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濤



高考試題以其新穎、典型、科學的魅力深受廣大教師的歡迎,高考試題又以其特殊的作用對教學有一定的指導和引領意義。高考試題的命制給人以神秘感,面對一年年的高考試題,不禁感慨命題人的專業精神、敏銳的觀察力、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在眾多的高考題中,不乏我們熟悉的背影,它們根植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它們緊密聯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下面就以江蘇省高考試題為例分析一下借助教材資源打造高考試題的實例。
1借助課本情景打造高考試題
考試說明中指出,命題要關注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關注物理知識在現代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現實生活是物理學知識的源泉,更是物理試題的來源,物理情景體現了物理模型與實際社會的聯系,這在江蘇的高考命題中體現的較為充分。
例1 (2013年)如圖1所示,旋轉秋千中的兩個座椅A、B質量相等,通過相同長度的纜繩懸掛在旋轉圓盤上。不考慮空氣阻力的影響,當旋轉圓盤繞豎直的中心軸勻速轉動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的速度比口的大
B.A與曰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懸掛A、B的纜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相等
D.懸掛A的纜繩所受的拉力比懸掛曰的小
分析
本題源于人教物理必修2教材第16頁5.4—1旋轉秋千的游樂場景。學生首先要源于生活經驗判斷得出兩個座椅的角速度相等,而后根據圓周運動的知識進行速度、加速度、受力的分析。
啟示
情景是學生思維的表征材料,情景使得學生對物理知識不再陌生,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借助教材的情景材料進行科學分析,培養學生實際情景模型化、理想化的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情景背后的物理原理,而不是簡單的把情景作為實例體現,不僅僅作為課題的引入。
2拓展課本問題打造高考試題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是促進學生不斷求知的動力。在命題中我們有時總苦惱缺乏問題的來源,但又忽視教材中的素材,而另外搜尋新的素材問題。2015年江蘇高考第4題卻將課本問題進行拓展分析,命制了一個考查學生分析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好題。
例2(2015年)如圖2所示,用天平測量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下列各選項(圖3)所示的載流線圈匝數相同,邊長NM相等,將它們分別掛在天平的右臂下方,線圈中通有大小相同的電流,天平處于平衡狀態,若磁場發生微小變化,天平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是
分析 本題源于人教版選修3-1第94頁,原題以電流天平為背景,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當線圈中電流反向時,為使天平重新平衡,各相關物理量必須滿足怎樣的關系,并進行相關的定量計算。命題人員在基本的工作原理和定量計算的基礎上,對電流天平的實際工作的靈敏度進行拓展分析,以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為知識背景,考查了學生將實際問題與具體物理知識相結合的能力,應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對有效長度的認知。
啟示 教學中我們的教師經常就問題論問題,為了體現訓練的全面性,又不得不以題量來解決問題不全的短板,教師對課本問題沒有深入分析,拓展問題的意識。課本問題是教材編寫者精挑細選出來的,以教材問題為母題,進行縱向、橫向問題拓展,產生新的問題進行相關分析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深入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教材中原題除了可以進行力學拓展以外,還可以進行能量拓展,分析若磁場變化,回路產生的電能,通過導體的電荷量。對于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操作失誤也可以進行分析,如,若操作中不慎右臂的矩形線圈脫落,可分析線圈下落過程中運動狀態的變化和能量的轉化等。
3改編教材例題、習題打造高考試題
教材中的習題、例題型性強、針對性強、科學性強,是教學的寶貴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習題進行改編對學生進行訓練。如江蘇省201 1年第2題、2015年第15題均是對教材例題進行改編而打造出來的高考試題,下面以2011年第2題為例進行分析。
例3 (2011年)如圖4所示,固定的水平長直導線中通有電流,,矩形線框與導線在同一豎直平面內,且一邊與導線平行。線框由靜止釋放,在下落過程中
A.穿過線框的磁通量保持不變
B.線框中感應電流方向保持不變
C.線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為零
D.線框的機械能不斷增大
分析 本題源于人教版選修3~2第12頁例題2,原題是楞次定律應用的考查,與其所處教材的章節楞次定律相吻合。2011年的高考考題將原題結構順時針旋轉了90°,綜合了楞次定律、安培力、能量的考查,這種改編實際上是由單一考查到綜合考查的改編。
啟示
改編是一種較常用的打造新題的方法,改編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改編題干條件,這種改編較適用于新課教學,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第二,由單一考查到綜合考查,這種改編方法特別適用于高三綜合復習階段。第三,拆分法,將同一例題進行適當拆分,對某一部分進行深入分析。第四,結合法,以某一例題為母題對相關知識進行融合分析。第五、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
4借助教材中的“做一做”等欄目打造高考試題
江蘇人教版教材有一顯著特征,即在內容介紹中設置了“做一做”、“說一說”,“科學漫步”等開放性的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給了學生一個開放性的學習范疇,一個自主學習與發展、思考的空間。同時也給了命題人的一個素材的來源,2014年江蘇高考第6題就是來自于人教版必修2第10頁“做一做”欄目的小實驗的一個考題。
例4 (2014年江蘇)為了驗證平拋運動的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用如圖5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A球水平拋出,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A.兩球的質量應相等
B.兩球應同時落地
C.應改變裝置的高度,多次實驗
D.實驗也能說明A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
教材中“做一做”欄目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用小錘敲擊彈性金屬片后兩個小球哪個先落地,從而對平拋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進行對比分析。該高考試題以教材中的幾個操作和現象分析設置了四個選項,分別對質量是否會影響下落、實驗觀察的現象和得出結論、怎樣使實驗現象具有規律性進行考查,屬于基礎題。
啟示
現在高考試題的命制有三大趨勢,一是與先進科學技術相聯系,一是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三是與操作、實驗、觀察相聯系。而與這些相關的素材往往呈現在教材中的“做一做”、“說一說”、“科學漫步”、“STS”、“科學足跡”等欄目中。而這些欄目在教學中往往被教師忽略,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以上欄目提供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發散討論,擴展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教材是教學的藍本,教材內容蘊含著廣闊的可開發資源,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用好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深入的合理開發,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服務教學。教學過程要注意回歸教材,回歸生活,回歸社會發展,充分體現物理學科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科學的興趣,使學生關注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物理知識在科技、生產、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