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源對企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而人力資源質量更起著關鍵作用。現階段,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且對人力資源質量提出了新的衡量維度——生態意識。受人的意識、人的需求和人對自然現狀的認識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難以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在長期正式制度和非制度的相互作用下,標本兼治,才能真正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
【關鍵詞】人力資源質量 生態維度 綠色發展
20世紀末,面對自然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布倫特蘭等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即“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又不會對后代人滿足發展的能力構成危害”。世界各國都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綠色發展”更是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綠色發展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要求。
一、人力資源質量與生態意識
廣義來講,人力資源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力。狹義來講,人力資源指企業的員工。人力資源質量包括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術水平、健康水平、勞動態度等方面。20世紀初,對汽車等企業的管理經驗總結,使人力資源對企業發展的作用開始進入研究范疇。20世紀60、70年代,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力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進行了量化研究。人力資源無論對企業還是國民經濟發展都起著巨大作用,而人力資源質量更起著關鍵作用。實現“綠色發展”這一國家戰略背景,對人力資源質量提出了新的衡量維度——生態意識。
事實上,無論是從中國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到古羅馬奧勒留的“人與宇宙的和諧”,還是從公元前500年的《五十奧義書》宣講的“宇宙之大,螻蟻之為,等無差別”到當代英國學者龐延的“地球生命依賴于關系平衡”,都體現了人類的生態意識。但生態意識卻一直未能構成人力資源質量的必然維度。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意識并未成為一種普世的行為意識,未能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準則;二是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大多數人還在為滿足生活基本需要而努力;三是人類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階段大都處于關注自我發展階段,較少關注他人和自然的發展。因此,對企業或社會來說,短期內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難度較大。
二、構建生態維度的難點
一方面,解決思想和現實的脫節及矛盾問題。生態意識和現實行動常被描述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生態意識與企業或國民經濟追求效益的矛盾貫穿于生產經營的具體活動中,這一矛盾是構建生態維度的難點。基于生態意識的生產方式意味著清潔生產的實施。清潔生產以節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為目標,是集約型的增長方式。它的基本手段是改進工藝技術,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變產品體系,更新設計觀念,爭取利用最少的自然資源和排放最少的廢棄物到自然中去。清潔生產要求改變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內涵發展道路。但是,在人力成本上升、經濟結構性調整期,技術的實現、管理的落實,帶來的新增成本,無疑影響構建生態維度的決心。
另一方面,優化現有人力資源結構。我國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28年。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數量不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十萬人口,受大專及以上教育人口數只有8930人,受高中和中專教育人口數只有14032人。相對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長,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高,生態意識更容易建立。同時,據抽樣調查顯示,全國45歲以上勞動力占總勞動力1/3左右,這一部分人力資源,思想容易固化,生態意識的形成難度較大。因此,現有人力資源結構,是構建生態維度的又一難點。
三、生態維度難以構建的原因分析
(一)人類整體意識的缺乏
人的意識是一切行為的基礎,改造意識使其無所顧忌的掠奪自然,而生態意識使其持續、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態意識的缺乏,或者相關意識的普及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構建。
一是系統意識不足。在地球這個大承載體下,人處于自然生態大系統中。這一系統有兩個基本要素:人和自然。人類是生產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和體現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的生命實體,它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體,作為生產者,人類能夠開發、利用自然,并且能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對自然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作為消費者,將資源轉化為自身消費的產品,其消費的剩余物和廢棄物又都回到自然之中。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實踐中,過分強調了人的能動性,忽略了自然的作用,打破了人與自然這一系統固有的平衡。可以說,持有系統的觀點,認可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才可能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
