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夏
媒介融合時代下廣播新聞的發展現狀
馮 夏
21世紀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的影響深入到各行各業,廣播新聞業的發展也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相互交融并競爭,這種媒介融合使廣播新聞迎來了發展春天,但是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為了促進廣播新聞的轉型,我們必須對廣播新聞的發展現狀做一定的了解,本文就從媒介融合時代下廣播新聞的發展現狀方面進行一些了解。
媒介融合 廣播新聞 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可以在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中隨時隨地地了解新聞熱點,廣播新聞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是廣播新聞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為了使廣播新聞業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就必須對其現狀進行分析,從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傳統廣播新聞業的轉型升級。
(一)媒介融合的含義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這位教授認為不同媒體模式的相互作用,使得新型傳媒形成一種一體化的傳播模式。通俗地來講,媒介融合是指多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尤其是指電視、報刊、報紙、互聯網等多種媒介融合在一起。
(二)媒介融合模式
1、技術融合
技術進步是媒介融合的前提,所以要想媒介融合的實現離不開技術融合。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泛媒體時代的到來,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信息共享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和堅實的基礎,促進了傳媒方式的變革。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
2、渠道融合
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并稱為“四大媒體”,而且出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逐漸融合的趨勢。不同所有制下的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在內容生產、共享、打造產業鏈等領域的合作稱之為媒介渠道融合。
3、內容融合
一篇新聞和報道的完成需要不同媒介的特性需要,這需要將不同的新聞報道文本融合,然后實現資源共享。各媒體可能對同一新聞進行報道,其內容必然是需要遵循客觀事實,文本內容大體相同。
4、結構融合
媒介組織深思指專門從事大眾傳播活動以滿足社會信息與服務需要的社會單位或群體。媒介結構融合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個媒介內部組織的融合,第二種是不同媒介之間所有權的融合。
(三)媒介融合的現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傳媒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特別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廣播新聞業的轉型發展也備受矚目。與傳統模式下的廣播新聞相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更具有時效性,能夠使聽眾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新聞,傳統的廣播新聞要經過繁瑣的程序,難以在第一時間內將新聞報道給聽眾,使新聞喪失了時效性。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為廣播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新聞廣播與其他新型媒介相比較,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這也是廣播新聞在媒介融合時代獲得立足之地的優勢所在。
(一)傳播渠道的挑戰
傳統的廣播新聞主要通過電視、收音機、電臺等渠道進行傳播,但是在當前互聯網不斷發展和電子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的時代,特別是媒介融合的出現,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無法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媒介融合時代,廣播新聞節目必須順應網絡化的需要,將現代化的傳播媒介融入廣播、電視新聞的跟蹤報道,這對于廣播新聞節目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二)節目內容的調整
在媒介融合時代下,時效性是衡量傳媒類型的重要指標,廣播新聞與微博、朋友圈等新型媒介相比,其時效性相對落后,很難在時間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將新聞報道出來,不僅是因為其報道須經多重程序,還有其檔期安排的問題,所以廣播新聞要對其內容進行調整,提高其報道的時效性。此外,報道內容對聽眾的吸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廣播新聞不能一味地報道枯燥的政治會議和國際新聞,要更多地關注民生,報道內容與民眾的生活有關,民眾的收聽積極性才能激發出來,所以有必要對廣播新聞節目內容進行調整。
(三)發展前景的挑戰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電視、電臺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與其他類型的媒介相比較,廣播新聞的發展前景不太樂觀,難以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下取得突破性發展。放眼未來,媒介的網絡化潮流不可逆,廣播新聞的模式需要根據網絡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改變。
(四)節目功能的挑戰
廣播新聞節目往往以報道時政新聞為主要內容,收聽觀眾的年齡都偏大,其節目不能吸引年輕人的青睞,難以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廣播新聞比較注重聽覺的表達,能給人以心靈的撫慰,但是難以滿足民眾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的需求,所以廣播新聞節目的功能應根據民眾的需求做出一定的改善。
(一)廣播新聞適應網絡潮流的需求
在媒介融合的十大,中國新聞廣播界正在積極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的路徑,最受歡迎的辨識將廣播新聞與網絡進行融合,努力使廣播內容與網絡內容相結合,從而實現1+1>2的目標。微博——作為當前影響力最大的社交網絡,有著超強大的網絡傳播能量,廣播可以憑借微博的影響力來擴大影響。新聞廣播,可以注冊自己的官方微博,記者主持人入駐微博不僅能擴大聽眾群體,還能提高影響力,增加聽眾參與節目互動的渠道,拉近與廣播媒體、與主持人之間的距離。
(二)發展移動媒體廣播
手機的普及,不僅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且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廣播新聞的發展也離不開移動設備。將廣播與手機結合起來,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手機的便攜性優勢和廣播的伴隨性優勢。手機廣播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移動設備的傳播價值,使群眾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新聞。手機廣播拓寬了傳統廣播新聞的渠道,能夠及時反饋聽眾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受眾專屬化的個人播放平臺,適應了不同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移動媒體廣播的發展為傳統廣播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創新報道方式
傳統的廣播新聞報道方式比較單一,不是主持人在那邊講解,就是記者在報道現場內容,聽起來比較枯燥,難以激發聽眾的興趣,所以要改變報道方式。在新聞報道中不要一味地講解專業內容,可以開通熱線,讓群眾闡述自己的看法,尊重聽眾的需求。在廣播新聞中可以加入時代的商業服務、民生服務等服務項目和娛樂互通性質的內容,提高人民群眾對節目的關注度。
(四)更新報道內容,先聲奪人
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廣播新聞媒體要將發生的重大事件在第一時間內報道給大家。突發事件總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刻發生,廣播新聞要做好萬全的準備,能夠對突發事件進行實事求是的報道,更要盡可能追求報道的全面性。去年的天津爆炸案發生后,不少記者趕赴前線對爆炸事件進行了報道,使全國各地的人民能夠及時了解天津的情況,特別是在對那些年輕的消防戰士犧牲的報道,讓中國人民對消費職業有了更高的敬意。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的發展步入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但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威脅,廣播新聞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就必須抓好當前的發展機遇,在網絡潮流中尋找自身的立足之地。
[1]唐準.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的走向[J].經營管理者,2013(20).
[2]王漱蔚.媒介融合: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J].當代傳播,2009(02).
[3]陳軍.媒介融合視野下鹽城廣播媒體的創新發展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4]周洋.媒介融合語境下的新聞業務流程再造[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1(01).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馮夏(1986-),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