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誘惑性偵查即為了偵查隱蔽犯罪且無被害人的犯罪情況,偵查人員采取某種有利可圖的誘餌,來對他人進行教唆、誘導犯罪活動,等待犯罪行為實施之時或造成犯罪后果對被誘惑者進行拘役的行為。本文認為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應當加強有關立法,明確對誘惑性偵查的適用條件與相關問題,促使此種偵查手段能夠基于合法性的基礎上。在進行立法之時,應當做到:明確誘惑偵查適用范圍,明確判斷誘惑偵查合法性的標準,明確誘惑偵查手段的審批程序。
關鍵詞 誘惑性 偵查 偵查手段 立法
作者簡介:王倩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偵查1401班。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15
無論是在海洋法系中,還是在大陸法系中,誘惑偵查手段自其誕生之日其便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并且關于這種偵查手段的理論及實踐,均在爭議中不斷發展。而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對于誘惑偵查手段的應用已經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近些年來才剛剛起步。雖然誘惑偵查在我國的偵查實踐活動中應用十分廣泛,然而我國對于誘惑偵查卻并未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制。立法的缺失必然會造成實踐問題的出現,因而就展開相關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價值,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思考,據此下文將就其概念闡述及法律規制制定時所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展開具體的論述。
一、誘惑偵查概述
誘惑性偵查在我國的偵查活動之中已經應用了很多年,但對于這一方面的制度性規范卻仍舊處于缺失狀態,同樣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在目前有關的法律規制當中對于誘惑偵查的概念仍然沒有具體的定論闡述,并且其在理論界與司法實踐中也存在有大量的觀點爭議情況。目前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誘惑偵查泛指國家偵查人員或相關追訴機關的工作人員人為性的設計某一類誘發犯罪的情境或給予犯罪的實施提供以有力條件,并教唆、誘使他人實施犯罪,并以此來取得犯罪證據從而偵破案件,對犯罪者進行拘役的行為。但誘惑性偵查手段其本身又存在有合法與非法兩種情況,因而對于誘惑性偵查更為準確的定義闡述應當為:誘惑性偵查是偵查人員或受委托人員,采用設置犯罪誘餌的方式來誘導他人從事犯罪活動,并將其予以拘役的一種特殊性的偵查手段。
二、誘惑性偵查的區分界限
由理論層面來對誘惑性偵查進行合法性由于的區分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如何能夠良好的做到界限劃分,卻并非易事,對此需提出科學、合理且具備實踐可操作性的具體區分標準。依據主客觀統一原則,將主觀與客觀層面所結合起來,便可做出相對較為準確的區分。具體操作來看,需要同時遵循如下原則來對其進行界限劃分:
(一)目標明確原則
偵查機關依據自身所已掌握的證據來確定某嫌疑人存在有犯罪可能性,偵查機關的偵查手段及行為具有明確性。反之,若沒有充足的正確來將某人明確為誘惑目標,便會導致對的公民正常生活、合法權益侵害。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權益不受公共權力對其人格自律權的干涉,國家只有打擊與預防犯罪的權利,而不應當是通過誘導、唆使等行為來人為性的制造犯罪,這不僅對國家行為的界限規定,也是每一個社會公民其行為的基本界定。
(二)犯罪傾向性原則
對于個體主觀上的犯罪意圖要想做出準確的判斷難度較大,但是主觀犯罪意圖卻常常會通過一些具體的言行所表現出來。例如,某人在言語當中所透露出的犯罪預謀,并且做好了犯罪前的準備活動等,或有過前科犯罪的人員正意圖再次犯罪等。偵查人員便可通過已掌握的證據來對其實施誘惑性偵查。在此方面需注意的是,在懷疑某人有犯罪意圖時應當具有充分的證據資料,而不可單純憑借偵查人員的主觀性分析。
(三)行為適度性原則
此項原則主要涵括了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誘餌適當”,也就是偵查人員向犯罪人員事先所暗示的非法所得是適當的,應當避免促使原本沒有犯罪意圖的人產生犯罪意圖為界限,嚴禁采用收益大、成本地、刺激性強等一般普通人所難以抵擋的誘惑;其二,即為“消極行為”,也就是犯罪案件的偵查人員其誘惑行為警示消極性的給予犯罪者提供犯罪機會及條件,而并非為其主動、勸說甚至是逼迫其犯罪,同時偵查人員還應避免積極的誘導犯罪的進程。例如女警察通過穿著性感暴露的服裝扮演性工作者,并利用肢體或語言對嫌疑人進行挑逗誘引,從而導致被誘惑對象由于遭受巨大刺激而作出犯罪行為,對此便可認定此偵查手段已經超出了“提供機會”的范圍標準。
