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蕾+李寶強
【摘要】加工貿易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成分和對外經濟的重要方式。加工貿易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就業水平,但是我國的加工貿易存在很多問題,如地區發展不平衡、產品附加值低、外資比重過高等。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優化投資結構成為必要選擇。
【關鍵詞】加工貿易 產業結構 對策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特征
我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處于整個產品價值鏈的低端,僅僅發揮了我國勞動力廉價而豐富的優勢,并沒有賺取高額的利潤,所以我國的加工貿易應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向產業鏈的高端附加值方向發展。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
在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進出口額增長速度反復波動,但總體趨勢是上升的。2004年,加工貿易的進出口發展速度極快,達到歷年來的最高峰,而在2009年,加工貿易卻出現了負增長。總的來說,自2003年起,我國加工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發展速度極快。
(二)我國加工貿易的特征
1.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實現的。到2015年,全國范圍內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大約有437807家,迅速增長的加工貿易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2.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經香港轉口。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經香港轉口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香港是中國最大的自由港口,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加工貿易產品從香港出口到海外國家比直接從加工地區出口要便利的多;二是,香港企業或產品大都屬于資本密集型,并且勞動力資源比較缺乏,所以加工貿易在香港本地區的發展成本較高。最后,再把產品轉交給香港地區,在香港內銷或出口。
3.加工貿易的方式以進料加工為主。加工貿易的初期,我國主要從事來料加工,只賺取中間低廉的加工組裝費用。但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從事進料加工,企業不僅能賺取加工費用,而且還能賺取所需進口材料和設備的差價。因此,來料加工逐漸被進料加工所取代,成為了加工貿易的主要形式。
二、我國加工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問題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改革開放之后,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正好符合我國的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吸收了大量的就業,順應了民意,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成功的解決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
2.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還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產品也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就需要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作為支撐。而事實上我國正好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樣也就自然而然的緩解了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并且加工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回了大量的資金和國外的經濟情報。
3.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開始快速涌現。產業層次的提升直接帶動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如手機、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業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規模生產。
(二)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在加工貿易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的背后,也顯現出了一系列問題,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都產生了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
1.外商企業在我國加工貿易中受益過多。外資企業一直在我國的加工貿易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外資企業的出口中,80%以上的加工貿易來自于外資企業。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只負責簡單的加工制造,外商借助廉價的勞動力,只支付加工費,技術和品牌都被外商所控制,甚至行業內的加工企業為獲得利潤,進行價格戰爭,絕大部分的利潤被外商攫取。
2.加工貿易的整體競爭力較低。我國的加工貿易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一是產業分布層次較低。我國以加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貿易中高端產業的份額,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所占的份額很小。二是產品的價值鏈較低。通過出賣勞動力賺取低廉的工資,外商企業控制著高附加值的設計、營銷等環節。
3.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經濟基礎較好,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國家支持政策較多,使加工貿易發展的較快,出口量最大。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基礎設施落后,吸引外資的能力較弱,生產水平落后,所以經濟規模小、發展慢。
4.我國加工貿易的環境問題。目前,在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方面,生產的大量出口產品是高污染的,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這些產品既包括工業制成品,也包含中間產品,它們種類較多,排污量大,產生了巨大的外部不經濟。此外,以傳統勞動、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加工貿易,能耗大,污染高,且以初級產品為主,資源投入量大,技術含量低。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支持力度
從稅收政策來看,政府應該以企業為中心,制定相應的優惠性稅收政策,比如:擴大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退稅額度,直接增加企業的利潤收入。
從產業政策來看,要加大加工貿易的科技投入,增加政府的資金支持力度,為高科技產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要采取金融和貿易政策的實施,比如,加大銀行貸款、放寬政府對項目的審批力度等。
(二)促進加工貿易的東中西部地區平衡
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促使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因此,東部應集中發展資金或技術密集型產業。
中西部地區雖處于劣勢,更應迎難而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彌補運輸成本高等劣勢;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交通落后,政府應對中西部地區實施優惠的稅收政策。
(三)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政府開始重視對加工貿易的治理,從很多方面來制止高污染產業的進出口。例如,增加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關稅、減少高耗能產業的出口退稅等。但是,完全停止這些行業的進出口不是一氣合成的,需要長時間的各方的共同努力,企業要自覺的逐步減少污染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積極落實國家的經濟政策。
四、結語
加工貿易作為最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就業,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然而,在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應該引起社會多方的重視。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自主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整個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光亮.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分析及轉型升級研究[J].實證分析,2011(02).
[2]郭建宏.中國加工貿易問題研究一發展挑戰和結構升級[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海關雜志出版社2015(5).
[4]何龍斌.中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難點與突破[J].開發研究,2011(04)
[5]李鋼.我國境外加工貿易政策落實的若干問題,國際貿易,2011(5).
作者簡介:紀蕾(1989-),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現就讀于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資產評估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李寶強(1973-),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生導師,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