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額訴訟程序為審理簡單的小額民事案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路徑,但小額訴訟程序立法較為原則,落實到司法實踐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本文擬從小額訴訟程序出臺的背景入手,并結合我國的立法現狀及在適用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從而對如何進一步完善小額訴訟程序提出分析建議。
關鍵詞 小額訴訟 司法實踐 程序
作者簡介:陳溧赟,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50
一、出臺的社會背景
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易往來的不斷增多,導致經濟糾紛也大量產生,單純依靠私力救濟去解決這些紛爭,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人們更加傾向于訴諸司法。這就導致了所謂“訴訟爆炸”現象的產生,司法領域的資源供需矛盾亦愈加凸顯。
針對日益增多的民事訴訟案件,為了縮短當事人的訴訟時間、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為了解決法院案多人少的問題,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增設了小額訴訟程序,為審理簡單的小額民事案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路徑。
二、小額訴訟程序的立法架構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 162 條中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157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這是小額訴訟程序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中一條總括性條款。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又出臺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解釋中對小額訴訟程序進行了細化,就小額訴訟的審級制度、標的額確定、適用類型、舉證期限、管轄異議、程序轉換、裁判文書的簡化等內容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從上述法律制度可以看出,我國的小額訴訟程序已經基本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
(一)明確的適用類型和范圍
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于標的金額較小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簡單金錢給付案件。其適用的案件類型主要是涉及金錢給付的糾紛,《民訴法解釋》第274條中采用列舉的方式對其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主要可以概括為合同糾紛、債權債務糾紛和因侵權造成的損害賠償糾紛;同時第275條對于排除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類型作出了規定。
(二)明確的標的金額
民事訴訟法中將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標的金額規定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十以下”。之后,《民訴法解釋》第272條又對小額訴訟程序標的額的標準作出了更詳細的規定。
(三)明確小額訴訟程序的轉換
對于由于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追加當事人等情形,導致案件不符合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依據案件的個案情況,決定轉換為簡易或普通程序審理。另外,如果當事人在開庭前對于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來進行審理有異議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異議,人民法院應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進行審查,審查后異議成立的,可以轉換程序審理;異議不成立的,則需要對當事人進行告知,并將此記錄在筆錄中。
(四)小額訴訟程序中的獨特規則
首先,對于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法院應當進行告知,告知的內容包括案件的審判組織、一審終審、審理期限、訴訟費用等。
其次,小額訴訟的舉證期限和答辯期間可以適當縮短,且可以在雙方合意的基礎上由法院確定。
最后,對于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法院在作出裁定或判決時,可以適當簡化文書的內容,文書中可以只載明當事人的基本信息、訴求、裁決內容等而不記載事實和理由。
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通過民事訴訟法及民訴法解釋的制度架構,小額訴訟程序已初具雛形,但其規定落實到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仍顯得較為原則,可能會存在以下問題:
(一)小額訴訟的程序適用率較低
小額訴訟程序實施以來,并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在一些地方遭受冷遇。就筆者所在的基層法庭來看,其適用情況并不理想。出現這種局面,既有當事人的原因,也有法院的原因。
首先,因為小額訴訟程序是新增設的,且是一個專業化的名詞,部分當事人對小額訴訟這個概念并不熟悉,并且擔心案件如果一審終審,權利不能得到救濟。
其次,部分標的額小的案件因為被告下落不明或送達不到,無法適用小額訴訟程序進行審理。
最后,基于目前信訪維穩工作的要求,部分法官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仍持保守態度。
(二)小額訴訟程序的簡化不規范
