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近幾年來的相關面板數據,結合國際上先進的金融理論,詳細分析研究了農村金融在農村扶貧減困工作中的作用,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能夠顯著減少農村貧困,并且主要體現為間接作用。這也為政府的扶貧減困工作提供了工作思路,即應當將制定政策的重點放在間接效應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長期地實現農村減貧目標。
【關鍵詞】農村金融 減少貧困 扶貧減困工作 作用 間接效應 政策制定
一直以來,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時始終將城鎮經濟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建設工作的重點,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導致城鄉發展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貧富懸殊也越來越大,社會矛盾逐漸顯現,各種突發性事件也頻繁發生。據大量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貧困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農村地區,近年來,雖然國家持續關注農村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在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這些措施多為外部輔助手段,只是暫時減緩了農村貧困水平,一旦脫離政府及外界的支持,農村依然會陷入貧困狀態,也就是說,政府的這些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發展農村金融是一條能夠有效減少農村貧困的重要途徑。農村之所以貧困,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發展資金以及各項資源,因此,金融機構若能在有效規避自身風險的前提下給農村的一些貧困戶或農村脫貧項目注入資金,促進貧困戶或農村經濟組織自主發展能力,從而可縮短城市與農村發展水平的差距,推動我國農村扶貧減困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
農村金融體系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農民融資以及農村各項經濟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及地方性非銀行金融機構共同構成。雖然近幾年來,在農村設立網點的金融機構在逐年擴展,開發的金融產品在靠攏農村發展實際,但從整體情況來看,農村金融體系在我國整體的金融體系當中依然屬于薄弱的環節,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顯現脫農化的發展傾向,造成了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現象,形成“抽血”效應,反而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程度。就目前發展狀況而言,能夠為農民提供農民融資服務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了,但受各方面原因限制,信用社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范圍以及能力也都是相當有限的,并不能有效減少農村貧困問題。
總的來說,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金融資源甚為匱乏,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環境問題突出,導致許多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功能發揮甚微,運行效率低下。高成本、高風險、低盈利的運營環境使得這些以效益性為基本經營原則的商業銀行開始有選擇性地在地域間提供金融服務且服務項目的種類也是相對有限的。我國各大型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除農行之外在縣域范圍內的覆蓋都是極為有限的,并且大部分都是單點分布的支行。至于一些中小型的商業銀行,由于規模較小,所以在成立初期主要服務內容為城市金融業務,很少有在縣域設置網點,而且為數不多的網點也大多都是分布在東部地區的一些發達縣域,而那些發展水平嚴重落后的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則被邊緣化,貧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導致國家整體的扶貧減困工作水平停滯不前。
綜上,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整體發展現狀為: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服務種類有限、金融機構之間缺乏競爭力以及金融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等。因此,要想有效減少農村貧困,促進農村經濟自主增長能力的形成,縮小城鄉發展水平差距,我們有必要穩定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并引入新的金融資源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二、農村貧困特征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886元,在扣除價格因素之后,實際增長比為6.5%,與6.7%的經濟增速較為接近。具體地,從各常住地區數據來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則為6050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80,比2015年上半年同期縮小了0.03。從實際增長比來看,城鎮居民為5.8%,農村居民為6.7%,也就是說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收入增幅都超過了城鎮居民,這也驗證了目前我國針對農村地區減貧工作所實施的相關政策的可行性。雖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收入增幅也跑贏了城鎮居民,但城鄉之間還存在著較為懸殊的貧富差距,大部分的農村地區依然貧困。從宏觀角度來看,目前限制著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經濟收入增長的因素非常明顯,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以及影響農民增收的不確定性因素也都較為突出。
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效應在企業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進而對農村居民的收入也產生了一定程度影響。盡管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相關政策的落實到位,也都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增長。隨著農民收入渠道的增多,工資收入在農民所有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正逐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整體比重依然居高不下,所以政府如果不能保證農民的工資收入平穩增長的話,想要實現農民的增收幅度持續跑贏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將非常困難。此外,農村低收入戶增收困難也是農村經濟貧困現狀的典型特征之一。以寶雞市為例,2015年,寶雞市低收入戶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僅為3218元,轉移性人均收入則為2380元,除了絕對收入水平低之外,這部分低收入戶的收入增幅增長速度也十分緩慢。這主要是因為,農村低收入戶的家庭經濟來源單一,工資性收入非常少,加上低收入戶的家庭資產幾乎為零,文化程度偏低且缺乏經營的能力及守信度,生產要素的組成結構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仔細分析并探討農村金融對減少貧困的作用機制及影響效果,對于解決我國農村扶貧減困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能夠幫助政府制訂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村經濟改革政策。
三、加強農村金融對減少貧困作用的有效具體措施
(一)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引導并支持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政府在開展農村扶貧減困工作時,應改變傳統的工作思路,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金融的發展上來,構建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效率都較為低下,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基本上被農村信用社全面壟斷。所以政府需要加快建設并完善農村現有的金融體系,引入新鮮的血液,促進農村金融模式的多元化發展。首先,應始終堅持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以及農村合作信用社三大金融機構為主導,加快改革進程,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位,根據市場多樣化的發展方向靈活轉變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提高其金融服務水平,進而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政府還應拓展農村郵政儲蓄銀行的現有業務,充分利用其網點分布的優勢,提高其小額貸款的范圍與額度,實現金融資源回歸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最后,對于一些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政府在政策上應予以積極的引導與鼓勵,補充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加強農村自身的金融供給能力,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
(二)構建全面多層次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
政府在建設金融體系時,應著力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加大農村金融發展工作的創新力度與扶持力度。此外,針對目前農村資金大量流出的現狀,還應建立一種有效的資金回流機制。毋庸置疑的是,農村信用社一直扮演著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體系的主力軍角色,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以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農業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減少貧困、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持性作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政府在開展農村扶貧減困工作時,應重點關注金融發展對減少貧困的“空間溢出效應”以及“門檻效應”。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困難的現狀,應加大農村金融的發展以合理引導并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對減少農村貧困的作用,我們需要構建起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提升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此外還需建立普惠金融體系,全面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經濟利益,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李瑞晗.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 2016(20).
[2]黃曉東.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理論對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啟示[J].廣西農學報.2016(02).
[3]向欽琳.探究在市場經濟視閾下如何進行農村金融改革[J].新經濟.2016(20).
作者簡介:瞿睿(1974-),男,陜西眉縣人,大學學歷,經濟師職稱,供職于陜西眉縣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