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原料供應中心 劉丸凡
基層工會組織開展職工之家建設活動的價值研究
文/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原料供應中心劉丸凡
基層工會組織開展職工之家建設活動,不僅能弘揚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而且能夠從根本上創新職工之家建設的方式和內容,能夠使其更加完善,保證基層工會組織所展開的活動更具有社會價值和意義,對社會的整體發展也能起到一定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建設;方法與價值
當前,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在我黨提出的相關制度和規定中不難發現,基層工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要完全順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變化,利用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工作效率,讓職工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其自身處在一個“大時代、大變革、大發展”的大家庭之中,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作為一切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廣大職工群眾服務,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而工會基層組織“職工之家”的建設與完善,賦予了工會自身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信心,它能更好地調動和發揮職工群眾的聰明才智,立足本職、胸懷全局,自覺地把職工群眾的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把職工群眾的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黨建帶工建,不斷改進和創新工會的工作方法,不斷加強工會組織的自身建設,促使工會工作能夠更好地符合黨的需求,符合當前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更好地服務于職工,維護好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滿足職工群眾的期待,保證職工的各項工作更加具有效率和水平。
“職工之家”的建設工作可以說是基層工會組織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職工之家”的建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全體職工群眾心目當中非常深刻的印象存在,它不僅在社會當中樹立了比較好的形象,而且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工會的主打品牌,在當前社會時代不斷發展的形勢下,我們需要加大對“職工之家”的建設力度,符合當前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更能將基層工會組織的實際職責充分地體現出來,讓職工群眾能更加依賴于“職工之家”。
(一)“職工之家”是基層工會組織的品牌。當前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快速發展,很多城市、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已在大力開展“職工之家”的建設,“職工之家”最初呈現的狀態是為了能夠給職工在工作之余提供一些其他娛樂文化活動的場所,包括一些讀書、看報或是體育文化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可以說是早期“職工之家”比較主要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職工之家”早期的一種形態。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影響下,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活動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和支持,而在這種形勢的影響下,“職工之家”的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充實,“職工之家”的工作也被廣泛地在職工群眾中開展,并且其深度和力度不斷地加大,對其自身的工作效果以及社會影響力都在不斷地增強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職工之家”的建設逐漸成為基層工會組織的一塊響亮的招牌,受到職工群眾的熱烈歡迎,也受到國家相對的肯定,對社會大環境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輔助性作用。
(二)“職工之家”的建設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基層工會組織不斷地加大“職工之家”的建設范圍,并且在實踐當中不斷地深化“職工之家”的職責,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工會積極地對“職工之家”的建設進行詳細的深入研究,推進“職工之家”的建設,這從根本上提高了“職工之家”的工作力度,而且還能夠充分地將建設“職工之家”的工作實效性進行有效的提高,從而為“職工之家”的形象樹立起到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將“職工之家”的社會影響力擴散出去。而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各個城市或者是地區企事業單位都在積極地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完善“職工之家”建設,包括一些軟硬件設施的跟進和配備等等;很多地區將工會的各個項目的重點工作與“職工之家”的建設進行有效的結合,并提出相對應的考核辦法,不僅提高了“職工之家”的社會影響力,而且能夠履行社會中的各項職能任務,從而輔助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建設整體上臺階。
(一)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是現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重要的社會組織,對群眾的意見表達要積極地采納,并且要科學合理地維護職工群體的合法權益和利益訴求,這是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建設需要完成的重點內容。工會組織作為社會環境當中必不可少的社會組織力量,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并且已逐漸成為職工群眾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會組織是由一定的群體自發而組成的,按照相關的流程或者是規章制度來進行活動,而在現代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社會組織不僅是社會的基礎部分,也是國家能夠實行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基層工會組織則正是屬于社會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在這種發展的形勢下,我國的社會自我治理能力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對社會上的一些事物要進行相對應的管理,而針對這種情況,基層工會組織不僅作為社會組織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政府對社會實行具體管理的助手之一,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需要充分地發揮其社會組織的功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政府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將各自的獨特作用和影響力充分地發揮出來,且相對應地承擔起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責任。在我國社會環境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影響下,人們對于利益訴求的多元化追求,需要社會組織通過各種各樣合理的方式來充分地滿足人們的需求,這樣才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在這種情勢下,對基層工會組織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積極地在企事業單位開展建家活動已經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主要任務之一。
(三)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是職工利益的代表。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代表和維護職工群眾的利益而產生的組織,不僅要對職工利益需求進行詳細的了解,而且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職工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地反映到上級,及時地將黨的方針政策回復給職工群眾,它是黨和職工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另外,工會組織可以在不同的職工利益群體中進行相對應的協調和溝通,避免出現一些會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出現,作為職工群眾利益的代表,能夠在一定的社會組織中代表職工群體的訴求和愿望。
(四)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是職工利益的維護者。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存在形式,其有自身的規章制度,國家對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來對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進行相對應的維護和管理,在現實社會管理過程中,由于一些經濟糾紛、勞動關系等職工利益矛盾問題時常發生,在這種形勢下,對職工自身權益的維護是必須擔當的責任;社會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調節利益關系,對群體利益能夠實行切實有效的保證,所以在此基礎上,工會組織需要將自己的職能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在職工群眾當中起到一定的維護利益和保障權益的作用,減少職工群體由于自身的一些行動或者是行為對社會帶來的不穩定因素,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是職工參與監督的組織者。在實際的基層工會組織建家活動中,公眾的參與可以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載體之一,而在當前我國社會環境不斷發展變化的影響下,人的思想觀念已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對于自身權益的保護也在不斷地增強,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工會組織成為組織者,將職工群眾切實有效地組織起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讓職工群體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監督,使職工群眾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并通過基層工會組織依法有序地參與到一些社會事物的實際管理和監督當中,在保證職工群體享受到公共服務的同時,將其中潛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進行切實有效的解決,以保證社會穩定。工會組織不僅是社會組織的一種表現,而且也是社會群團組織的重要一員,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組織職工參與管理社會事物的重要輔助性力量之一。
(六)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是勞動關系的協調者。不難發現,基層工會組織的“職工之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勞動關系的有效構建者和協調者,是增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之一。工會組織也是我國社會組織結構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它將黨和政府的期待落實到實處,工會組織要加強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建設,將職工群眾的利益訴求進行詳細的了解和解決,在保證完成自身責任義務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的建設活動,可以將工會組織的實際理念、勞動關系、職工心理、社會輿論影響等等進行大力宣傳,讓職工群眾積極地參與進來,讓職工共同為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基層工會組織也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與社會形成一種開放的相處模式,在職工之家建設的過程中,將職工群體的訴求落到實處,多維度地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基層工會組織“職工之家”建設活動已經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基層工會組織屬于一種社會組織,其通過建家活動,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將職工群體的訴求和利益進行一定的落實和有效的維護和解決,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其自身職能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這種形勢下,對企事業單位的各項工作和我國社會整體穩定、和諧發展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1]馬秀琴.論高校基層工會組織開展建設職工之家活動的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3(08).
[2]張俊九.把工會組織建設成為職工之家 紀念開展建設職工之家活動二十周年[J].中國工運.2010(06).
[3]張建麗.新時期河北省基層工會組織職能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3(12).
[4]丁澤英,程渲,李春愛.創新職工之家建設創優職工服務體系——以職工之家為載體發揮工會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12).
[5]曾朝政.新時期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作用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2013(05).
[6]郭曉娟.全面加強職工之家建設充分發揮基層工作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