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和科學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漸由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在社會背景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知識產權的價值和對其的保護尤為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為社會發展帶來促進作用的同時,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并且,知識產權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價值越發重要,知識產權的公權化趨勢也越發明顯。知識產權的公權化,表明其具有私權和公權兩個特性,二者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關鍵詞 知識產權 私權屬性 公權化 趨向
作者簡介:應凱寧,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研二在讀。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28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產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逐漸凸現出來,社會大眾也越來越關注知識產權的價值。大數據的應用,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當前已經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產權也逐漸從私權向公權化進行轉變,從辯證的角度來說,私權是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而公權則是其構造法律關系的基礎屬性。這就要求對公共利益的平衡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對私權也應加強保護的力度。因此,有必要對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
在我國法律規定的民事權利中,知識產權也被包含其中。所以也可以說,知識產權具有一定的私權屬性。從法律的角度來講,知識產權范圍內的產品所有權以及對其的支配權等,都應是知識產權人應有的權利。要想保證這類產品在交易過程中的有序性和規律性,需要對產權人本身的權利進行界定,以規避與市場不適應的情況出現。將私權歸類到知識產權的概念中,能夠對其主體性特征進行突出和強調。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起到一定的穩定人心的作用,保證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平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應把握好協調的程度,以避免過度保護或其他極端現象的產生,這也是目前社會發展中需面臨的重要問題。
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在我國的被保護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對知識產品的來源的判定也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一致,直到后期我國出臺了相關法律,對其本質進行了科學的判定和認識,并給予其充分的保護。從知識產權的本質上說,私權屬性是其本身特有的屬性。由于這類產品的創作是創作者通過自身能力完成的,體現了創作者的能力。所以,可以說私權屬性是其重要的本質屬性。對私權屬性的保護,是保護創作者積極性和創作熱情的重要手段。國家加強法律保護,給予創作者一定的法律權利,在面臨侵權行為時,產權所有者能夠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和經濟利益。
二、私權屬性的基本特征
關于私權的基本特征研究,須從其在民事權利中的性質出發。民事權利范圍內的相關制度的成型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且知識產權本身并不具有民事權利要求的相關特性,例如債券等。所以被普遍認為其應屬于民事范圍,即其體現出的創造人的個人魅力和財產。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雖然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和條例的歸類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知識產權應屬于民事范圍基本達到了一致。同時,我國的相關部門也對做出了明確的判定。從原則上將,必須借助民法的作用對其進行重新認知,使其的保護和管理逐漸規范化。并且,還需要對其本身的特有屬性進行判定。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知識產權的特殊待遇逐漸被制度化管理代替,使其最終成為了一項法權。但從本質上說,其仍舊是一種私權。國家針對知識產權的相關行為的管理,其實是對民事權利的監督和公開展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知識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十分重要。市場經濟具有了市場化和商品化的特征,且與社會發展中的交易緊密聯系。而在這種背景下,只有對產權所有人進行明確確認,才能保證商品交易過程中的科學性和秩序性。若是將知識產權衍生出的產品,直接看作是純粹的共用產品,這種判定和確認方式將會對市場的良性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因為這里產品本身對市場交易是具有排斥性的,而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在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中,《Trips》中包含了對知識產權以及其衍生品的保護。該協議中對知識產權的屬性做了明確規定,即其屬于私權的性質。需要注意的是,該協議對其私權性質做出了單獨的強調。從具體內容來看,其強調了知識產權具有明顯的平等性。在權利性質的前提下,不論其的所有者是誰,其本身所具有的權利,都具有一定的對立和平等的特征。強化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概念和性質的管理,是為了表明在產權層面上,不能因其他原因而導致不公平現象的發生。目前,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公共利益的維護之間尋求一個平衡位置,是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與知識產品相關的產權的公權化趨向
(一)知識產權本身的特有性