民事訴訟法及民訴法解釋對小額訴訟程序的規定只是初步成型,其中雖然對小額訴訟的舉證期限、答辯期、裁判文書等內容簡化作出了規定,但對于解釋中沒有規定的,則要求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但目前法律中對于其他部分如何簡化沒有規定,各地的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按照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案件沒有一個統一的簡化操作標準,這就使得小額訴訟程序快速審結案件的目標無法實現。
(三)小額訴訟案件缺乏統一的部門管理
民事訴訟法雖然增設了小額訴訟程序,但并沒有規定建立相應配套的小額訴訟速裁庭,此類案件經由立案庭立案后,往往是根據案件的基礎法律關系不同而被分至不同的民事業務部門,而同一個法官在辦案過程中,同時會面臨著審理三個不同程序類型的案件的情形,沒有一個部門來對小額訴訟案件進行全局性的管理,容易造成小額訴訟案件在分案流程中節點不清,也可能造成程序轉換不規范。
(四)小額訴訟案件適用程序本身未能與調解有效銜接
一般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都是較為簡單的民事糾紛,審判人員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通常都會采取先行調解的做法。但是小額訴訟程序被規定到法條中,是作為一種法定的訴訟程序而存在,這與調解案件又是互相獨立的,而且調解案件的形式比較多樣,但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則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這就可能會造成小額訴訟程序與調解程序的銜接不暢,影響設立小額訴訟程序的初衷。
四、完善架構的建議
(一)規范小額訴訟程序的審理機構
各類案件紛繁雜亂,在案多人少的壓力下,審判人員往往難以兼顧,因此,應當設立小額速裁庭,由專門的法官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來審理此類案件,使法官從“多面化”向“專門化”轉型。
(二)規范小額訴訟的啟動程序
國家通過對司法資源進行統籌安排,劃分了不同的訴訟程序,這樣劃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糾紛解決機制的效能最大化,因此對于規定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當事人不能通過合意來排除這一訴訟程序的適用。同時,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法律規定小額訴訟程序可以轉換成其它程序,在這一過程中,當事人一方面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提出異議;另一方面,法院在審理小額訴訟案件過程中,也可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程序轉換。
(三)規范小額訴訟的審理程序
雖然小額訴訟程序是簡化的訴訟程序,但是簡化并不意味著不規范。在適用小額訴訟程序過程中,仍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立案排期及送達時間。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應當在收到案件后及時向當事人發放訴訟文書材料并安排日期進行審理。考慮到其中送達的時間及應給予被告的答辯期間,一般應在立案后3周內開庭審理。同時,對于小額訴訟案件的送達,應當允許采用更為簡便的方式,包括電話或電子郵件等等。
其次,開庭審理。小額訴訟程序原則上應以一次開庭審理為宜,在庭前寄送材料時,即應向當事人發放訴訟須知,并載明當事人開庭當日應攜帶的證據材料,以確保庭審順利進行。此外,依據法律的規定,小額訴訟案件的整個流程可以不受其它流程固定模式的限制,法官可以靈活安排庭審,并可以當庭宣判。此外,為防止部分當事人惡意拖延訴訟,小額訴訟程序案件,應當明確可以進行缺席審理、缺席裁判。
最后,訴訟文書制作。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書制作規范》、《民事訴訟文書樣式》中,對于小額訴訟程序的裁判文書如何簡化,已經有了明確的參考規范;此外,對于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起訴狀、答辯狀、庭審筆錄、調解筆錄、調解協議等法律文書,可以考慮制作相應的簡化范本,這樣既可以方便當事人參與訴訟,也有利于提高審判效率。
(四)規范小額訴訟的調解前置
正如上文所述,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一般都比較簡單,在實踐中可以考慮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規定必須適用調解。在法官主持調解過程中,如果當事人無法達成一致的合意調解結案,那么法官可以在調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事實并作出判決,而不必再另行組織開庭或者改變案件審理適用的程序。規范小額訴訟的調解前置,不是說要嚴格的按章辦事,而是規定該調解前置的過程,可以直接過渡到審判,從而縮短程序中的重復步驟,節約當事人參與訴訟的時間成本。
(五)規范小額訴訟的救濟程序
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作出的裁判既是終審裁判,當事人只能通過申請再審的途徑,來獲得權利救濟。但如果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進行再審,不僅訴訟程序冗長拖沓,也違背了小額訴訟程序高效、快捷的初衷,但如果缺乏這樣的環節,又變相剝奪了當事人在案件審結之后,想要尋求權利救濟的其他途徑。
筆者認為,對于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如當事人對裁決有異議的,可以考慮賦予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申請復核的權利。復核后,裁決確實有誤的,應給予更正;如沒有錯誤,則維持原判。
參考文獻:
[1]章武生.民事簡易程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譚秋桂.小額訴訟程序的構建.人民檢察出版社.2005.
[3]廖中洪.民事訴訟改革熱點問題研究綜述1991-2005.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4]劉秀明、駱軍.小額訴訟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
[5]章武生.我國民事簡易程序的建構與完善.人民法院報.2001(12).
[6]胡劍波.小額訴訟程序之比較與借鑒.當代法學.2002(8).
[7]廖中洪.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比較研究.現代法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