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曉梅 燕雨林 陳小紅

[摘要]廣東作為海洋經濟大省,海洋經濟基礎雄厚,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提升海洋經濟質量與海洋產業競爭力的挑戰。當前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形勢與機遇,應抓住發展契機,以“深藍廣東”建設為依托,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積極推進海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實施海洋經濟強省戰略。
[關鍵詞]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強省 路徑
[作者簡介]向曉梅(1964-),女,四川宜賓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經濟、產業經濟;燕雨林(1971-),湖北荊州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陳小紅(1969-),女,廣東海豐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海洋優勢,實施外向帶動、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海洋經濟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頂層有設計、發展有平臺、產業有集聚、轉型有成效的良好勢頭,為推進海洋資源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基礎及優勢
1.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0年領跑全國,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十二五”期間廣東海洋經濟持續發展壯大。全省海洋生產總值2015年達到1.52萬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0.9%,海洋三次產業比例進一步優化調整為1.6:43.5:55。截至2014年,廣東海洋經濟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至22.5%,實現了連續20年領跑全國。
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的粵東4市,2013年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897.824L元,占整個粵東GDP的比重達到15.4%;以湛江、茂名、陽江組成的粵西3市,海洋生產總值達1123.8億元,占粵西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更是高達21.4%。從2011年開始,粵東粵西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分別為12.79%和15.49%,海洋經濟成為東西兩翼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海洋優勢主導產業日益壯大,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初現雛形
“十二五”以來,廣東以調整優化海洋經濟結構為指導,履行“堅持產業帶動”的基本原則,以海洋產業發展引領海洋資源開發,努力調整海洋經濟結構,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2.4:47.5:50.2調整為2015年的1.6:43.5:55,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三、二、一”的比例結構更趨穩固,已提前實現《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提出的調整目標。
傳統優勢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洋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已初步構建起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集裝箱和能源運輸系統。全省規模以上港口在2014年實現集裝箱吞吐量約5300萬標準箱,貨物吞吐量約156400萬噸。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在國內首創“深藍漁業”發展模式。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海洋生物醫藥集聚發展,廣州、深圳市成為國家生物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加快發展,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基地、中船珠海基地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廣州南沙已成為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重鎮。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邁出堅實步伐,珠海啟動建設南海海島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大萬山波浪能海島獨立電力系統工程建設,中山明陽風電躋身全球風電設備制造商前6位。海洋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加快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海洋信息服務、濱海旅游等海洋服務業,重點打造集旅游、健康、休閑、養生為一體的高端濱海旅游業。
3.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提高,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成果豐碩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2年,廣東擁有海洋專利總數在全國11個沿海省市中,僅落后于上海(1472)和遼寧(1268)居第三位;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為177.5億元,落后于山東(316.6)和上海(289.8),位居第三位。海洋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建設初見成效。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相繼在廣州、湛江及廣州南沙掛牌。
在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方面,建成26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包括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涵蓋海洋環境、海洋醫藥、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深海裝備、船舶修造、海上風電設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走在全國前列。風電單機發電功率達到6兆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洋新型酶類、新型生物功能制品等52項成果得到轉化應用。
二、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海洋產業整體效益有待提高,科技創新平臺、數字海洋建設有待加強
單位岸線產出水平不高。目前發達的沿海國家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60%~70%,而廣東近年來海洋第三產業的占比在50%上下波動,還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尤其是海洋信息咨詢服務、海洋金融等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的非均衡性導致了單位岸線產出水平不高。2012年,我省單位岸線海洋生產總值僅為2.45億元/公里,遠低于上海的24.76億元/公里和天津的19.75億元忪里。
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不完善。2013年,廣東海洋科研機構數量居全國首位,但創新型海洋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研究型大學等高端海洋科技創新平臺較少,長期以來依靠國家在粵涉海研究機構,至今沒有一家省屬海洋科技、海洋戰略研究機構,專門服務本省和有效針對海洋開發應有技術研究的力量較為薄弱,缺乏為海洋科研開發和產業化提供基礎條件和公共服務、引領全省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未能形成海洋專業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區域創新集群,導致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科技支撐。同時,海洋科技產業多元化投資和風險投資機制還不完善,具有重大創新的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海洋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過長,在粵海洋科技力量發揮不足、互動不足,海洋科技貢獻率不到50%,落后于山東、上海等省市。
