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出現與發展,這對公安機關正常的開展工作、公安隊伍的建設以及公安隊伍形象的樹立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涉警網絡輿情事件的出現以及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產生的內部根源是公安機關的執法不利,而產生的外部因素是民眾缺乏獨立的思考與盲目從眾的心理以及網絡傳播的助推作用。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對網絡輿情危機以及群體性事件進行處理則很有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因此在處理過程中必須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
關鍵詞 涉警網絡輿情 群體性事件 根源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江蘇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SJB6300025)。
作者簡介:吳洋,江蘇警官學院公安管理系講師。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74
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輿論中的引導作用體現的越來越明顯,輿論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群眾情緒的引導都起著非常關鍵的影響作用。公安機關由于獨特的工作性質,因此具有較強的敏感性與政治性,非常容易成為社會輿論中關注的主要焦點。尤其是當社會矛盾不斷增加以及刑事犯罪不斷出現的環境下,涉警輿情危機與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頻率可能進一步上升。因此公安機關必須學會正確的處理與應對方式,及時有效的化解輿情危機,為公安機關的執法工作以及隊伍建設創建良好的環境。
一、 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與群體性事件概述
輿情是在一定的社會空間范圍內,圍繞著中介性的相關社會事件的產生過程、發展過程以及變化過程,民眾對于相關國家機關所持有的總體態度與意見。涉警網絡輿情危機就是民眾在互聯網絡上對于公安機關以及公安隊伍中的中介性事件的形成、發展以及變化過程所持有的總體情緒、意見以及政治態度等。涉警網絡輿情危機主要是指在網絡上形成并傳播的事件它的形成與傳播對于公安機關的日常執法工作、公安機關形象的樹立以及公安隊伍的建設都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涉警網絡輿情事件具有突發性、聚焦性、破壞性、難以控制性以及偏差性特點。而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相關社會矛盾所引發的一種群體性活動,是人民內部矛盾的體現,通過實施的規模性聚集來維護群體的利益或表達群體訴求,能夠對社會正常秩序的維護以及社會的穩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網絡涉警群體性事件除了具有涉警網絡輿情的一般特征之外,還存在宣傳與炒作的成分,存在盲目從眾的因素,負面效應更大,同時也是一種言論與行動相結合的群體性行為。
二、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與群體性事件產生的根源分析
(一)內部原因
1.公安機關執法與執勤不力:
公安機關民警在日常的執法與執勤過程中可能存在執法不當、打擊不力或者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非常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進行利用,煽動群眾發起輿情事件或群體性事件,并對公安機關的執法過程以及公安機關作用進行質疑,因此想要從根源上杜絕涉及網絡輿情以及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就必須提升公安干警的執法能力,做到文明執法,不給別有用心的人任何可乘之機 。
2. 公安機關在網絡輿情危機中的處置不力:
在面對網絡輿情危機以及相關的群體性事件時,由于公安機關的反應與處理速度較慢,缺乏對于網絡輿情現象的敏感性,在事件的發生之初采取了觀望的態度,因此喪失了最佳處理時機,使得群體性的輿情事件不斷擴大,喪失了處置的主動權。在處置的過程中還存在怕、拖的錯誤思想觀念,害怕事件被曝光、被問責,因此所采取的不作為態度使得網絡輿情危機進一步惡化。因此只有改變公安機關這種錯誤的處置觀念,才能更好的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以及群體性事件。
3. 網絡輿情危機處置機制不完善:
在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中并未設立專門負責的相關責任部門,因此通常在事件的初始階段中相關的網絡監管部門智能將相關情況向上級部門逐級的匯報,再由上級相關部門委派專人進行調查,只有能到調查清楚后才進行回應。而網絡輿情的高潮持續時間通常都比較短,因此由于處置機制的不完善,公安機關往往沒有在第一時間抓住最有利的處置時間,并使輿情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外部原因
1.網絡輿論傳播的助推作用:
網絡信息傳播具有速度極快以及發酵和放大信息的特征,因此網絡輿情危機以及群體性事件的破壞力與影響力都非常大,互聯網絡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也使得相關的涉警事件在網絡環境中被快速的放大、發酵并傳播,在加上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等利用網絡進行宣傳和炒作,因此使得涉警網絡輿情事件的規模迅速擴大,網絡的輿論傳播作用對涉警網絡輿情事件以及群體性事件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2. 公安機關的執法環境不力:
公安機關的執法環境包括了行政執法環境與物質執法環境。由于多年的行政執法習慣等影響使得公安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將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而沒有意識到自身服務者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執法過程中往往會以執法者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長此以往也給公眾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同時由于我國公民的法制意識欠缺,因此依法辦事的觀念嚴重缺乏,這也對公安機關的執法環境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3. 民眾缺乏獨立的思考與冷靜的判斷: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也在不斷的提升。在集體事件當中個人的思想意識被削弱,因此在公共事件當中民眾更容易產生盲目從眾以及無意識下的沖動或輕信狀況,嚴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冷靜的判斷能力,因此在涉警網絡輿情中非常容易使事件快速的發酵并擴大。
