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怡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禮儀教育的加強,學生文明素養的提高,也是學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生禮儀教育在他們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禮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所以,提高中職生禮儀教育迫在眉睫。
中職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一方面,中職生畢業以后面臨的是就業,因此中職生是否具備職業素養是決定中職生是否能夠順利地找到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中職生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但他們智力素質并不差,他們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適應性強。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
一、 當前禮儀教育的現狀
(一)尊師禮儀缺失
《呂氏春秋》有言:疾學在于尊師。比喻只有尊重老師,才能更好地學到知識。朱熹有云:“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說的是從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及五禮,培育有知識有文化、知書達理的人格。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為恢復周禮,孔子身體力行,并周游列國,創辦私學,進行禮儀教育。可見,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
但是,在現今的校園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現象:學生看到老師不打招呼,視若無睹;與老師談話時,不懂得稱呼,不用禮貌用語;講臺上亂七八糟,堆積了很多灰塵,也無人打掃;上一節課的板書還在,這節課也沒有值日生擦黑板,影響了老師的教學進度;上課起立時,有同學依然低著頭,或者在玩手機,或者無精打采;下課鈴響了,老師站在講臺還沒有喊下課,學生已經竄到課室外面,喝水的喝水,聊天的聊天;校園行走,學生粗言穢語地和同學們在聊天,即便老師在場,也面無愧色,毫不收斂,仍舊滔滔不絕;等等。
(二)交往禮儀淡薄
最純不過同學情,但在這珍貴的歲月里,卻存在著許多不符合禮儀的行為。比如:同學之間交往存在自大、自私,不顧他人的行為;隨地亂扔垃圾;上課吃東西;與人交談不懂用詞而不顧他人感受;別人午睡或晚睡的時候自己在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休息;隨便坐到別人的床鋪上;輪到自己搞衛生的時候遲遲不動手,別人值日時隨便破壞干凈的環境;強烈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懂得尊重他人;歧視貧困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同學;接受別人幫助之后,不懂得感恩,連最基本的口頭“謝謝”“麻煩你了”等禮貌用語都不會用。
(三)道德禮儀遠去
在時尚化風氣的影響下,學生迷失自我,與道德禮儀漸行漸遠。校園內隨處可見拖鞋黨,無論是課室內、飯堂,還是校道,比比皆是,不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如穿拖鞋、背心、吊帶、露臍裝、超短褲等不得體的著重;甚至是三年級準備踏入社會的學生,在招聘會上也不注意整理自己的儀表,連最起碼的正裝示人都做不到。
二、 對禮儀內容的認識有待深化
大部分學生對禮儀的理解就是最淺顯的站立坐走,沒有考慮到生活、交際、工作也需要禮儀。他們對禮儀的內涵了解不夠深入,并沒有意識到禮儀表現在內在個人修養和外在個人氣質。換句話而言,就是缺乏專業素養,沒有考慮到自己所讀的專業今后需要哪些禮儀。等出去工作了,才發現到處碰壁,說話得罪人,不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前景和晉升速度。
三、 提升學生專業禮儀素養有賴于四個原則
(一)心智成熟遞進原則
初中轉入職業學校,從義務教育轉入職業教育,學生心智尚不足以正確對待角色的轉變。在繁重的專業學習中采用傳統的模式難以奏效,因此,筆者采用了技能類最簡單的教學方式:專業模仿,創造條件讓新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職業人的行為,在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方面進行專業模仿。
有意識地把“禮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進行安排,并根據各階段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教育內容和要求,把教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召開主題班會、演講朗誦會、座談會、手抄報比賽、禮儀風采展示、專題講話等,加深“禮儀”觀念。
在課堂上重復導入專業禮儀,比如酒店管理專業,不斷引入、強化姿態禮儀,先從動作方面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然后到服務禮儀,如:餐飲服務禮儀、客房服務禮儀、前臺服務禮儀、酒吧服務禮儀等。
(二)循序漸進原則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禮儀教育方面,務必引入日常行為禮儀,讓學生明確知道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如何可以做得大方得體,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禮儀就是不給他人帶來麻煩。比如說:上下樓梯靠右走,這樣就不會影響到別人的行進方向;飯堂吃飯結束之后,自己收拾好食物殘渣并送到餿水桶里面,避免把殘渣留在桌面,影響下一輪來這張桌子吃飯的同學;在宿舍,盡可能不要在別人搞衛生的時候走來走去,從而加重別人的工作壓力;借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如期歸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別人給予自己幫助,要第一時間感謝,常懷感恩之心,等等。讓學生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慢慢認識并學會運用禮儀知識。回到家里,學會對父母感恩;家宴時,知道哪里是上座;經常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等。
(三)知行合一原則
正如我校嚴少青校長所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禮儀是實操性很強的學科。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把禮儀規范轉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不僅靠學生自我約束,還需要外部制度和機制。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注重學生的禮儀行為并進行外部督促,禮儀老師聯合班主任以及團委學生會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檢查督促。宿管方面,可以將相應的日常行為規范得分匯總給相應部門。家庭方面,加強家校溝通,先讓家長認識并肯定我們的做法,然后規范學生在家時的行為規范。將以上表現納入學生結業成績,把“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貫穿于禮儀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教育與約束相結合,使學生養成習慣。
(四)教是為了不教原則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讓學生提高自身禮儀修養,就是要形成他們對禮儀的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自覺地貫徹執行禮儀規范。
教師可在各種接待活動和校企合作活動中引出禮儀的運用。用行動過程中的體驗激發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地策劃一場活動,使之大方得體,從而完成自立、自主、自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禮儀是人與人交往的紐帶和橋梁,要提升當代中職生綜合素質能力,要從多方面加強禮儀教育。注重四個原則,建立有效機制,將提高中職生的社會生命力。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