數字海洋工程建設尚未全面啟動。“數字海洋”是海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在海洋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數字海洋建設已進人全面應用階段。目前,廣東通過持續推進海洋信息化工程,已構建完善的數字海洋基礎框架,但由于對海洋數據融合、深加工、綜合性信息產品制作能力不足,數字海洋框架的應用服務領域不夠廣泛。endprint
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海洋政策體系不健全
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于石化、鋼鐵等污染較大的項目多數布局在近海岸地帶,不符合標準的排污直接排至海洋,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壓力增大,珠江口仍是全國海域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嚴重污染的海域面積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積的6.5%,僅53%的海洋功能區海水水質滿足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要求。由于污染日益嚴重,廣東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失衡,自然岸線和濕地面積銳減,魚類產卵場、洄游通道等受到較大破壞。此外,由于沿海布局大量石化、核電等產業,使得海洋環境存在較大潛在風險,如2011年大亞灣石化區著火泄漏、珠海橫琴海底天然氣管線泄漏等事故對海洋環境造成較大威脅。
海洋政策體系不夠健全。廣東尚未形成能夠有力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完善的行政管理、技術支撐以及財政金融投人體系。由于涉海部門眾多,行業管理各自為政,導致出現環保、海洋、交通、漁業、科技及部隊等多部門多頭管理的局面。在財政資金投入機制上,與同為國家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的山東、浙江相比,廣東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明顯較弱。全省只有深圳市安排每年2.5億元海洋產業資金,珠海、江門兩市各安排每年5000萬元的海洋經濟試點專項資金,2012、2013年省財政僅安排4.5億元用于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海洋開發債券、船舶和海域使用權抵押、增加科技興海專項資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金融措施,均未得到落實。
三、廣東海洋經濟強省建設的戰略路徑
“十三五”時期,廣東要搶抓機遇,以“深藍廣東”為龍頭,以“深藍科技”為驅動,以產業高端化為先導,以打造港口聯盟、建設海上綠道為支點和抓手,突出深藍特色和海陸聯動特色,先行先試,吸引和優化海洋重大項目布局,不斷提升海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成海洋經濟強省。
(一)以“深藍廣東”為龍頭
依托海洋開發綜合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試驗區的各種政策支持和改革紅利,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優勢,高起點、高標準搞好試驗區綜合規劃;支持試驗區以港口、岸線、海島為依托,大力發展各種新興港口經濟、海岸經濟、海島經濟。使試驗區成為全省乃至國家的海洋種植養殖產業科研基地、海洋食品產業基地、海洋工業品制造基地、海洋能源開發基地、海洋運輸業、艦船制造和生產基地。從而使海洋開發綜合試驗區成為全省海洋經濟開發示范點和輻射源,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形成“布局優化、結構合理、梯度發展、遠近結合、陸海聯動”的深藍經濟區。
(二)以“深藍科技”為驅動
積極主動適應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大勢,以科技和創新驅動為引領,大力實施“深藍科技”策略,以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為突破帶動近岸海洋技術,構建全國領先的“深藍科技”創新體系,搶占海洋科技“智高點”,促進臨海產業深度發展并引領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超前部署,打造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推動海洋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海洋科研院所、海洋大學、海洋企業等海洋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海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創新海洋投融資機制,加快推進以“數字海洋”為先導的海洋信息化等重大科技興海項目建設;加強海洋人才引進與培育,打造廣東“深藍人才高地”。
(三)以海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先導
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強省建設的基礎,廣東要把海洋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培育和重點發展,以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提升優勢海洋主導產業、打造高端臨海工業集群為抓手,積極推進海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升級海洋產業結構,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強廣州、深圳國家海洋生物產業基地建設和中山、珠海、陽江、湛江、汕頭等市的海洋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優化臨海產業布局,加快建設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為主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和珠江東岸以海洋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四)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聯盟”為紐帶
有效整合珠三角港口資源,優化港口空間布局,加強功能協調,構建一個以廣州一深圳為核心的港口聯盟體系,推進港口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形成新的廣東港口格局,使之成為廣東開放型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同時,以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紐帶為依托,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在廣州設有總領館的國家、廣州市友好城市中的港口城市和廣州港航線開到的國家和港口(共21個港口)為起步,整合沿線港口資源、建立沿線港口與物流跨境合作機制,打造航線優勢互補,港口碼頭信息互通與合作共享、臨港岸線資源合理利用的網絡化港口聯盟,成為繁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航運市場的催化劑,并通過港口合作帶動相關產業合作,增進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商務與人員交流,形成以港口聯盟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
(五)以“海上綠道”為支撐
沿海岸內外20公里不僅是臨港工業的生產場地,更是沿海生物及濱海居民的主要棲息地和千百年來形成的沿海風貌留存地。堅持生態保護與海洋資源開發協調并重,合理規劃生產岸線、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的主體功能分區,并采取不同的開發和保護措施。用濱海“綠道”把全省自東向西的海岸串成一線,打造集海洋生態景觀、藍色休閑小鎮和臨海產業帶共同構成的濱海風情“海上綠道”。依托“沿海綠道”建設,把廣東沿海的中心城市、城鎮和鄉村(社區)連接起來,構建濱海城鎮帶,并與濱海立體藍色景觀帶建設結合起來,注入海洋文化元素,改善漁民民生,建設和諧濱海生活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