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結合當下高校教育面臨的普遍問題,聯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理念,指出高校教育應當更多的關注自我意義的建構,進而談論福柯自我建構理論的理論來源及其內涵,揭露主體的真相。同時,也指出了福柯自我建構理論的兩面性。通過對福柯自我建構理論的論述,得出其對于高校教育的借鑒意義:靈活運用社會規則進行教學活動;注重大學生的自我關注教育;同時還要關注大學生個性的多樣性。使學生能有意識的培養并積極建構完善自我,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從而使自我可以向真善美的境界發展,達到一種審美的存在。
關鍵詞 自我建構 自我關注 高校教育
作者簡介:吳婉軍,上海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99
福柯哲學主要圍繞權力和它與知識的關系及其發展歷程展開。他從認識、權力和自我三個維度對哲學進行改造。他堅信人是自由的,并拒絕為真理、權力或自我提供一套普適的模本。福柯有諸多的著作和訪談錄等珍貴史料,經查閱發現這些思想寶庫中對于教育的明確論述并不多,但是可以從一些概念分析中來分析和透視教育,比如權力、知識、話語、規訓場所與法則、支配技巧等。因此,本文借助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力求探索指導高校教育的新方式。
一、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對許多哲學家而言,哲思的目標是不斷增長的一種自我知識;對福柯來說,這個目標則是改造。那么在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在現代人被主體、權力所奴役的歷史性境遇下,在權力、知識、話語的作用下,人應當如何獲得解放、得到自由、實現自我建構呢?福柯找到了答案,即通過自我關注這一實現個體自由的實踐方式,來認識自我。在推崇“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下,教育越開來越呈現為一種工具價值,正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批判的那樣,教育過程僅僅是傳授與灌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也都成了學習的工具。而為了改變這一狀態,就需要提倡一種自我關注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來建構知識。通過有意識的培養來建構完善自我,從而使自我可以向真善美的境界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達到一種審美的存在。
(二)現實意義
當下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發展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創造出適合國情的教育之路。眾所周知,我國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存在“應試教育”的弊端,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以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標桿。其結果造成了教師單調的給予,學生的被動接受,顛倒了學習的意義。這種傳統的“重教輕學”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創造力培養,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我國真正短缺的正是創新型人才。福柯在教育領域的自我建構理論正是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再結合諸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計算機、因特網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通過對個體的關注,倡導主體意識,對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創造力的開發,有著顯著的意義。
二、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概述
(一)理論來源
在《瘋顛與文明》中,福柯對瘋顛的譜系學分析是為了保護及解放那些被權力驅逐到邊緣而被奴役的知識。理性對譫妄獲得統治權而把后者逐出教門,在他看來,這正一種普遍性的規范,解放那些被奴役的知識,使他們運轉起來,就是在把多樣性引至歷史舞臺,就有可能保證個性化的存在。
《規訓與懲罰》則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景敞式監獄主義”,它反映的是社會控制和權力的日益隱蔽化,這樣的控制將導致社會的整齊劃一,這正是福柯反對并且欲提醒我們的。無論是對瘋顛的控制還是對犯罪的控制,我們都從中隱約看到社會的一種“規訓”,旨在把人變成一種“純粹”的生物。福柯從中表露出的批判精神,正是一種反抗權威的自我建構。
福柯在《自我的技術》中說,“通過研究瘋癲與精神病學、犯罪與懲罰,我努力證明我們是如何通過排斥罪犯、瘋人等類人物間接地構造我們自己。現在這部作品處理以下問題:通過某些自古到今發展著的自我的倫理技術,我們如何直接地構造我們的身份?”福柯所追求的作為生活藝術和生存美學的倫理學把作為道德主體的個體的自我建構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這種倫理學的建立是通過個體的道德和態度,而不是遵循一種旨在使生存規范化的。旨在讓人學會對自我的引導,并把對自我的關懷交付給自己而不是他人。因此,福柯理解的倫理學是一種個性化的倫理學,而不是一種普適性的規范。他強調的是人作為道德主體對自我持續的訓練與改變。生活藝術哲學中的自律主體只有通過擁抱各種可能性,在不斷的建構與塑造中才能夠顯現。
(二)理論內涵
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體系主要包含兩大核心內容,一是支配技術的運用,二是自我技術的認知。而所謂的主體性則是支配技術和自我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
1.支配技術:
在福柯看來,支配技術是要運用規訓權力來對個人的行為進行定義和控制,從而使個體服從并達到一定的目的,使得個體過上有益的實踐生活。這就需要在一定的規訓場中實現條件的滿足。這些條件包括對空間、時間能力的組織與支配等。學校對于大學生的教育便可以作為簡單的例證,比如,在對空間的規訓上,學校都實行住宿制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宿舍,這是一個既自由又不自由的空間存在,學生一邊可以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同時又不能隨意活動,必須按照學校相關規定進行。在時間的分配上,學校都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而且年級越低,時間表的劃分就越詳細。另外,學生每一學年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都有很科學的規定。比如學校首先會從總體上進行規劃,對學生的課程安排也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定期考核,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參考。同時,學校開設選修課,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課程,修夠學分即可,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習動力,還充分體現了學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此外,學校的全部活動都有著統一精確的指導體系,如課間的鈴聲、老師的哨聲,甚至教師慣用的語言、符號和眼神都會被學生看作一種信號,學生會根據這種信號做出相同的反應。
