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同撤銷是合同法上一項重要的制度,其目的在于解決意思表示存在瑕疵時合同效力的問題。撤銷權人可以通過撤銷權的行使使得合同歸于無效,雙方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恢復到合同訂立以前的狀態。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合同撤銷后當事人可能具有返還財產,損害賠償之責任。由于我國法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返還財產請求權性質采物上請求權說雖然符合體系解釋之要求但仍有缺陷;返還財產的具體操作應以恢復原狀為原則,損害賠償為例外。
關鍵詞 合同撤銷 法律效果 返還財產 損害賠償
作者簡介:許旻斐,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25
合同撤銷是指因為意思表示瑕疵,通過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生效的合同歸于消滅的行為。存在撤銷原因的合同,稱為可撤銷合同。 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可撤銷合同有以下五種發生原因:欺詐,脅迫,重大誤解,乘人之危以及顯失公平。凡表意人在意思表示階段發生以上情事均可要求撤銷合同。可撤銷合同在被撤銷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被撤銷后雖然合同歸于無效,但并不意味著不產生任何法律效果。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后,在當事人之間會產生返還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后果。
德國法(《民法典》第143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法律(“民法典”第116條第1項)規定撤銷是一種需相對人受領的意思表示,即撤銷權的行使只需撤銷權人向相對人表示撤銷的意思即可。我國法上的規定與此不同,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以及《合同法》第五十四條,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由撤銷權人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提出請求,即必須以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的方式為之。如撤銷權人僅僅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應不發生撤銷權行使的效力。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后產生的法律效果在我國法上主要有兩種:返還財產,損害賠償。
一、返還財產
(一)概述
返還財產的規定適用于至少有一方當事人已為給付的情形,若雙方當事人無一方為給付,則不適用返還財產之規定,若符合其他要件,可以適用損害賠償的規定。返還財產之稱呼可謂我國法上的某種“特色”。《德國民法典》第142條規定,“可撤銷的法律行為被撤銷的,必須視為自始無效”,即在撤銷雙務合同的情形下,雙方當事人必須相互返還所為的給付 。德國法上并無“返還財產”這一術語來描述合同撤銷后的法律效果,而是直接根據該返還請求權的性質稱之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債權行為被撤銷)或者“原物返還請求權”(物權行為被撤銷) 。臺灣法在繼受德國法時,在術語的選用上有一定的混淆,將合同撤銷后的法律效果稱為“恢復原狀或損害賠償”。“撤銷則以當事人知其撤銷原因或可得而知者,亦負原狀回復之義務(臺灣民法典第114條第2項),否則適用不當得利之規定。原因行為及給付行為均撤銷或無原因行為僅有給付行為,而其給付行為經撤銷者,有物權效力,一且移轉之權利,當然復歸于原權利人。” “恢復原狀”這一術語一般是指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而在瑞士債法上,合同撤銷的法律效果為返還,損害賠償,但返還的典型情形與德國法相異。
由于我國法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故而在確定該返還請求權的性質時,采“不當得利說”容易造成體系上的沖突與矛盾,因此多數學者采用“物上請求權”一說,該說漸成學界通說。但物上請求權說無法解釋返還的價金已非原物之一問題。在民法上,“財產”,依其外延從寬到窄依次有三種含義:一是指具有經濟內容的民事權利、義務的總體;二是指廣義上的物,不僅指有體物,而且包括無體物,法國民法持此觀點;三是指狹義上的物,以有體物為限,德國民法持此種觀點。價金,無論采取何種對于財產之定義,均屬于財產的范圍,即合同撤銷后價金亦需要返還。然而由于貨幣無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受領人在接受價金之給付后,該價金即與自己的財產發生混同,成為受領人自己的財產,若合同撤銷后為返還,返還之價金必非所受給付之價金。故而有學者認為,不如將該請求權的性質確定為不當得利請求權與物上請求權之競合,在返還原物時適用原物返還請求權的規定以期更好地保護所有權人利益,而價金自無返還原物請求權適用之余地,宜確定為不當得利請求權。筆者以為,該種觀點殊值考慮。
(二)“返還財產”之操作及不足
1.操作:
返還財產一般以恢復原狀為原則。所謂恢復原狀,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是指恢復到當事人締約之前的財產狀況;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不能返還主要包括事實上的不能返還和法律上不能返還。事實上的不能返還,例如特定物的滅失,專有技術或者信息資料的泄密等。法律上的不能返還,主要指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例如,當一方將受領的財產轉讓給第三人,而第三人取得該項財產時在主觀上沒有過錯,不知道或者沒有責任知道該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的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善意第三人就可以不返還該原物,并且該原物也是不可替代的,此時,該當事人就不能返還財產。
2.不足:
“返還財產”這一術語的選用以及我國法上有關于返還財產的規定,導致了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若原物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通常來說,合同履行時物的價款與合同撤銷時物的價款會有不一致,無論升值或貶值都會對一方當事人造成不公平。“折價補償”亦是我國法上的一大“創舉”,其存在是否有必要值得繼續討論。