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過程中,知識產權由于其本身的特有型,使得公權不得不被納入到其范圍之中。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知識產權的公權與私權性質進行界定,也是相關部門和單位的重要職能要求。在對其進行界定的過程中,以法律規定作為基礎的參考標準,同時將其作為訴訟的參考。這就要求知識產權的所有人,要想獲得對該產權的所有權就須經過法律規定的相關途徑。同樣,要想對自身擁有的權利進行保護和基本權益的維護,也需要經過公權途徑得以實現。從立法角度來講,對法律的改進,也是知識產權的屬性在法律上的明顯體現,而關于兩者的基本法律架構,也需要在社會大眾和公共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劃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的逐漸擴大,知識產權被劃分為展示國家意志的重要權力。從目前來看,我國針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調控在逐漸加強,這表明相關產品的公權化趨勢在逐漸加快。可以說,現在的知識產權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私權,而是含有公權性質的私權。例如專利,從私權的角度來看,其在法律中有財富的意義。但在這之前,其對私權的公權化特性仍舊在其他產權規定中有所體現。
(二)知識產權法價值的實現
現有的知識產權的規定,是將社會大眾對知識產權的所有權,逐漸向具有公權屬性的私權性質進行轉變,使其與國家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法律具有的作用和可以在新的狀態下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知識產權法的價值得到充分展示,其主要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保證和獲得。在傳統的觀念中,認為其應屬于司法的范圍。但是,該產權與其他產權不同,不僅需要對產權所有人的權利進行保護,還需要對在所有人的權利維護與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點。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力量的參與,以達到基本的平衡狀態。所有人自身的經濟利益,與公共利益也可以在處于平衡狀態時實現穩定增長,其基本作用和關鍵目標也能夠充分展示和發揮。
實際上,知識產權的屬性在法律中的體現,是私法和公法的協調。在200多年之前,工業國家的發展和擴張促使其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部分國家甚至對民權進行單獨的確認,并適當增添了相關管理職能。所以知識產權的相關權利大多屬于知識權利的范圍。而在上世紀之后,部分西方國家出現了將私法公法化的傾向,這使得國家與社會的概念顯得十分模糊。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與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的關系失衡,逐漸形成了單獨的法制范圍。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私權與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和協調,才是促進知識產權充分適應社會的發展規律。
四、產權利益之間的平衡
從目前我國對知識產權的規定和保護來看,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對產權保護與社會大眾的利益進行協調。但利益方面的協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的過程。因此,需要讓公權對其進行適當的干預和協調。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包含了公權的重要特性。其主要來源,是知識產權具有的私權和公共特性的雙面特征。具有公用性質的知識產品,展示出了社會大眾的利用和數據獲取的需求。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若是缺乏國家的宏觀調控,產品所有者的部分權力就難以得到保護和控制,進而導致社會大眾對知識信息的需求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從經濟發展的層面來講,與有形資產相比,知識衍生品具有一定的無形特征,對其的掌控和輻射范圍控制的難度也更大,無法對其實現明確占有。因此,國家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和條例,給予創作者一定的法律權利,對其進行保護和控制。若是缺乏這類有效的權利給予,產品的創造者將難以獲得自己應得的權益和經濟利益。所以對知識產權的相關衍生品進行產權保護,也是十分重要的。
產權擁有者與社會的各項參數的相互平衡,需要依靠知識產權進行滿足,將公權置于其中,加強對其的控制和調整也是十分重要的。這類平衡的形成,主要來自于知識產品本身的私有性和公共性特征。同時,這些特征又使得國家必須通過宏觀調控手段,給予其創作者一定的法律權利。若是知識衍生品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其創作者在完成創造之后,無法獲得本身應得的經濟利益,極易導致創作者失去繼續創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五、結語
從本質上說,知識產權本身就具有將私權向公權化轉換的特征,兩者在動態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整體,但同時又是相互獨立的。這樣的狀態,使其公權性得以明確的體現,還能夠保證其私有的部分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在加強保護程度的過程中,應將公權屬性作為強化的關鍵,但仍舊不能忽視其本身具有的私權屬性。因此,在實際的管理和保護措施的設置中,既要保證給予創作者應有權益的保護,又保證其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侯小波.試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
[2]吳威.解析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法制與社會.2013(8).
[3]劉勇軍、李思雨.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背景.公民與法(法學版).2014(10).
[4]張勇.試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科學中國人.2015(12).
[5]于志強.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關于“知識產權的公權化理論”的置疑.法學論壇.2012(2).
[6]董鈺、孫赫.知識產權保護對產業創新影響的定量分析——以高技術產業為例.世界經濟研究.2012(4).
[7]趙佩華、魏善蔚.粵港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定量比較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8]楊衛.量化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研究述評.生產力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