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玲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71
創新發展與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魏金玲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71
當前,創新發展成為引領我國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創新發展的實現,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的創新活動之中,它有賴于人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人的科學素質的提升。針對目前我國公眾科學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了大力培育公眾科學精神,有效擴大科普的受眾面,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加強大眾傳媒對科學知識的傳播能力,加強科技場館建設等幾點思考。
創新發展;科學素質;科學精神;科技教育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創新發展的實現,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的創新活動之中,它有賴于人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人的科學素質的提升。人才資源是推動國家實現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而創新型人才植根于一個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傳統之中,植根于廣大綜合素質較高、科學素質較好的國民群體之中。要推動國家的創新發展,就必須以大力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為基礎,努力營造創新型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
對公民科學素質的現代討論,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科學素質涵義的理解和表述也不斷變化和更新。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主任米勒認為,公眾科學素質由相互關聯的三個部分組成,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來說就是,公眾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匯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以及關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中國科普研究所在進行我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研究的課題報告中認為,科學素質是一個人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綜合表現,它包含著豐富的外延,即能夠理解基本科學技術術語、基本觀點和方法,能夠讀懂報紙和刊物上有關科學技術的報道和文章;具備運用科學信息和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科學意識、科學價值觀和科學精神等。
(一)公眾科學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
迄今為止,自1992年以來,中國科協與中國科普研究所對我國公眾科學素質共進行過九次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水平并沒有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國公眾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目前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這與美國的13.3年、德國的12.2年、日本的11.6年、俄羅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5年我國第九次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而這一比例美國在2000年時就達到了17%。公眾科學素質低下,已成為影響生產率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也嚴重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產生和成長。
其次,我國公眾科學素質水平差異顯著,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男女之間、不同年齡段之間差異明顯,發展很不均衡。從區域來看,我國第九次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8.71%、17.56%和12%,位居全國前三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左右,而全國尚有24個省份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在平均線以下。從城鄉來看,我國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提升幅度較大,從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農村居民僅從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從性別來看,我國男性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達到9.04%,明顯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從年齡分類來看,我國中青年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較高,18-29歲和30-39歲年齡段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分別達到11.59%和7.16%,明顯高于老年群體。
第三,公眾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培育不足,缺乏用科學思維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前,很多公民對于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還較低,對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方面的了解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比如,從“吃綠豆能治百病”,到2011年發生的“搶鹽潮”,一些明顯的科學謬誤,總能被很多人相信甚至追捧。還有,在當前微信、微博、手機短信等社交媒體中經常充斥著健康養生、金融理財等方面的虛假信息和欺詐信息,卻頻頻有人信以為真,深受其害。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思維能力,缺乏重視實證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盲目從眾,并且難以辨別社會流言的真偽。
工科類實驗課程往往是通過演示或動手實驗,以強化學生對教學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解。實驗對學習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驗的本身。實驗教學方式可以有演示性(或傳統)、發現式、問題導向性和探究性。演示性、發現式、問題導向性的實驗,其結果通常是預先確定的。而探究性實驗,其結果是不確定的,操作程序由學生制定,這非常有利于對科學與工程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有利于工程型人才的培養[2]。
第四,公眾接受的科技教育較少。對青少年來說,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科技教育還存在不少缺陷,學生受學校系統科技教育的時間過少,師資力量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還有很大不足。對成年人來說,社會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
第五,大眾傳媒的科學傳播功能較弱。不管是電視、網絡還是報刊、書籍,大眾傳媒在科技傳播方面的節目、作品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信息量不大。就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電視和網絡來說,近年來我國的科普類節目相對于大量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來看黯然失色,不但數量較少,而且收視率較低,影響力較弱。同時,與國外相比,我國電視節目中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識的傳播頻率與密度比發達國家都還相差很多。
