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大學 劉為 韓南南 張偉 張馨元
?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述評
文/云南大學 劉為 韓南南 張偉 張馨元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對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從數量分布、作者特點、論文引文、論文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評述其研究現狀,并提出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檔案;傣族檔案;述評
“少數民族檔案”一詞最早出現于1988年。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涉及檔案學、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學、醫藥學等學科。筆者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以篇名為“傣族”或“傣”或“貝葉”并“檔案”或“文獻”或“古籍”為檢索式,共檢出61篇文獻,其中學位論文6篇,期刊論文46篇,會議論文4篇,報紙文獻5篇。
(一)時間特點分析。對論文數量進行年代分布分析,可掌握研究發展脈絡。去除5篇報紙文獻,自1962年第一篇論文,該領域論文數量呈整體上升趨勢(圖1),學界對傣族歷史檔案日益關注。
(二)期刊來源分析。根據期刊數量分布可看出論文主要來源與其所屬學科領域。期刊來源,《云南檔案》發文最多,其次是《檔案學通訊》;學科領域,該主題涉檔案學、醫藥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其中檔案學期刊發文量占絕大多數。(表1)
(三)作者特點分析。1.作者合作度分析。對作者為1- 3人的期刊和會議論文(49篇)分析(表2),該領域獨立研究比例最高,合作研究有待加強。
2.作者單位分析。選取學位、期刊論、會議論文(56篇)對第一作者單位分析(表3)。作者單位上,該領域研究集中于云南大學,其次云南省檔案局館和云南中醫學院,說明具備檔案學教育職能的高校科研能力較強。單位性質上,高校較其他單位發文壓力更大,論文來自高校共39篇(70%),檔案局館9篇(16%)。地區上,由于傣族的地理分布,研究集中于云南省。
3.核心作者群分析。根據普賴斯定律公式N=0.749*(ηmax)1/2,該領域發文數最高作者發文量為6,N取近似值2。即發文數量2篇以上,是該領域研究核心作者。陳子丹6篇、華林3篇、杜青3篇、黃梅3篇、張公瑾2篇、陳園園2篇、宋曉婭2篇、希莎婉2篇、戴翥2篇。其中,云南大學華林教授于2000年12月出版的《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部專門研究傣族歷史檔案的著作。(四)引文數據分析。1.論文年代-引文數量分析。期刊、學位論文引文共計621篇次(含重復引用)。2010-2014年論文引文465篇次中,106篇次(17.07%)來自期刊論文,359篇次(58.80%)來自6篇學位論文。時間分布上,論文引文數波動大幅上升,說明學界對引文規范日益重視,相關可參考文獻數量增多(表4)。
2.引文類型-年代數量分布。該領域論文引文主要是期刊論文,其次圖書;2000-2009年引文篇次數量突出。該主題的論文引文類型中,圖書占所有類型引文33%,且主要為史志類圖書,說明該領域研究資料來源主要是歷史文獻。(表5)
(一)傣族歷史檔案理論研究。早期傣族歷史檔案研究主要從史學角度對傣族歷史文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發掘傣族歷史文化,之后開始對傣族歷史檔案的內涵外延、種類、價值等進行理論梳理。可見學界已認識到其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傣族的政治法律、宗教信仰、語言文學、科技藝術等極具研究價值。華林教授1995年第一次明確“傣文歷史檔案是指新中國成立前各個歷史時期傣族上層貴族和傣族知識分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反映傣族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科學、文化、宗教和民俗等內容,具有保存價值的不同形式的傣文歷史記錄”,將其分為古籍、文書、碑刻、官印等;陳子丹教授對傣族封建律法檔案的產生、公布、內容、種類、特點進行了理論梳理。
(二)傣族歷史檔案實踐研究。首先,傣族歷史檔案實體管理研究重點主要在收集和保護。學者通過對傣族歷史檔案分布、保管等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收集不全、損毀流失、保存分散、保管條件簡陋、物權不明、經費人才缺失等問題,提出完善法規建設、強化宣傳教育、建設人才隊伍、促進交流合作等對策。在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對傣族歷史檔案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研究的論文僅有1篇,傣族歷史檔案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應引起重視。其次,在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領域,顏艷萍等提出人才培養、加強學術交流、地域機構合作等宏觀建議,并有學者提出要利用現代化技術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進行開發,包括資源數字化、服務網絡化、開發建立資源庫和數據庫、建立數據庫建設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完善分類整理過程中的著錄標引等具體措施。
(三)傣族歷史檔案專題研究。一是傣族貝葉檔案研究。傣族貝葉檔案由于其載體獨特性、內容多樣性且富有民族特色,在傣族歷史檔案中極具代表性。陳子丹教授最早從檔案學角度研究貝葉檔案,對傣族貝葉檔案的歷史由來、制作過程、價值作用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分析,甘友慶等對貝葉經檔案進行系統分類,如按載體形式、譯文語言、書寫文字、內容等,從不同角度全面認識貝葉經檔案。西麗婉娜等通過實地調研,針對貝葉檔案的保存、管理等問題,提出宏觀上應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相關保護條例,加強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微觀上應注重有害微生物防護、損毀修復等技術性保護。
二是傣族醫藥檔案研究。傣族醫藥檔案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市場發掘價值,傣族醫藥檔案研究多來自醫學領域,如希莎婉、羅艷秋、周世瓊等分析了傣族醫藥檔案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地位及其存在的問題,認為應該提高檔案意識、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宣傳教育、開展人員培訓、改善管理水平、專設管理部門等宏觀對策,以及加大翻譯力度、整合傣醫藥信息資源、建設傣醫藥數據平臺、做好傣醫藥檔案編目工作等具體措施。