三、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與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應對策略
(一)建立健全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監測與分析機制
通過分析已經發生過的網絡群體事件能夠發現,其不僅在各個環節中有很強的規律性,也是能夠通過措施來預測并控制的,因此建立起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檢測與分析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目前的情況來看,通常在發生突發事件后媒體會立即介入,從而導致網絡熱轉甚至出現惡意放大事實的情況出現,鑒于此種情況公安機關必須能夠盡快掌握到第一手資料,并能夠在眾多信息中尋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在發生涉警事件后可以將重點放在捕捉負面信息上,并對惡性事件采取全程監控措施,如此一來更便于公安機關掌握事態發展動態,為了能夠使該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嘗試完善輿情信息庫,并根據實際情況將事件進行等級劃分,避免出現公安機關無法控制的局面 。
(二)完善涉警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輿情引導機制
對于網絡群體事件而言,避免出現更為惡劣的情況的最佳方式則是實現輿情引導,能夠第一時間察覺到異樣、第一時間采取措施、第一時間對相關人員進行引導,如此一來則可以盡量減少事件惡化的幾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建立分級體系,在輿情引導機制中實現各個部門的責任分工,使其不會出現職責重疊或推脫責任的情況出現,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如在發生事件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并采取已經制定好的應急方案。
二是建立發言人制度,對于大多數事件來說,能夠產生極大輿情效應的主要原因在于媒體人的炒作,建立起發言人制度后公安機關則能夠占據主動地位,避免媒體對事件進行惡意炒作。
三是完善警媒建設,正視媒體采訪,并積極開展網絡形象策劃,提升信譽度 。
(三)完善公安隊伍的教育與管理機制,提升公安干警的素質水平
導致出現網絡群體事件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們易被輿論影響外,與公安干警自身也有直接關系,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此種現象,公干機構應加量提升干警綜合素質,并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 。加大教育力度使公安隊伍摒棄高高在上的思想,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做到為民服務,如此一來則可以有效改善公安機關人員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印象,另外,在健全內部制度的過程中必須做到違法必究,尤其對于知法犯法的公安人員來說,若公安機關存在徇私舞弊的現象,會使得社會各界不再相信公義,反而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群體事件,總而言之,健全公安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當事人通過網絡解決問題,也就可以減少網絡群體事件或其他惡性事件的發生幾率,對于維護社會安定來說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
四、結論
在新形勢下,公安機關進一步做好網絡輿情與群體性事件的引導與處理工作是公安機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同時也是我國公安機關面臨的一項非常緊迫的工作和任務。進一步做好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理工作以及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工作需要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同時還需要公安干警的全員參與,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文明執法,規范執法,從源頭上杜絕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以及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注釋:
雷雅敏.創新社會管理背景下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處置探析.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2(1).155-160.
陳科.論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從近年長沙幾起涉警輿情事件說開去.公安教育.2012,9(3).44-47.
馬國蘭.新形勢下涉警網絡輿情良性發展的對策研究.法制與社會.2012,3(12).164-167.
趙建生、鄒智勇、周樹華.網絡負面社會心態和傳播效應對涉警公共危機事件處置工作的影響及其解決對策.公安研究.2010,12(1).71-78.
馬永定.處置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探討——以紹興市“5·27”交通事故輿情成功處置為例.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0,6(1).40-43.
徐海晉、朱宏.芻議新媒體環境下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置策略.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0,10(5).56-58.
陳林林.論當前公安機關網絡涉警輿情危機的應對策略.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3,1(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