第六,科普能力薄弱,科普設施、隊伍、經費等資源不足。與近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比例相比,我國對科普的投入還相差較大。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科普場館等科普設施的總體數量仍顯不足,在地區分布上也不均衡,區域之間與城鄉之間差別明顯,而且很多新建科普場館缺乏內容,缺乏科技含量,公眾利用率不是很高。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公眾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不高,這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同時還有著復雜的教育、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
科學不是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它是在一個文化傳統之中孕育、發展,并受制于這個傳統的。我國的文化傳統更傾向于關注社會政治方面的變動與思考,傾向于關注修身、治國、平天下,而西方社會,無論是古希臘文化還是近代西方文化都比較重視對自然世界的思考,重視對自然科學和真理的追求。因而,不同的人文追求,決定了一個民族會把他們的主要精力和智力運用到不同的領域。我們國家的人文形式,并沒有體現在科學方面,而是體現在我們的文學、藝術、禮儀與道德方面。這是我國公眾從根本上就不太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歷史文化根源。
2、教育方面的原因
教育對公眾科學素質狀況具有顯著的影響,科技教育是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的基本手段,而我國公眾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功利主義傾向較為嚴重,不少家庭過于強化家庭教育中的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對孩子科學素質的培養與教育,特別是忽視了對科學方法和技能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多年以來我們實行的一直是一種以應試教育為主體的基礎教育,這樣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民科學素質的均衡發展。在社會教育中,一方面職業教育中培訓技能較為單一,另一方面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也尚未建成。
3、經濟方面的原因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對科技教育與科學普及方面的經費投入還比較低,科普設施總量較少,一些地方尤其是偏遠農村,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科技場館,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當地民眾對科學知識的了解與認識。
(一)大力培育公眾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公眾科學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基礎內容和核心內容。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目的不在于簡單地傳授知識、灌輸知識,而在于培育一種科學觀念和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我們對世界的態度,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等。科學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注重實證,鼓勵探究,推崇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性思考,公眾對事件的不同解釋能加以辨認和權衡并提出協調方案,能敏銳地處理那些有關證據、數字、模型、邏輯推理和不確定性的問題。這一精神也是當前我國推動創新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必需的精神。
要大力培育公眾的科學精神,首先要在國家對公眾的科技教育中體現出來。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我國加強科技教育的重點對象。我國在青少年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上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完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思考問題而不是告訴其現成答案,要推廣“發現式”教育和“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和方法,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
大力培育公眾的科學精神,還要在國家的科普宣傳中體現出來??破招麄鞑荒軆H僅宣傳科學的結論,還要宣傳科學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提煉出來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不能僅僅講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還要講科學在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以至形成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上的重要指導作用等。
(二)有效擴大科普的受眾面
我國第九次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公眾科學素質水平發展很不均衡,欠發達地區、農村居民、女性群體和老年群體的科學素質水平明顯較低。要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的整體水平,就要兼顧到上述科普弱勢群體,有效擴大科普的受眾面,不應有被科普遺忘的角落。
我國公眾在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科學素質水平差異非常顯著,因此,要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居民的科普需求。近年來,科普投入和科普資源過度集中于大城市,也從某種程度上拉大了我國的區域差距與城鄉差距。因此,要想逐步縮小這種差距,就要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居民的科普投入與科普力度,必須真正采取傾斜措施,而不能口惠而實不至。
(三)形成各司其職,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全社會加強公眾科學素質建設的氛圍
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推動。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要能夠引導和推動公眾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知識,要能夠協調各有關部門做好科技教育與科學普及工作,要能夠為科學普及提供良好的、積極的政策環境。同時,作為公眾也要能夠積極參與到科學普及的活動中來。
(四)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公眾科學素質水平具有正相關。因而,重視學校教育、重視繼續教育、非正規教育及社會科普等社會教育發展,建立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是提高我國公眾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對于大多數已脫離了學校教育階段的成年人來說,國家應該加強繼續教育,建立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全方位開展非正規教育,為各年齡段的人提供提高科學素質的渠道和機會。
(五)加強大眾傳媒對科學精神與科學知識的傳播能力
歷屆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了解科學知識、了解新興技術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各種大眾傳媒,近年來尤其是通過電視和網絡。當前,我國電視和網絡科技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都較低,科技節目的宣傳應當進一步加強,創作和管理體制的理念需要進一步更新,應該進一步打造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精品科技欄目,更加貼近公眾生活,也使廣大公眾更加易于接受。
(六)加強科技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目前的科普基礎設施仍然很薄弱,總體科普能力還較低。近幾屆公眾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均表明,我國公眾沒有參觀過科技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閱覽室的人中,首要原因都是公眾所居住的地區沒有這些設施。除了科普設施總量不足之外,其分布也不均衡,而且很多科普場館的科技含量也較低,公眾參與性不高。
要加強我國科技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學習國外科技館建設經驗,探索新的機制,建立基金,廣泛吸收社會各界資金投入科普設施的建設。同時以故事線和知識鏈為基礎,將科技展覽融故事性與知識性為一體,以此激發觀眾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公眾的參與率。
魏金玲(1979-),女,山東巨野人,青島市社會科學院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