2.自我技術:
福柯在認識到支配技術能夠達到的控制效果后,致力于研究人是如何把自己變成主體的方式。他認為自我技術能夠準許個體按照自己的方式或者在別人的幫助下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施加影響,通過對自我的轉變達到某種幸福或完美的狀態。正是這種自己技術,將外部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認識或行為,實現自我對自我的管控。同樣在高校教學過程中,要達到高效的教學目的,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個體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成為教師認識的客體。同時,教師應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并改變自我,塑造全新的更高的自我。所以自我技術的運用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引導學生自我敘述時,可以扮演權威者的角色,來幫助學生舍棄外部的不合理行為,使其將有益的、正規的標準和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和認識。
三、對高校教育的啟示
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通過對自我進行闡述,打破束縛個體發展的阻礙,使個體以多樣性的方式來重新塑造形象,為我們分析和研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在當今高校教育改革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發揮個人和社會的雙重作用
福柯對“自主”概念的闡述,對自我建構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他看來,人的自主性是社會和個人兩方面共同構建的結果,所以教育也要通過個人自覺與社會規則的相互作用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在培養學生理性的同時,要結合當前的國情和社會發展情況,制定客觀的評價標準,給學生提供準確的參考。大學開設的思修、馬原等政治課程便是對社會性規則踐行的體現,而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完全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的。同時,對學生的教育也不應當完全拘泥于設定好的教學階段,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自主性,比如大學選修課的開設,就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能動性,這一頁有利于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符合我國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加強對學生的自我關注教育
福柯強調人在追求自身的自我認知時要充分認識到權力、知識、話語所起的作用,這就需要再自我建構的過程中進行不斷的自我關注,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獲得自由。不過這種對自由的追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學校對學生的自我關注和反思性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教育中,過分強調了分數的重要性,忽略了學生對自由和創造力的塑造。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自我關注能力,加強相關教育。在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不能忽視思想品德、創新能力、技能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全能型人才。當然,也不能過分強調學生的自我關注,這樣容易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因此,學校需要一方面加強學生的自我關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有意識的來完善自我構架,從而培養身心健康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三)正視學生的個體性存在
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強調的規訓權力,很多都是統一的規則和要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會根據學校規定或教師的信號而做出相同的反應,著無疑使有利于學校的管理的。但是要注意到,如此統一的訊息傳達的另一層涵義,那就是教育出來的學生的“主體性”會趨向于某種統一的規范性準則,導致學生缺乏個性的發展。而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批量培養人才,社會需要的也不是只有共性而毫無個性差別的個體,而是擁有創造性思維的個體。因此必須要舍棄傳統應試教育中完全統一的教學模式,這是對對學生自由個性的扼殺。同時,我們應當清楚,每個學生都是社會中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有明確了學生是多樣化、主動性、創造性的個體這一事實性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結合社會規則來對學生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美]艾莉森·利·布朗著.聶保平譯.福柯-最偉大的思想家.北京:中華書局. 2014.
[2][法]米歇爾·福柯著.劉北威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2003.
[3]陳媛.解構中的建構:福柯思想解讀的一種視角.復旦大學學報.2012.
[4]李姍姍.福柯的自我建構理論及其教育意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5]唐懿鳴.福柯理論視野中自我生存空間的建構.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