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圖| 受訪者提供
流逝與成長因你而清澈
The Elapse And Growth Became Limpid Because of You
◇ 文|本刊記者 李仕羽 圖| 受訪者提供

方本良
重慶忠縣人。1958年調入當時的萬縣日報社,曾任記者、編輯、副社長。1991年退休后,開始系統地拍攝三峽工程庫區淹沒過程、三峽移民搬遷和庫區即將淹沒的城鎮、文化遺存等各種景物,以及萬州的老城新城、移民搬遷,總共積累圖片8萬多幅,并分別建立起圖片檔案,他留下的三峽影像,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很難想象,眼前這位熟練操作著photoshop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我最多的就是電腦老師,從北京到上海、重慶,全國各地的都有。”方本良一邊笑著,一邊將照片導入軟件。屏幕上,幾個T的硬盤,早已被塞得滿滿當當。
方老的故事還要從15年前說起。
1991年,方本良正式退休,迎來頤養天年的好時光。
憑著在重慶攝影界的知名度,退休后的方本良卻成了“熱餑餑”:照像館、外事辦、輪船公司……一撥撥單位和好友找上門來,情真意切請他出山,并許以每月上千元的報酬。
那時候,上千元的月收入,可是不菲的報酬。
即使退休金存折上遠不足這個數字,但彼時的方本良心中依舊牽掛著另一件更為緊迫的“工作”。
“1993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將有大量城鎮、人文古跡、自然景觀永遠消失在江水中。”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方本良覺得自己應該要抓緊最后一點時間,用鏡頭“搶救”三峽那些即將永沉江底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我在三峽工作生活了一輩子,這些將要淹沒的東西,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樣,我要用另一種方式,把他們永遠留下來。”
就這樣,背上挎包,帶著干糧,方本良出發了。小小的鏡頭,他立志用它裝下整個三峽。
他曾迎著大雨,站在呼嘯的江風中,透過濛濛雨霧,小心翼翼地為相機披上雨衣,寧愿自己淋成落湯雞,也要完成對兩岸風物的拍攝;他曾頭頂烈日,忘我于40℃的高溫中,逡巡在火爐一樣的殘垣廢墟里拍攝拆遷清庫場面,一呆就是數小時;他也曾露宿荒郊野地,忍受饑餓與病痛的雙重侵蝕,僅靠幾個桔子和數枚人丹堅持拍攝。
為了追尋圖像背后的故事,方本良甚至采訪了1000余個與三峽文化相關的人物和近現代歷史的見證人。只要身體允許,每年數次的三峽之旅從不落下,無論是夔門峽最高的桃子山、巫峽最高的神女峰,還是西陵峽最高的黃牛巖、鷹嘴巖,無一例外都留下他的足跡。
除了勞累病痛的阻礙,伴隨方本良“搶救”旅途的,更有生與死的考驗。

① 余家馬幫

② 老行當之水朩匠

③ 老行當之織網

④ 老行當之磿刀戧剪子

⑤ 老行當之吹餅

⑥ 老行當之編竹簍




2000年9月,年近七旬的方本良,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總監吳鵬及巫山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前往拍攝神女峰對岸的七里塘景點。為尋找好的拍攝角度,一行人由當地農民帶路,相互攙扶,用繩子吊下陡峭的懸崖。在一塊陡峭的巖石上,隨行同伴腳下一滑,連帶著方本良和另一位拍攝者一起掉進了神女溪,在嗆了好幾口水后,三人才被向導和隨行的其他同伴設法救起。
這是方本良拍攝三峽過程中距離死神最近的一次。
“江河,峻嶺,古宅,小巷……誰能留住奔騰的川江?誰能擁有壯麗的三峽?是你,用鏡頭在記錄,用心靈在搶救。所有的流逝與成長,因你而清澈,因你而清新,一卷卷波瀾壯闊的三峽影像史,為子孫、為人類留下最珍貴的記憶。”這是一段專屬方本良的頒獎詞。憑借15年如一日用鏡頭為世人留下的三峽影像,2008年的“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方本良第一個走上舞臺,向大家講述這些年來自己經歷的三峽故事。
15年來,他走遍了三峽庫區的山山水水,拍攝了庫區淹沒的從湖北興山到重慶涪陵的11個縣城及西界沱、石寶塞等十多個重點場鎮原貌,系統拍攝了600里庫區重點歷史文化遺存,特別重點拍攝了萬州老城的消失和新城的建設。
15年來,他留下了8萬余幅珍貴的照片,先后在全國各種報刊、雜志、電視發表和展出作品2000多幅,除一部分轉化成數碼照片存在電腦里外,其余原始資料按年代內容編號裝滿6個大書柜。
15年來,他在攝影方面開支近20萬元,光照相機就買了9臺,還購置了電腦、掃描儀、打印機、刻錄機等,全部自費。而在個人、在家庭、在生活方面卻節衣縮食,能省則省。
當年,在接受“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主持人采訪時,方老的話樸實而溫暖:“作為三峽人和新聞攝影人,我有責任把三峽這一珍貴的鏡頭留下來,讓子子孫孫能夠了解三峽,是我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