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美 王安亭
第三帝國的成立與毀滅
——淺析電影《帝國的毀滅》
張美美1王安亭2
希特勒把第三帝國包裝成世人心中的完美世界,并把這個完美世界搬上歷史的舞臺,華麗的粉飾下雖贏得觀眾的滿堂喝彩,但因他那野心勃勃的欲望將這場陰謀暴露地一覽無遺,落幕時只留下了一片謾罵及滿地的狼狽。回顧歷史,我們不應該把罪責歸咎希特勒一人。結合《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真實地刻畫來引起讀者的反思:二戰是一代人的錯誤。
希特勒 納粹 二戰 人性
一戰結束后,德國建立了魏瑪共和國,這個時期的德國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大大削弱了德國的軍事力量,巨額的戰爭賠款以及1923年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德國經濟迅速衰退,同年1月至11月,德國通行貨幣馬克嚴重貶值,到11月一條面包的價格已經飆升至201百萬兆馬克,退休金、年金、銀行存款一夜之間變得分文不值。隨后實行的貨幣改革使得德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重回穩定局面,德國迎來了黃金五年。然而1929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再一次把站住腳的德國排山倒海般撲到,德國遭到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又終止向德國提供巨額貸款。截至1932年失業人員數量激增至600萬,占勞動力的44%。
利用社會的動蕩不安,加上魏瑪共產黨的無所作為,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社會工人黨積極宣揚激進的改革措施,獲得了絕大多數的選票,煽動民眾反對《凡爾賽條約》以及對猶太人的仇恨,并承諾將在德國建立法律、秩序,消除失業,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政府總理,開始他的獨裁統治。借國會縱火案對社會民主人士和共產黨人士進行大規模迫害,實行《授權法》,鞏固自己的權利。1934年,他將總統與總理的職能合二為一,自稱為“元首”,第三帝國由此建立。
第三帝國的建立依靠的不僅僅是希特勒的殘酷政權,它同時也得到了德國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其中不乏為三種追隨者:出于信仰,出于自我利益,出于機會主義或者追趕潮流的動機。
出于信仰的追隨者是納粹運動最堅實的力量所在,他們幾乎都是男性,這也響應了納粹的宣言:國家社會主義是男人的事業。希特勒也曾說過:“人類應該走向一個非常美好的明天,永久的和平,美好的建筑。第三帝國將是一個持續千年的到處遍布文化藝術珍品的寶庫,人們將看到雅典衛城,中世紀的城市,大教堂,他們需要的一個世界中心……這是我過去現在不懈的追求。”憑借自己的操縱天才希特勒將一個丑陋的第三帝國包裝成世人心目中完美的理想世界、強者的世界。
在一系列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政治反作用事件影響下,希特勒及納粹黨的政治措施深得人心。希特勒廢止大多數德國人、甚至是不擁護納粹的人都拒絕承認的《凡爾賽條約》,使得他受到人民的廣泛擁戴;1932年600萬的失業人口,到1938年就實現了充分就業;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及軍事擴張使得德國異軍突起,更加堅定民眾追隨納粹的決心。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立即向德宣戰,二戰爆發。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計劃的閃電戰因天氣原因變成了長期作戰,德國由此放慢侵略攻勢。1945年4月下旬,蘇軍攻入柏林,展開激烈巷戰。希特勒拒絕離開柏林,仍留在總理地下室負隅頑抗,于4月30日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期間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犯下種種罪行。希特勒執政后大肆宣傳反猶主義,逐步剝奪猶太人的作為德國公民的權利。從最開始的限制外出活動時間到上街必須佩戴羞辱性的黃色六角星形的符號;從《紐倫堡法案》剝奪猶太人公民權利到“水晶之夜”的打砸搶暴動;從集中營關押到“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的執行,納粹迫害和屠殺六百萬的猶太人。這是一場種族大屠殺,一場歷史浩劫,給無數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戰爭的尾聲,他下令破壞德國的一切民用設施,不惜把德國變回中世紀,留一片廢墟和焦土給蘇聯人。這種任意的破壞顯示出了希特勒真正的惡魔天性:戰爭失敗,是人民太弱了,人民也就失去了意義,人民的生活所需不應該再考慮,我們自己必須在結束前摧毀一切。這樣一位戰爭狂魔卻至死不放棄,最后都是可以承認了失敗,卻不承認自己的理想不正確。