(一)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評價。第一,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成就。首先,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整體呈上升趨勢,由于多學科領域的重視,發展前景良好。其次,在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開發方面,學界積極借鑒圖書館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等先進技術手段,為檔案學縱向深入研究開辟空間。最后,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涉及檔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史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醫藥學等諸多領域,體現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優勢,拓寬了檔案的研究領域。
第二,傣族歷史檔案研究不足。首先,作者合作度低。傣族歷史檔案內容多樣,涵蓋歷史政治、軍事科技、文學藝術、宗教醫學等,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信息開發利用,需要檔案學與宗教學、醫藥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合作進行,然而目前單學科領域合作度極低,跨學科合作論文更是為零。因此,該領域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強。其次,研究方法局限。縱觀現有論文,其主要研究方法以史料考察為主,實地調研為輔。由于現今傣族歷史檔案資源大部分散落民間,不論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就具體措施來研究其保護管理問題,都需要相關學者深入田野調查,獲得第一手數據。再次,研究內容空泛。不乏學者在現況和問題分析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但絕大多數論文流于空泛的所謂理論研究,一方面沒有落實到具體工作,另一方面沒有脫離實際之嫌。最后,地域研究單一。由于歷史原因,傣族歷史檔案不僅存在于中國,還有大量寶貴資源分布于緬甸、印度等境外地區,然而研究境外傣族歷史檔案的論文卻是鳳毛麟角。
(二)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趨勢。一是領域研究深入化。傣族歷史檔案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還有待深入。貝葉檔案和醫藥檔案極具民族特色,已經有學者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貝葉檔案不僅是研究小乘佛教演變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原始資料,在傣族精神文化傳播中也處于重要地位,但因為國內對此缺乏認識、民族語言難以研究等,傣族貝葉檔案的開發利用尚不充分,需要繼續研究。開發傣醫藥對穩定邊境社會、擴展市場、文化融合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傣醫藥的科研與臨床尚處于搶救與發掘階段,大部分傣族醫藥檔案未經整理和翻譯,也未能科學利用其已經整理和翻譯的成果。戴翥等學者已提出要建設少數民族醫藥文獻學學科,傣族醫藥檔案作為其重要內容將是研究熱點。
二是研究視角拓寬化。目前我國已公布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南省已公布3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傣族歷史檔案中蘊藏的民族非物質文化具有難以替代的研究與實踐價值。在此背景下,傣族歷史檔案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將是今后的研究熱點。一方面,今后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的內容將主要包括傣族孔雀舞、傣劇、傣族章哈、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潑水節、傣族象腳鼓舞、傣族織棉技藝、傣族醫藥、傣繃文、傣族剪紙等方面。另一方面,傣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建檔保護研究也將全面開啟,并逐漸深入系統化。
三是技術手段現代化。隨著現代科技地發展,檔案利用逐漸由傳統的實體形式轉變為數字化、網絡化形式。傣族歷史檔案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文化價值極高,應深入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進行搶救保護與管理開發,尤其是跨地區、跨機構建立傣族歷史檔案聯合目錄,構建傣族歷史檔案資源庫、數據庫和知識庫,以及借鑒圖書館學、情報學對傣族歷史檔案進行資源整合,將成為研究熱點和難點。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在大數據環境下運用本體技術、主題圖技術、關聯數據技術等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的語義組織與整合,實現知識內容結構化、系統化、多粒度、多維度的服務方式,深化傣族歷史檔案資源的發掘利用,在云南文化強省建設背景下推進傣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
(注:本論文為云南大學特色項目“西部大開發環境下的少數民族檔案遺產流失保護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號:09ynuhss009。)
【參考文獻】
[1]張鑫昌,鄭文,張昌山.民族檔案學芻議:特征與任務[J].思想戰線,1988(1):81-87.
[2]華林.談傣族古文字歷史檔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1995(4):82-86.
[3]華林.傣文歷史譜牒檔案研究[J].思想戰線,19 96(4):63- 68.
[ 4 ]陳子丹.傣族封建律法檔案初探[ J ] .蘭臺世界,2007(2):48-49.
[5]李云芬.淺談傣族歷史檔案史料的收集[J ].云南檔案,2000(3):15-16.
[6]昌建納.傣族文獻資源開發的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03(12):45-48.
[7]仝艷峰,楊博文.云南傣族文獻遺產研究價值與開發利用探析[J].檔案學研究,2008(6):32-35.
[8]陳子丹.外國的貝葉檔案[J].檔案時空,1996(1):38-39.
[9]陳子丹.傣族貝葉檔案略論[J].檔案學通訊,2004(2):92-9 5.
[10]甘友慶,萬永林.論中國傣族貝葉經檔案的分類和特點[J].檔案學通訊,2009(1):87-90.
[1 1]陳園園,段睿輝.論傣族貝葉經檔案的發掘利用[J].云南檔案,2011(5):25-26.
[1 2]宋曉婭,周燕青.孟定芒團村傣族棉紙檔案保存研究[J].蘭臺世界,2013(6):7-8.
[1 3]希莎婉.淺談傣醫藥文獻古籍檔案管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2):76-79.
[1 4]羅艷秋,保麗娟,吳永貴.傣族醫藥古籍資源的調查與定級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0):58-59.
[1 5]周世瓊.略論傣族醫藥文獻館藏古籍偏方數字化的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