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詩經》家國觀念
高 嵩
孔子的“興觀群怨”,《毛詩序》的“經夫婦,移教化,美風俗”,近代錢穆“我們要懂中國古代人對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觀點,最好的資料無過于《詩》三百篇等等都體現著詩經的重要影響。在核心價值體系下,借助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核心的傳統家庭觀念,強調家庭團結和諧與個體的責任,應對現代生活的變遷和各種思想的激蕩,保護傳統的和合家庭和國家民族觀念。
詩經 家庭 國家 觀念
《詩》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篇,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歷代賢人名士對《詩》給予高度評價。從孔子的“興觀群怨”至《毛詩序》的“經夫婦,移教化,美風俗”,近代錢穆“我們要懂中國古代人對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觀點,最好的資料無過于《詩》三百篇”。
《詩》中所提及倡導的家與國的觀念,對當今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核心價值體系下,家、國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汲取先人的智慧,來應對現代生活的變遷和各種思想的激蕩,保護傳統的和合家庭和國家民族觀念。
中國傳統的并沿用至今家庭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核心,強調家庭團結和諧與個體的責任的厘分。
夫妻是家庭的基本單位,夫妻間的關系關乎家庭的存在發展,《禮記·婚儀》:載“昏(即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以婚禮的形式確立的夫婦關系,對新婦有許多的要求,達到要求才能同君子進行婚配。“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洗了衣物,然后請教能否歸家。新婦勤懇的完成本職工作,對長輩有最基本的尊敬,而后考慮私情回家探望父母。“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對新婦品德的美好祝愿。希望新婦能夠適合家庭,使一個家庭興旺昌盛,福澤子孫后代。長久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忠誠的基礎上基礎之上。“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有如云,匪我思存”,丈夫對妻子的忠誠,是雖有如云的美女,絲毫不為所動,以此為基的關系才可能長久。“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為其已”,較之不為如云美女所動的男子,該主人公更為深情令人動容。面對亡妻手制的衣服,一顆癡獨的心在麻衣上顫動,思及亡妻,難忍心痛。而在古代禮制社會的男權規范下,女性的忠誠度更令人關注。“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棄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寧死也要和夫君相伴的烈女…后世對女性忠誠的要求近乎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便會成為所謂的“淫婦”,被沉塘、生埋。
除夫婦外的其他成員對家庭的責任貢獻也很重要。“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子孫后代的賢良與否則關系到家族的傳承。“兄友弟恭”是其要求,并非僅僅指兄弟,還有兄弟姐妹、叔侄姑嫂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且不論后人對齊國兄妹多少猜疑,將其放在倫理觀念下,兄妹的關系令人羨慕難以匹及。
在一個文明的國度里,一個家庭對客人的禮數招待態度無一不彰顯這個家庭的修為與教養。“我有嘉賓,中心貺之”,時時對客人持有歡迎贊揚的態度。《詩·小雅·鹿鳴》則描寫對客人的招待,使一切合乎禮的規范。對于賢不可得的客人,則日日期望得到教誨,即是對人的尊重,又表現個人的高尚追求。
“國家”與“家國”的存在,二者互為基礎。《詩》對家庭觀念的影響涉及倫理、禮儀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庭的和睦對國家的富強和國家責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各地民風中,保家衛國的觀念是普遍共識。“視而不臧,我思不遠”,當衛國被狄人占領以后,許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趕到曹邑,吊唁祖國的危亡。“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這篇《秦風·無衣》是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戰歌。在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百姓體現出一種英勇無畏的精神,全篇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
《詩》作為社會意識,是當時社會存在的反映,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使《詩》中的家國觀念更具信服力。由此可以說,詩經作為源頭,對中國的民族性格影響極為深遠,也塑造傳承了我國人民的家國觀念。
(作者單位:河南省滑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