二是公平意識不足。在許多人眼中,自然為人類服務,受人類奴役,它的地位比人類低;因此,得不到人類的尊重。自然基本上是默默無聞的為人類服務,即使受極不公平的對待,它也沒有任何代言人站在人類面前替他喊冤。每次決策的時候,自然都不可能和人處于同一公平的位置。然而,自然需要我們公平的對待,并像對待自己人類同胞一樣,自然需要發展、需要保護。偶爾,自然以它自己的方式——洪水、沙塵暴、氣溫上升、霧霾等,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環境,抗議著人類的不公平。所以,生產經營活動中,需要以平等的態度去看待自然,站在自然的角度去開發自然。
三是生態意識未普遍建立。無論是系統意識,還是公平意識與生態意識,其實早已在一定范圍的人群中形成。但是受多數人和既得利益團體的阻礙,他們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更廣范圍內形成生態意識,社會也不可能開展生態友好型的各類生產經營活動。只要生態意識為成為普世的行為意識,不同意識團體之間的經濟效益就會有差距,掠奪自然通常會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這嚴重影響企業、個人對構建生態維度的態度。
(二)現階段人類的需求與生態意識不匹配
人類的需求,表現在單個人的需求和社會整體的需求。一般來說,單個人的需求按層次大致可分為物質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它們是逐個實現的。社會整體的需求也是如此,包括物質需求、文化需求等。在前一層次的需求尚未滿足時,多半會忽略下一層次的需求。利用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生產產品滿足自身生活需要,屬于人類初級層次的物質需求;重視自然及其保護,屬于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說,只有物質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它給人類帶來的邊際效用極小或趨近于零,并且人類在所處的社會中得到滿足時,或者,賞心悅目的自然給人帶來極大的效用時,生態意識的需求才有可能在人的需求中得到體現。同樣,只有社會的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才會出現更多的需求。無論對單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物質需求是基礎,物質水平決定這一個人或社會的基本狀態。現階段,很大一部分人還在為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努力,他們不可能看見自然的處境,即使看見了,也會漠不關心。因為他們沒有精力和能力。除了幾個少數的所謂發達國家外,人類社會仍處于一個不高的物質水平上,因此,現有的物質水平未能為人類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也就未能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構建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三)人類未正確認識自然
人類以掠奪的方式利用自然還起因于對自然的認識不夠和誤解。自然的具體狀況在不同地區千差萬別,相應的資源和環境稟賦也大相徑庭?,F代化的運輸工具為彌補資源或環境的這種不均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正是這一便捷的工具,使資源的使用者和原產地失去了直接的聯系和面對面的交流,更失去了正確了解資源存量和環境狀態的機會。同時,資源稟賦豐裕的地區也會產生錯覺,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態開采和利用資源,對人力資源質量也不會有生態維度的需要。技術進步,一方面提高了自然資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人類誤會技術無所不能而忽視現實的自然狀況。
以上從人的意識、人的需求和人對自然現狀的認識三方面,分析了人力資源素質的生態維度難以構建的原因,至少在短期內是難以構建的。但是,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推行下,生態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獎懲措施不斷健全,生態維度逐漸成為人力資源質量的重要內容。
四、結論和建議
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是落實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但大多數生產經營方式與生態意識截然相反,產生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人類整體生態意識薄弱、物質基礎不夠、人的需求層次尚低。短期內,生態維度難以成為人力資源質量的普遍衡量標準。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綠色發展成為企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生態意識的相關內容也會成為人力資源質量的基本維度。
在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的過程中,要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需要有關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方面,從根本上影響著勞動力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它通過人們間的示范作用、相互影響及監督而形成,其達到預期的效果具有時滯性;因此,其可行性和現實性常常受到質疑,但非正式制度能夠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并能被真正接受和遵從,是構建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的治本方法。正式制度指人們有意識的創造一系列自然保護的政策法規。正式制度明確界定相應主體在自然保護中的責任和違反相關規則的懲罰措施。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來說,將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等生態意識貫穿于各個環節和崗位,并制定相關的獎懲措施。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可在短期內實現效果,且效果也容易觀察。但只有形成相應的習慣和行為準則才是一項成功的正式制度。
參考文獻
[1]魯樞元.自然與人文[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2]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年.
[3]孫祖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人力資源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105-111.
[4]莊友剛.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規定性[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89-94.
[5]新快網.東部勞動者收入最高,去年個人總收入平均34980元.http://epaper.xkb.com.cn/view/1017641[EB/OL].2015-12-7.
作者簡介:汪婭莉(1979-),女,陜西安康人,中級經濟師,人力資源專業,任職于濮陽市經濟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