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貴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更進,我國的教學目標、教學體系和課堂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陳舊、死板的教學方式已經漸漸無法滿足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需求。根據高中新版物理教材中提到的教學目的之一是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物理課的講授過程中必須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情景,避免過去以教師講為主的機械性教學模式。但是根據實地考察我們會發現目前我國高中物理教學仍比較死板,教師忽視了課堂內的師生互動,使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受到限制,以至于很多熱愛物理學科的學生都感到物理概念深奧難以理解,習題繁雜難以解答,高考綜合難以應對,產生了畏難和懼怕心理。為了進一步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加大對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改革,本文根據師生互動環節在高中探究性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結合一些具體事例對如何順利開展該模式展開探討,希望能為高中探究性物理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帶來幫助。
1“師生互動”在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師生互動”是新課程標準中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之一,被廣泛應用于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尤其是被用于類似物理等學科的探究性課堂教學中。經過專業人士的長期研究可知,“師生互動”在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1.1“師生互動”能夠激發并維持學生學習物理以及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力,促使其進行主動探究
在教學環節中,“認知”和“情感”二者密不可分,認知需要情感的促動,情感需要認知的激發。另外,所有的知識都是在討論、交流中產生的,物理探究性課程更是如此,離開師生間的互相探討活動將寸步難行。合理、恰當的師生交流模式和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還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生的學習動力,在一定環境下還起到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科學探究的作用。除此之外,師生間的互相交流對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學課堂過程的引導、支持、調節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1.2有利于高中生對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其物理學習水平
眾所周知,“教學”是一個互動、雙向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不僅僅是單一地“被動接受課程”,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信息進行很好地加工、構建。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更是如此,課堂上教師能夠運用恰當的事例與學生進行互動,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為中心進行講解,首先能夠幫助學生溫習已學過的舊知識經驗、獲取新型的知識技能;其次,師生間的互動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組織豐富充足的學習素材和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將物理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串成一個條理的體系,有利于學生的實驗探究學習。師生間互動的這些作用,最終結果都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對物理探究性課堂的認知和思維能力,進而對其物理學習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1.3“師生互動”能夠充分體現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要注重師生間的相互結合,即教學要實現“雙向性原則”,而“師生互動”則是體現該原則的主要渠道之一。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指教師在講授物理探究方法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一些教學情景,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其中與其進行共同探討。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身探究能力,更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實現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具體教學目標。
2我國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教學現狀
利用師生互動進行教學廣泛地存在于教學領域中。過去,許多教師和學生認為該教學方式就是所謂的“情感教學環境”,只要在講授時設置某種情景,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例子,向學生進行提問,以此來引入相關的探究性問題并實現所謂的“師生互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許多人對該教學模式和理念產生了一定的誤解。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許多學校已經深刻認識到“師生互動”在物理探究性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將其利用到日常教學中。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教育理念的影響,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無法得到及時更新,高中物理教師在設定相關生活情景時只能憑借以前的教學經驗,設置的生活實例也較為老套,無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譬如,在探究《單擺的振動周期》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無法認識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課堂上僅僅是自己呈現一些ppt圖片,而沒有進行隨堂演示,讓學生參與進來,違背了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另外,仍有一部分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設置情景時不能緊密圍繞課本展開,而是憑空想象、不切實際,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該情景所要表達的含義,不能積極參與進來,久而久之便對物理學習失去興趣。
3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具體事例及反思
高中物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原則”的實現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主”設定師生互動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興趣。事例1:探究“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在該內容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在設定互動情節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主。課前準備好相關的教學道具,課堂上首先進行自行演示,讓學生幫忙進行計時,并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等工作。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組合實驗,教師進行循環指導,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糾正,這樣才能體現“師生互動”的真正意義,并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能力。第二,利用物理教材中的問題探索創設生活中常見的經驗等情景,師生互相合作完成。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后的物理教材都緊緊圍繞實際生活展開,課本安排往往都是內容與問題相結合。教師要想實現“師生互動”的內在意義,要考慮書中所提問題的內在含義,了解問題的本質,然后根據問題設定與之相符的情景,與學生共同討論。事例2:“探究決定導線電阻率的因素”。該實驗屬于電學探究問題,操作較為繁瑣、困難,教師在與學生共同互動、探索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課本為中心,按照課本中的問題設定情景,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影響電阻率大小的可能因素,并展開探討,實現“師生互動原則”基本內容。
“師生互動”在高中物理探究課程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將該模式合理的應用到自己的教學體系中,爭取用此方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能力,為其日后社會實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