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堅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促進校園網絡金融貸款良性發展的思考
高志堅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截至2016年1月,我國大陸網絡貸款余額突破4600億元,較2014年初增長了15倍。申請門檻低、手續簡單、放款速度快,迎合了大學生嫌麻煩的心理,校園也成為各路資本角逐的市場。由于校園網絡貸款申請人缺乏信用知識和對網絡貸款風險認識不足,再加上部分網絡貸款機構疏于風險管控,導致網絡貸款申請人無法承受心理上的壓力而跳樓自盡的惡性事件發生,對網絡貸款在校園市場上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從加強在校學生教育和對網絡貸款機構監管兩個角度進行思考,促進校園網絡貸款良性發展。
校園網絡貸款;網絡貸款機構;風險教育;從業機構監管
3月9日,原本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二年級學生的鄭德幸在青島的一家賓館跳樓自盡,結束了21歲的生命,留下的是家人的悲痛和近60萬的債務。老師及同學為之惋惜,社會媒體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且有識之士對貸款給鄭德幸的網絡貸款機構進行了筆伐,更有甚者提出校園網絡貸款應該暫停。或許堵能解決在校同學不能向鄭同學那樣通過網絡借貸進行賭球,但是對于同學正常的、臨時性的融資需求也給抹殺了,這種因噎廢食的建議倒不一定可取。網絡貸款在校園中發展,對供給方的網絡貸款機構來說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市場,同時也為臨時有資金需要的同學快速獲得小額、短期融資創造了條件,只要將風險控制好,充分發揮網絡貸款的優點,對于社會各方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校園網絡貸款
網絡貸款也叫網絡借貸,是指在網上交易平臺辦理個人質押貸款業務,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借貸的在線交易。
網絡貸款的模式有B2C和P2P兩種模式。由于B2C模式一般是銀行系統或規模較大的網絡貸款公司采用,在經營過程中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操作比較規范風險相對可控。P2P個人對個人借款,此種模式可以由申請人自主決定利率、期限等條件,根據自己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制定,而借出資金方則可以像網購一樣自由選擇自己想借出資金的對象。校園網絡貸款模式主要是P2P模式。
(二)校園網絡貸款的特點
P2P網絡貸款的最大特點就是無需抵押和擔保,僅僅憑借良好的信用就可以使陌生人之間建立借貸關系。這種借貸關系可以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方式。P2P平臺除了做借貸雙方的中間者,還為投資人做風險保障,包括借款人的信用審核,以及各種催收工作,有利于降低客戶的理財風險。
P2P網絡借貸具有金額小、時間短的特點,借貸金額一般都是萬元以下,借款標的大多是6個月以下的短期借款。
(一)校園網絡貸款有需求
根據速途研究院2015年10月15日報告,當消費品的金額達到一定水平并具備可分期消費選擇的前提下,有61%的在校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分期付款進行消費,對分期消費模式接納程度較高。在信用消費過程中,在大學生最常用的分期平臺分別是花唄、京東白條、分期樂、趣分期等幾家認知度高的平臺,其中花唄占比37%、京東白條占比34.3%,互聯網金融和一些專業平臺的占比不大。從分期消費方式上看,56.8%的大學生通過分期網站進行分期消費,使用信用卡分期消費的學生占比約為34.7%,只有5%的大學生使用網絡貸款進行分期消費。同時,95%的大學生使用分期消費的金額保持在5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38.6%),其次是3000-5000元(占27.4%)和500-1000元(占21.8%),大學生分期消費比較理性。另外,78%的學生家長對子女在校期間分期消費行為持贊成態度,認為可以鍛煉理財能力。
(二)校園網絡貸款信用基礎缺失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與北京宜信至誠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涵蓋全國252所高校的近5萬大學生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大學生屬于易沖動的型的消費人群,對自身生活并沒有明確預算規劃,不能合理為每月支出設置限額、利用每月資金盈余,也沒有記錄資金去向的習慣,50.84%的大學生每月資金完全沒有盈余,23%的大學生經常感到資金短缺,只有1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資金短缺的情況。
(三)校園網絡貸款機構經營不規范