而電影《帝國的毀滅》講述了希特勒一生中最后12天的歷史事件。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第三帝國元首早已今非昔比,只能同新婚妻子愛娃·布勞恩自殺于地下掩體。導演西斯貝格在該片中把希特勒從魔鬼還原成了人,還原成了一個“可能引起人們同情的末路英雄。影片沒有著重描寫希特勒的殘酷以及他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反而描寫了生活中他平易近人的一面,客觀地向當年的受害者展示了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魔鬼。
《帝國的毀滅》出自希特勒最后的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瓊格生于希特勒的故鄉慕尼黑,22歲時被選作希特勒的私人秘書,一直任職到希特勒自殺,最后和一支小分隊一起逃出地堡。在瓊格的記憶里,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平易近人、有條不紊的領袖。當她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并不會怪罪于她,而是寬大為懷。所以,瓊格十分堅定的追隨希特勒,直到希特勒自殺,始終對他心存敬意。她還透露,希特勒是有幾分多愁善感的人,因為花會凋謝,便不想在辦公室擺放花。希特勒還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一個與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影片從瓊格的書里提取大量素材,賦予了希特勒極其人性化的一面。
影片從女秘書瓊格的角度再現了第三帝國元首的窮途末路時的悲壯歷史。希特勒無論是個多么殘忍的惡魔,但是仍不能否認他人性一面的存在。在影片中希特勒既有溫柔的一面,也有歇斯底里的一面,特別是在瀕臨滅亡的情況下流露出的人性甚至讓人認為這可能是一位末路英雄。他曾幾度落淚,給童子軍頒發獎章之后,走下樓梯后第一次潸然淚下;艾爾伯特最后對他坦誠相告,又一次流下了眼淚;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當眾吻了她;在給狗試毒藥的時候,背過身去,不忍目睹。這些情節都賦予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褪去元首的外衣,生活中的希特勒與常人無異。沒有誰能只站在邪惡的托盤上而保持平衡,人是需要感情抒發,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即使是惡魔也有他的善、他的感情和他的生活。
影片也并沒有避重就輕地淡化希特勒的惡魔形象。隨著盟軍的節節緊逼,他正逐漸失去權力和權威,一天比一天落魄,激烈的言辭,歇斯底里的咒罵。他是固執的,至死都還在做著他的帝國夢,至死還在謾罵那些為他戰斗甚至失去性命的人民。戰爭中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命運,但希特勒不允許,他的士兵和人民不能投降,不能背叛,否則就要被處以死刑。可笑的是,在緊張激烈的戰斗中他還下令尋找并處死已經投降或者背叛他的人。希特勒常說:我不同情他們,失敗的弱者沒有資格活下去。人生不會原諒弱者。他沒有發現在他死后還有什么人有活著的理由,命令破壞一切,讓敵人除了廢棄的荒原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影片中可以看到無知的孩子們拿著槍上戰場,老年人則被逼迫去戰斗,那些病、殘的士兵和百姓被無情地拋棄。在希特勒眼里這些弱者不配活下去,只能戰死在沙場。當申克博士去醫院找藥品時,一屋子滿是病重的老年人,在無助地等待死亡。無數這樣揪心的家破人亡的場面,無時無刻都讓人聯想到造成這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希特勒。即使影片一開始就描寫希特勒人性化的一面,也很難讓觀眾改變看法,更不能抹殺殘害猶太人的歷史。
