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越
裝飾美工如何走向現代化
梅 越
裝飾美工作為一種新興職業在中國不斷被人們關注。也有部分群眾對裝飾美工的理解仍然還是停留在對傳統的工藝美術的理解上。認為裝飾美工就是傳統手工工藝品的制作。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和探討裝飾美工如何和現代社會融合。
裝飾美工 傳承 文化 現代化
21世紀是信息讀圖時代,每天各種各樣信息充斥著聽覺、觸覺、視覺。視覺化的圖片成為人們高節奏生活下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裝飾美工作為視覺化的主要陣地,如何適應現代化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的視覺大宴。
在原來歐美,裝飾美工主要服務對象是少數資產權貴階層。從20世紀開始歐美工藝美術師們開始善于使用幾何形結合一些新興材料金屬、玻璃等制作各種工藝品。進入新世紀后,裝飾美工范圍不斷擴大,各種新設備、新技術、新媒介、3D打印機不停涌現,商業活動達到空前繁榮。推動了各種商業設計、展示設計、廣告設計等的發展。裝飾美工這一職業也在被不斷細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多種設計理念在這碰撞著。有不斷被淘汰的,有一夜興起的。如何去改變人民群眾對裝飾美工的理解誤區,讓裝飾美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裝飾美工在現代時代里碰到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是工業化革命后大量的機器加工和規?;a取代了原來大量的靠傳統手工技藝才能完成的工藝活動,機器的規?;a讓很多原來靠傳統手工生活和創作的裝飾美工人員面臨生存問題,部分手工藝生產勞動強度高、效率低,有的甚至質量也因此難以得到保障。到工業化后很多傳統的創造,如石雕、木雕、玉雕被大量電動雕刻工具及電腦自能控制所代替,不當讓雕工更精細了,圖案更漂亮了,關鍵還簡單和方便更易操作性。
另一方面是有很多傳統工藝技術隨著時代發展已經慢慢失傳或消失。我國原來有很多在世界上影響范圍特別廣的傳統手工工藝,如唐卡、錦繡、年畫、手工宣紙等。這些東西是我們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中的文化積累和工藝的提煉精華,隨著機械化、信息化的沖擊和網絡的快速普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新鮮、有活力的新興東西。人們生活的選擇機會增加了。讓傳統工藝慢慢失去原有光澤。像中國古代三大錦繡之一的宋錦。在南宋時就在江南地區盛行,那漂亮的色澤和工藝,深受當時老百姓的喜歡,到現代這制作工具和技術已經慢慢失傳。另外就是中國受到中國封建思想長期影響,很多工藝技術講究學徒制、傳里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也間接地加速了傳統工藝的消亡。
第三方面是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創作工具日新月異、各種軟件層出不窮。原來靠手工設計和繪制的被電腦軟件和繪圖板給代替了。很多專家說現在的世紀進入了第四次工業化革命時代。數字技術、無限存儲、萬物互聯等在日新月異。視覺設計成為了新的交互界面。裝飾美工就必須從傳統的手工工藝中走出來,充分把握市場需求,掌握各種新興設備和制圖軟件、交互軟件。推動和創造各種適應新時代的新形式商業廣告和展示設計。改變原來單一靜止的裝飾美工設計。
裝飾美工的文化傳承主要體現在二方面:一是對我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吸收與繼承;二是各種高技術人才的手藝傳授。而不是某些器物、材質的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食糧,也是我們裝飾美工創作的重要源泉。為廣大設計人員的創造提供了土壤。這種文化層面的影響和積淀,為我國傳統裝飾美工在世界上擴大影響力和具備獨特性奠定了基礎。伴隨著中國裝飾美工的發展,很多文化理念、民族元素和裝飾美工相融相通,人們也慢慢意識到傳統工藝所寄托的文化價值,在最近幾年國家先后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大師多進行保護和資金政策支持。這種文化傳承不是泥古不化地拿著原來的所有技術和思想不放,也不是通盤照抄,而是必須結合時代精神,適應新時代的環境和再創造。特別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根據市場需求來不斷地在傳統文化里面加入新時代東西,適應市場,讓市場做選擇。在這傳承過程中,不斷地對傳統文化和技術進行選擇、舍棄、吸收。去除其中不好的,保留和傳承符合時代精神的并結合一切先進技術和文化成果,自我變異,不斷完善現代裝飾美工的內涵,更新裝飾美工新形式、新內容。
裝飾美工只有在不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并結合現代新興技術才能不斷創造出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作品。一件美工作品如果不能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不能適應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社會,那么這種創造出來的作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作用肯定會大打折扣,立足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繼承精悍與獨特的手工工藝,運用各種新媒介、新軟件、新設備,結合時代精神,深塑和挖掘文化內涵,發現需求,滿足需求。做到文化自信。只有這樣裝飾美工才能不斷融合入新時代,煥發出新機遇和新生命力。
[1]朱保良,朱鐘炎.室內環境設計[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
[2]梁太鶴.傳統工藝研究與傳統工藝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1995(4).
[3]李彩云.新形勢下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J].理論學習,2002(7).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梅越(1989-),研究生學歷,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