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光毅
鄉愁遍地
◇文| 楊光毅
當奉節的趙貴林在那即將沒入江底的老城里踅摸老舊的窗欞、斑駁的墻磚時,他也許只是單純地想著留下一段歷史,接續一段文脈。
就像萬州的方本良,執意要用自己的鏡頭,換一種方式把歷史文化留存。
這是兩位值得尊重的老人。在那些已經老去的物化的歷史里,隱藏的不僅僅是一段歲月,也并非如歌的日子里僅屬于某座城、某個物質地理坐標上的印記。
那是根植于每個人內心的一種鄉愁。鄉愁是一種文化,置于龐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種植在每一個人的心里。
就像我遇到的那對鄉村夫婦。
他們家門外是一個水泥壩子,那是稻子收割季節農村人用來曬谷子的,暫時被一對河南夫婦用著。這對河南夫婦遠離家鄉,開著一輛小貨車拉著簡單的機具和夫妻倆的帳篷等生活用品,行走在中國的鄉村,做著“彈棉被”的營生。
那天恰遇停電,河南夫婦沒法做飯。
我在那對鄉村夫婦家里做客。午飯中途,女主人突然起身,一臉歉意:“今天停電,外頭那兩口子是不是沒中午飯吃啊?”她轉身出門,招呼“快點進來吃飯”。
河南夫婦一口濃重的鄉音,回應“吃了吃了,謝謝你謝謝你”。
我做客的這家,夫婦倆剛從打工地回鄉。家里沒人種地,連最起碼的蔬菜都沒有。左鄰右舍心里有數,每到吃飯時間,總有人專程上門,盛邀“去我家吃飯,喝兩杯米酒”。
此時,在我們居住的城市里,也許對門的主人姓什么,我們并不知道。那對鄉村夫婦也不知道在自己家門外做著營生的河南夫婦姓甚名誰,但卻在自己端著飯碗的時候,想到了門外的陌生人。
這是另一種鄉愁。
與奉節的趙貴林、萬州的方本良不一樣,這對鄉村夫婦的鄉愁,早已融進血液里,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代代相傳。
于是,做這一組歷史文化傳承的故事,也是在閱讀遍地的鄉愁。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重慶市文明辦 宣
今日重慶雜志社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