經歷了一戰、魏瑪共和國及二戰的父輩們,他們是清醒的。他們清楚地見證了歷史,見證希特勒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霸權統治的,他們知道戰爭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災難。影片中申克博士有著自己的信仰,他救死扶傷,熱愛生命,身為軍人,他卻不贊成盲目追隨首領而自殺的行為。小男孩彼得的父親代表了德國平明百姓對這場戰爭的態度,那時的人民群眾已不再認可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大量的德國人選擇逃亡,他們不愿參與戰爭。希特勒沒有給予人民戰爭的保護,而是拿他們當作盾牌,讓自己可以多做一天統一世界的夢想。戰爭爆發時,人民群眾才是直接承受者。外有戰火紛飛的瓦礫碎片,內有殘酷無情的反抗鎮壓,民眾和士兵不堪一擊的心理預示著納粹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出對元首忠誠、為國家驕傲的新一代納粹接班人。納粹主義利用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或反革命的抗議擴大了一戰孕育出的青年團,它們使得士兵和為祖國的光榮犧牲的思想變得崇高起來。影片中的童子兵彼得和英格不顧大人的勸阻,用瘦弱的身軀扛起大炮投入戰爭中。他們懷著滿腔熱血,激情澎湃,認為此刻就是效忠元首、效忠國家的時刻。但是當他們見證戰爭的殘酷,一個個同伴倒在地上時,心靈上的折磨迫使他們逃離。英格選擇自殺,死時仍高呼希特勒萬歲,可見希特勒教育制度毒害孩子們心靈之深。而彼得倉皇逃回家中,母親說“他發燒了。”父親回答“是的,但是他還活著。”父親的這句話凸顯了活著已經成了當時普通人最大的奢望。影片在這里也極力突出這個孩子彼得,憑借自己的認知,走出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覺醒之路,幸運的是終于走到了最后的覺醒。
另一類代表性群體是希特勒的下屬們。在帝國統治中他們有很高的階級地位,受人尊敬。在選擇擁護納粹主義時他們就已經把自己同希特勒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第三帝國的極端集權主義統治下,享受著優越的待遇的他們,早已利欲熏心,沉醉于紙醉金迷的生活中無法自拔。所以,他們很難接受失去這一切之后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拿起佩槍最準自己的太陽穴,“砰”、“砰”、“砰”。代理元首夫人瑪格達認為伴隨元首死亡還有理想,她的孩子們即將面臨的生活太可怕了,她無法讓自己的孩子接受社會主義的教育,也無法想象自己的孩子背負戰爭的罵名活一輩子,所以,她親手毒死自己的孩子,隨后和丈夫自殺。道別的女醫生哭喊著“元首,相信最后的勝利,帶領我們,我們會跟隨您的。”外交官和許多士兵在戰敗德國投降時自殺。電影中希特勒和夫人愛娃、戈培爾夫婦自殺時,都將鏡頭轉移,保留了這些統治者們的最后的尊嚴。希特勒飲彈自盡由一名在醫院受傷的士兵代替展現,戈培爾夫婦自殺場景則有英格和她的同伴代替展現。
這不是希特勒一個人犯下的錯,而一代人的錯誤,只不過是他發動了這場戰爭,世人的沉默擴大了這場災難的規模。回顧歷史,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反思,無論是譴責還是咒罵,歷史都已過去。避開正義的是非曲直,這群執著于理想卻不畏生死的失敗者在最后的結局里令人憐憫和惋惜。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希特勒、如何反思二戰,都引人無限深思。從這點看,《帝國的毀滅》不僅是一部歷史紀錄片,更是一件藝術品,真實、深刻、富有內涵,為客觀道出這段歷史增添了一種韻味。
1945年4月30日,星期一,大約下午三點三十分,希特勒和他的夫人愛娃自殺于地下掩體。隨后尸體在離掩體不遠處的淺溝里被焚燒,伴隨著熄滅的火光這段可怕的歷史也成為過去。硝煙彌漫,柏林一片狼藉,尸體遍布,魂魄四處游離。這就是戰爭,這就是二戰,這就是希特勒的最后12天。
[1](美)查特曼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2](美)費舍爾著.佘江濤,譯.納粹德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9).
[3]林達著.像自由一樣美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7).
[4](德)埃克哈德·伯恩斯著.武海霞,武銀強,譯.理性德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1).
(作者單位:1.河南大學外語學院;2.洛陽理工學院環境工程與化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