌的幾個部位,修復亦較快。
以上九個因素均表明手印與年齡密切相關。在我們實際工作中,一般不會反映全面,但總是可以綜合分析相關方面,作出一定的判斷,其準確度(所分析的年齡范圍)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分析的能力。通過手印特征對具體準確年齡的判斷目前還不切實際,還有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陸齊紅.犯罪現場手印的分析.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5).
[2]劉少聰.手印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