誠然,目前在我國的相關法律體系當中還未能夠對此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以上的區分界限及判斷標準僅是基于法理上所開展的研究所得,然而這并不影響我們就拋開法理限制對誘惑偵查的一些基礎問題予以思考,同時給予刑事訴訟法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有利的幫助。
三、誘惑性法律規制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明確誘惑偵查適用范圍
要詳細確定誘惑偵查的范圍必須要加強對以下兩點內容的重視:
1.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的犯罪應僅限在無被害人的犯罪事件當中。一般被認為是不存在被害人的犯罪活動主要有販賣、運輸毒品,賣淫嫖娼以及非法走私等活動。由于此類犯罪行為通常沒有具體的被害人,同時也缺乏被害人的控訴,其犯罪行為僅被犯罪團伙成員所清楚,而司法機關常常難以察覺其犯罪行為,因此要想借助于正常的偵查手段來偵破案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針對此類犯罪行為可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
2.應用誘惑性偵查手段的犯罪應當是對社會公共安全產生重大威脅的犯罪行為。由于對誘惑性偵查的合法與非法界限難以做到有效的把控,一旦應用不當,便會誘使一般性的公民參與犯罪行為。而若是出現這種情況,也就背離了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本質目的。即便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是基于法律允許范圍內的,但這同樣也是一種欺詐方式,而這種方式若是通過國家公務人員所使用,同時還被認定為合法則必然會導致對社會道德觀念的挑戰。因而,除了針對具有嚴重社會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外,應當盡量避免采用此種偵查手段。
(二)明確判斷誘惑偵查合法性的標準
此項標準是偵查行為是否會對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產生直接性的誘導,若在應用誘惑性偵查手段前,嫌疑人便已經存在有犯罪的意向時,誘惑性偵查手段僅是促使犯罪分子的意圖暴露,也就是給予犯罪行為提供機會,那么誘惑性偵查手段即為合法。反之,若犯罪人員原本并無犯罪意圖,只是由于偵查人員的誘惑性引導所產生犯罪行為,那么偵查人員即便不是主觀唆使犯罪也存在有客觀上的造意作用,因此便可斷定其偵查行為不合法。
誠然,依據此項標準來判定偵查手段的合法性與否,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必將會面臨著極大的難度。對此需注意的是,此項標準僅供作為判斷的基本原則,實際的案件情況還應當在原則精神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予以分析判斷。
(三)明確誘惑偵查手段的審批程序
在此方面已經有部分國家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例如英國就明確規定,要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必須要經過警察局長的審批同意,若未經審批,則一旦誘惑性偵查違法性質成立,則相應的警察便需承擔刑事責任。
對此,我國的法律規制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規定。例如,若是將采取誘惑性偵查的權利交由一線警察,則必然會導致此類偵查手段的頻繁應用,而頻繁性的應用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濫用行為。因而,實施必要的審批程序,不但能夠確保在對一些重大案件的偵查時可以采取誘惑性的偵查手段來加快對案件的偵破工作,另一方面也可將非法誘惑性偵查事件的出現情況降至最低。若嚴格依據審批程序采取誘惑性偵查手段,最終被認定為非法,相應的偵查人員也應當免于刑事責任。
四、結語
總而言之,鑒于在實踐工作當中受到諸如上級的限期破案命令、個人英雄主義、破案率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使得偵查人員常常會單純性的為了追求破案目標而忽略了采取非法誘惑性偵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而,要想從本質上避免非法誘惑偵查,則應當對偵查人員采取觸及其利益的措施手段,如刑訊逼供應當承擔刑事責任。針對非法誘惑偵查的實施者而言,若其實際參與了犯罪過程則必須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若其未實行犯罪事實,也至少應當負有教唆犯罪的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學權.程序法視野中的誘惑偵查.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2).
[2]馬馳騁.誘惑性行政調查的合法性界限問題:從相關誘惑性偵查之實踐說起.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1).
[3]江麗紅.論我國誘惑性偵查制度的完善.青年科學(教師版).2014,35(5).
[4]劉海芬.誘惑性偵查正當性研究.法制與社會.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