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立偉
農村家庭養老的弱化及其社會協同趨勢分析
龐立偉
農村家庭養老的弱化表現在物質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但其功能的削弱不能否定其可持續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社會支持的缺失是導致農村家庭養老機制失靈的原因。因此通過社會支持的途徑可以找到農民養老的新路徑,農村家庭養老的發展將會趨向于家庭養老與社會支持協同共進的形式。
農村 家庭養老 弱化 社會支持
(一)弱化表現
物質供養:農村老人經濟來源有限,農村老人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積累、子女經濟支持、農作收入、養老保險等渠道。由此可見,農村老人經濟來源少、水平低、自主可控性差、外部依賴性強,并且隨著農村生活成本的增加,現階段農村老人的物質供養質量較城鎮水平而言差距較大;生活照料:生活自理、子女照顧、親友鄰里幫助等是農村老人主要生活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持續減弱,農村老人既需要照顧孫輩,而且農作勞動負擔加重,尤其是留守老年人,在得不到良好看護的條件下,還要承擔家庭生活的負擔;精神慰藉:農村家庭空巢現象普遍,外出人員常年在外,留守老人與其相處時間較少。并且農村公共娛樂氛圍不強,老年人缺乏與子女、他人的情感交流。此外家庭內老人與子女引發矛盾導致的關系緊張,也會導致老人失去歸屬感,增強孤獨感。
(二)弱化原因
1、養老功能的弱化
文化根基:農村生產方式的改變,一方面推動著農業家庭的逐步轉型,農村老人的社會地位下降。另一方面多元性文化是在生產方式改變的基礎上催生出來的,多元文化不斷地擴充著社會的忍耐限度,傳統文化對于道德的約束能力逐漸減弱,養老觀念也在逐漸改變,養老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養老文化在家庭內部的根基并無持續穩定的趨勢。
人口流動:土地收益不再滿足社會轉型期農村家庭需求,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其所屬地與就業地分離,流動人口遠離家庭所在地無力照料家庭。并且受城市化的影響,居住觀念隨之發生改變,農村子女傾向于城市生活方式,農村家庭轉變為有名無實的空巢,老年人限于文化、年齡的因素只能留守于農村。
2、養老體系的缺失
政府主導的正式支持與社會組織或個人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的缺失。政府統籌層次較低,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養老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社會融入不足,政府主導的正式支持雖夠全面,但不夠具體,農村老人養老特殊需求執行力不足。并且家庭供養不足的情況下,外部支持機制的不完善導致輔助養老功能的缺失。
家庭內部的親屬關系是農村養老機制運行的前提,家庭以親屬關系作為紐帶,以婚姻和血緣作為延續方式,家庭成員的生命歷程特征正是家庭生命周期所表現的階段特征,家庭固有婚姻、繁衍、生存發展、贍養老人的功能,家庭成員在壯年階段有責任執行婚姻、生育、撫養的“義務”,因此在其老年階段也有被贍養的“權利”。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之下,雖然農村養老因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受到影響,農村家庭養老機制的作用明顯弱化,我國特色農民養老方式依舊不能脫離家庭,家庭依然占據農村養老體系的核心位置。首先家庭是歷史考驗的結晶,各部分的內部資源發揮功能而形成持續效應,自主適應家庭機制的運行。家庭養老資源的配置是在家庭內部進行的,家庭內部的資源信息相對清晰和透明,所以家庭養老能夠更加精準、低成本、個性化的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家庭養老的內部經濟供給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先決條件,并且其所具有的感情回報式照料和親情交流式安慰方面的功能是其他養老途徑無法具有的。
正是由于社會轉型對農村養老的沖擊,核心功能未改變的前提下,撼動了傳統家長制地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方式。所以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在延續的同時,也被改變著,農村家庭養老在被削弱改變的同時,也在被擴展和補充。家庭養老會以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借助社會支持的不同資源,只要家庭基礎不變,社會資源的變化形式都不會影響家庭的基礎作用。而且不同的外部資源支持會形成多元化的支持體系。
農村家庭養老社會支持之間關聯緊密,不同的社會支持對農村養老產生不同的影響,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產生不僅僅是家庭機制弱化導致的,外部支持配套機制的不完善也會誘發農民家庭養老機制的不完善。由于農村老人自我保障水平有限,自我支配體系難以保障其養老所需。因此,其生存與發展必須依靠社會的支持。通過社會支持的途徑可以找到緩解農民養老的新路徑,農村養老建設會依托更廣的平臺補充資源。形成以家庭為根本支撐、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提供資源為補充的協同發展體系,這對于提高農村貧困家庭生活水平,緩解老人貧困壓力,提高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王萍.農村家庭養老的變遷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楊青友.當前農村家庭養老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5.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本文系貴州省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卓越人才計劃資助。
龐立偉,男,滿族,河北承德人,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