其次,權利逆變動之時,當事人一方的權利當然復歸,還是經過履行返還財產義務后復歸?例如,買賣合同中的甲乙雙方在合同已撤銷的前提下,買受人甲何時享有對出賣人乙的物上請求權?是在撤銷之后就當然享有,還是需要履行自己的返還義務后才享有?管見以為,合同撤銷的效果是使合同自始無效,當事人可以請求對方返還給付之權利是由于合同撤銷這一行為產生的,并不是因為對方返還給付產生的。若權利復歸有時間上的先后,則無法全面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例如,某一方當事人履行了返還義務,權利復歸,另一方當事人此時堅決不返還給付,那么,履行義務方當事人的權利該如何保障?不如規定權利當然復歸,再參照同時履行抗辯權之規定,賦予當事人類似的抗辯權,才能夠更好地保護雙方的權利。
二、損害賠償
損害賠償這一法律效果一直是學界非常關注且較難解決的問題。例如該損害賠償的性質何如,歸責原則是什么,賠償的損害是否僅僅指積極利益損害等等均是學者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
(一)損害賠償的性質以及歸責原則
雖然并無法律明確規定,我國有學者將該損害賠償定性為締約過失責任。由于合同被撤銷后為自始無效,自無違約責任適用余地,按照學者的說法,應為合同無效型之締約過失責任 。此種觀點與德國法不同,德國法根據合同撤銷不同的原因,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也有所不同。
首先,依據《德國民法典》第122條之規定,因錯誤而為撤銷之時,撤銷人的損害賠償義務不以撤銷人的過錯為條件,該損害賠償責任為一種信賴責任或表現責任 ,并非對于有過錯的義務違反的責任,非屬締約過失責任的范圍。
其次,在因惡意欺詐而為撤銷的情況之下,由于惡意欺詐在通常情況下都能構成締約過失 ,該損害賠償責任為締約過失責任。
最后,因脅迫而為撤銷的情況下,受脅迫人可以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2款并結合刑法典的相關規定,向脅迫人要求損害賠償。 故該損害賠償責任在民法層面上為侵權責任。
我國法上并未對合同撤銷后的損害賠償責任性質作如此細致的區分,似乎也少見對合同撤銷后損害賠償責任性質的研究。由于責任性質的確定會影響到歸責原則的確定,所以有必要對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做一個梳理。若按照學者的解釋,將該損害賠償責任確定為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以過錯責任為一般歸責原則,且基于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我國法已經將“過錯”作為賠償責任發生的要件之一,則意味著無論基于重大誤解、顯失公平之原因,還是脅迫,欺詐,乘人之危,撤銷合同后的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都為過錯責任。然而用過錯責任來確定因脅迫而撤銷的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是極其不合理的,脅迫是一種違法行為,用錯誤來決定違法性的存在與否無疑是天方夜譚。一項行為是否為法律所禁止,幾乎不可能取決于行為人是否發生了錯誤。 故而締約過失責任至少無法解釋因脅迫而撤銷的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將因脅迫而撤銷的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列為締約過失責任歸責原則的例外,為無過錯責任。但此種方案在現行法律對該種損害賠償責任已經有了相關規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前提下甚為困難,無法對其做出合乎邏輯和體系的解釋。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看似周延地解決了該種損害賠償責任的問題,實則該問題的許多方面都未得到解答,上述情況即是例證之一。為消解脅迫這一原因導致合同撤銷的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問題,直接模仿德國法也是一種方案,但同時也意味著首先要接受德國法對于合同撤銷原因的不同分類。基于尊重現行法的理念,該方案可行性亦不高。
(二)賠償的范圍
我國法上并未明確規定損害賠償的范圍,依據學者對于該損害賠償責任的定性(合同無效型之締約過失),賠償范圍應以信賴利益賠償為原則,包括所受損害和所失利益,并且原則上不得超過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應當預見的因合同撤銷所可能造成的損失,也不得超過合同有效或者合同成立時相對人所可能得到的利益(履行利益)。 《合同法釋義》中對于《合同法》第五十八條所規定的“損失”到底為何種性質亦無做出解釋,只是籠統地說“財產損失”,通說認為,該處的損害應該指信賴利益損害。此種解讀與德國法的規定一致,依據《德國民法典》第122條第1款之規定,在因錯誤而撤銷合同的前提下,需要賠償的為消極利益損害,在數額上以積極利益為限。因惡意欺詐、脅迫而撤銷合同的賠償義務適用第122條的規定。臺灣法與德國法的規定一致。與德國法不同的是,我國對于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作出了一定的調整,即在雙方當事人均有過錯的情況下,各方對于己之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可謂是過失相抵原則在此種場合的適用。
部分學者在談及合同撤銷的法律效果之時還會提到恢復原狀這一效果,其論述的基礎為《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定。既然合同法規定合同撤銷后自始無效,即意味著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需要恢復到合同訂立之前的狀態,故而存在“恢復原狀”之法律后果。前已述及,“恢復原狀”這一術語為臺灣法在繼受德國法時發生的混淆,德國法與日本法均無合同撤銷后存在恢復原狀之法律后果的規定,“恢復原狀”本不屬于合同撤銷后的法律后果,我國《合同法》也并未將其列為合同撤銷的法律后果。“恢復原狀”這一“法律后果”可以被返還財產所涵蓋。
注釋: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1.182,128,145.
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0.50,55.
[德]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03.666-667,527.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28.
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3.118.
[德]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3.608,61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