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培恩 (上海)
樣幣、“稿幣”和 “準幣”概念初探
陸培恩 (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人民幣樣幣是檢驗人民幣印制質量和鑒別人民幣真偽的標準樣本,由印制人民幣的企業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印制。人民幣樣幣上應當加印 “樣幣”字樣。第二十八條規定,人民幣樣幣的管理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樣幣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人民幣生產樣印制的用于檢驗人民幣印制質量與鑒別人民幣真偽的標準樣本,是經辦貨幣發行業務的工具和重要實物檔案資料。第三條規定,樣幣包括紙幣、硬幣和普通紀念幣樣幣。第四條規定,樣幣不具備貨幣職能,禁止流通和買賣樣幣。第六條規定,樣幣由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印制人民幣企業印制。第七條規定,樣幣上印制 “樣幣”字樣,紙幣樣幣加印序號及 “禁止流通”字樣。
“樣幣”的定義應當依法確定。民間對 “樣幣”的解釋,形形色色,互相矛盾。應該依法規范使用 “樣幣”一詞。
樣幣是幣的成品,有 “樣幣”、“票樣”等字樣,不能流通使用。


把在設計、制作錢幣的過程中產生的、與正式發行的錢幣有明顯差異的樣品應稱作 “稿幣”。例如所謂呈批幣、送審幣、試制幣、金幣銀樣、金幣銅樣、銀幣銅樣、銀幣鋁樣、未發行幣等,其實并不是正式發行的法定貨幣,而屬于跟錢幣有關的實物資料。它們不符合上述關于 “樣幣”的定義,都不是 “樣幣”,而是 “稿幣”。稿幣不是幣。
“稿幣”包括本國廠家制作、外國廠家制作、受本國官方委托、未受本國官方委托而由投標者自行設計制作等等。
下面幾種稿幣都不是幣,而屬于跟錢幣有關的實物資料 (見附圖)。

正如集郵領域有所謂 “文獻集郵”(即專門收藏與集郵有關的文獻),在集幣領域也有不少人喜愛收藏跟錢幣有關的資料。稿幣跟圖稿、包裝盒、證書、幣展章等都屬于跟錢幣有關的資料,受到錢幣學研究者的關注。稿幣一般來講數量稀少,與設計圖稿等其他資料相比,稿幣還可以像幣一樣把玩、欣賞,理所當然受到集幣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
既然稿幣不是幣,那能不能稱它們為章呢?顯然也不行。事情并不是 “非幣即章”那么簡單,介于幣和章之間還有一類 “準幣”存在!
查 《新華字典》,“準”可解釋為 “和某類事物差不多的”。所謂 “準幣”,我認為應該是 “和幣差不多的”東西,所以必須滿足幾個最基本的條件:1.外形類似于幣;2.具有官方色彩;3.跟幣密切相關。
比方說我上述理解的 “稿幣”,雖然不是幣,但都可以稱之為 “準幣”。它們是研究錢幣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且往往數量稀少,所以受到錢幣愛好者的追捧。
一般來說,凡是具有官方色彩的稿幣,都屬于準幣。但準幣未必是稿幣。下面舉一個著名的例子:
有一枚拍品,拍出幾十萬高價,卻引起了爭論。有關報道稱:“我國第一次成功發行建國三十周年貴金屬紀念幣后,國家有關部門歡欣鼓舞,特別制作了和建國三十周年金幣相同圖案的銅質無面值紀念章,贈送給國家有關部門的有關人員、中央有關領導及一些貴賓留作紀念。這些銅質紀念章數量不多,目前有留念和紀念兩種文字款式”。可見此拍品系國家有關部門 (官方)制作;“其手工雕刻鏤空外盒和正式發行幣外盒一樣,而證書內容、圖案、紙質、印刷與正式發行幣的證書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證書沒有編號 (而正式發行幣每套證書均有編號)”,說明其與幣密切相關。再從照片看,它的一面跟幣完全相同,另一面也跟幣非常相似,所以完全夠得上 “準幣”的資格 (見附圖)。
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 《建國30周年——銅章還是樣幣?》的文章,認為,“我們討論的這枚拍品雖不是樣幣,但并不等于它沒有價值。作為一種跟錢幣密切相關的實物資料,如果確實數量稀少,有人追捧它、出高價購買它,不足為怪。”
既然它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14條所規定的樣幣,為什么不明確地下結論說它是章呢?這是因為,事情并不是 “非幣即章”那么簡單,介于幣和章之間還有一類 “準幣”存在,而引起人們爭論不休的這枚拍品,正可以稱之為 “準幣”。
這枚拍品的奇特之處在于其上并無面值卻刻有 “留念”、“紀念”字樣,顯然既非樣幣,亦非稿幣。但因其由官方發行、外形類似于幣、與幣密切相關,又顯然是準幣。這里我要特別指出,它的一個面跟幣完全相同,而只要有一個面是用錢模制作的,就必定符合上述準幣三條件,就應該可以稱作準幣。
一詞多義的情況在各種文字和語言中十分常見。我個人認為,對英語pattern一詞就有兩種不同含義,應當分別譯為 “樣幣”和 “稿幣”。如果都譯為 “樣幣”,就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和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中有關樣幣的規定相悖了。
如臺灣集幣家莊滿禎提供的對PATTERN一詞的解釋:“凡為官方于正常錢幣正面或反面另外鐫刻 ‘樣幣’或 ‘樣品’等字樣,以為相關單位參照,經一定時間收回存檔之錢幣者,因其存世量非常稀少,故深具收藏價值。”——這正是符合大陸法律法規的樣幣,是幣。
而美國稿幣收藏者協會對PATTERN的定義為:“稿幣是錢幣的藍本,原型,大多數情況下,稿幣沒有被批準發行。大多數稿幣都很少見,有些是孤品,有些只存在于博物館中。”——既然稿幣沒有被批準發行,當然就不是法定貨幣。他們是跟錢幣有關的實物資料。部分稿幣之所以存放在博物館中,是因為 “很少見,有些是孤品”,是跟錢幣有關的實物資料中的孤品。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明文規定 “禁止流通和買賣樣幣”。但 “稿幣”和 “準幣”不在禁止買賣之列。拍賣公司將備受爭議的拍品納入 “樣幣”,豈不是作繭自縛?何不使用 “稿幣”和 “準幣”的新概念呢?
一些符合規定的真正的樣幣,僅值幾千元;而以500多萬元成交的5公斤金熊貓并不是樣幣。一枚硬幣算作 “樣幣”便價值連城、不算 “樣幣”則價格一落千丈的思維定式應當打破。

(責任編輯 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