校園網絡貸款機構瞄準的是有強烈消費需求的在校學生,“爸媽給的錢不夠,又不好意思和同學借,面向在校生的小額貸款平臺就有了市場空間”,以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為特色的網絡貸款深受學生歡迎。
部分網絡貸款機構經營業務過程中對風險控制的意識淡薄,同時為了快速發展業務更加放松了風險的預警控制。甚至為了賺取利潤,虛設審查制度、縱容違規。如開篇提到的鄭德幸能輕易以同學名義,在簽名與照片都非本人的情況下貸款數十萬元,對借款人借款的用途也不過問,即使是用于違法行為依然發放貸款,借錢給他的網絡貸款機構“沒安好心”。宣傳存在欺詐現象,打著“零首付”、“免利息”等宣傳口號,實際加上高額“手續費”、在還款方式上搞“障眼法”,最終年利率可能達到20%左右,已屬于高利貸。網絡貸款公司的高額利潤來自服務費和逾期費,這些費用均由網絡貸款公司自行定標準,一般服務費是貸款總額的5%,有些平臺甚至收10%,一旦逾期,學生要額外償還貸款總額的10%,甚至更多。
(四)校園網絡貸款機構缺少信息共享機制
各個網絡貸款機構之間只競爭不合作,信息不共享。在缺少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的情況下,惡意借款人會利用平臺信息不共享的缺陷而透支自己的信用,重復向網絡貸款機構獲得超過信用能力數倍的貸款。當然不排除網絡貸款機構出于市場滲透的需要有意識地縱容借款人在無力償還借款的情況下,“連環貸”,借款還貸。
(一)加強校園網絡貸款的風險教育
鑒于大學生信用意識薄弱和金融知識匱乏,學校應借助各種手段、采用各種形式、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對在校生普及金融知識,培養在校生的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加強對大學生的信用教育,普及網絡貸款知識和投資理財知識,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引導在校生合理使用貸款、誠信還款,不能毫無規劃地透支。通過教育使在校學生能正確認識網絡貸款使用成本、貸款不能按期償還的違約信用風險,珍惜生命敢于擔當,發生違約風險后應積極尋求法律援助。重視個人信用的維護,不泄漏可能影響個人信用的隱私信息,不出借個人信用賬戶,遇到同學借用個人賬戶進行網絡貸款應保持足夠的警惕,對于非法的用途應當勇于拒絕,要認識到此是對同學最大的幫助。
(二)加強校園網絡貸款從業機構的監管
校園網絡貸款出現惡性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校園網絡貸款從業機構沒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業務操作。有調查表明,46.9%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貸款平臺貸款申請人資質審核不嚴,沒有行業標準;42.1%的受訪者指出網絡貸款平臺缺乏有效監管;28.0%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貸款平臺有惡意貸款嫌疑。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貸款平臺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不得吸收公眾存款、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等。網絡貸款機構應在注冊登記后進行備案,省級人民政府對機構實施監管,承擔相應的風險處置責任,并加強對民間借貸的引導和規范,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
對業務經營范圍采用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管理模式,網絡貸款機構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提供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等十二項禁止性行為。為更好地保護出借人權益和降低網絡貸款機構道德風險等,網絡貸款具體金額應當以小額為主,同一借款人在網絡貸款機構上的單筆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額上限應當與網絡貸款機構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
網絡貸款機構有義務向出借人披露借款人基本信息、融資項目基本信息以及風險評估和可能產生的風險結果等。網絡貸款機構應對自身撮合的所有項目的交易金額、撮合的借貸余額、最大單戶借款余額占比等相關情況在其官網上進行充分披露。
[1]思語.校園網絡貸款:無形的“黑手”[J].成才與就業,2016(5):68.
[2]楊陽.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校園貸款[J].廣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4):1.
[3]陳西西.校園網絡貸款,餡餅&陷阱[J].大學生,2016(5):10-11.
[4]李海燕.校園網絡貸款是“蜜糖”還是“砒霜”[J].人民周刊,2016(8):44-45.
[5]武長海.應當盡快出臺新規加強校園網絡貸款監管[N]. 中國經濟時報,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