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迪斯
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創新研究
蘇迪斯
在當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是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 思政教育 創新
在當下,新媒體媒介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工具與平臺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新時代未來的主人公,當代學生快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讓他們更加容易在新媒體環境下受到影響,網絡社交平臺漸漸成為當代學生群體生活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下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
新媒體的內涵有別于傳統的媒體,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網絡平臺的興起,社交網絡的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無論是在工作當中還是生活當中,新媒體都開始占據人們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手機全面普及了智能化手機后,更是讓新媒體環境覆蓋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新媒體環境是在信息技術發展下的必要產物,人們生活在新媒體環境下,無時無刻不在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與新媒體息息相關,而在教育中,利用新媒體的手段更是已經司空見慣。
新媒體在發展中,其重要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有別于傳統的媒體媒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有著更多的主動權力,能夠通過自身的價值觀與喜好進行對信息的選擇,這種選擇的權力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的內涵之一。同時,信息的接受者也不再是單純地接受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接受者與傳播者身份之間的界限變得不再局限,信息的接受者也能夠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通過社交網絡,如微博、朋友圈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有了更多的傳播信息的媒介,這種互動形成了新媒體環境下的交流傳播環境。
而在互動性外,新媒體的另外一個重要內涵是在新媒體下的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借助于網絡平臺,傳播速度以毫秒來計算,人們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信息的接受速度比以往有了質的飛躍,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通過新媒體進行信息的及時傳播與交流。
(一)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對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代學校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手段,而90后、00后在成長過程中,其個性的發展需求與外在表現容易受到外界的意識形態影響,使得對當代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更加重要。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結合新媒體的手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預教育效果,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平臺,讓學校能夠有更多的手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培養社會接班人的需要
在國家的發展中,90后、00后的新生代已經漸漸成長,在不久后的將來,這些新生代的學生將會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學校作為培養社會發展的接班人的重要媒介,對新生代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媒體在新生代的成長與成才中有著日益重要的影響,而新生代更加樂于接受新鮮的事物,舊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效果已經不能滿足于對其的教育效果,因此為了培養社會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更需要進行教育手段的創新是必要的。
(三)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創新的途徑
1、整合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資源有了更加高效地運用,但是在舊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校內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如校園局域網與校內媒介的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在日常使用手機與網絡的過程中都能夠接收到信息,在校內媒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讓學生有更多接觸正確價值觀的途徑。
同時,還要整合傳統媒介與新媒體下的媒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集中在紙質與課程等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將傳統媒介中的內容轉移或同步在新媒體媒介中進行,通過新媒體媒介將傳統媒介中的教育內容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播。
2、以熱點事件結合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從自身做起,了解網絡事件,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儲備,多了解與學生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并以此為著手點,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再加以指導,從而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一方面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掌握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3、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政教育
首先,可以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模塊,里面包括時事熱點問題論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等,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可以組建網絡討論區,為大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平臺,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加強互動,又可以在互動中教師給予及時指導,充分了解學生思想與行為。最后,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通過分享鏈接等形式,為廣大大學生分享一些網絡上的正能量。
[1]陳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4.
[2]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6.
(作者單位:龍門縣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