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榮
淺析西方生態文學批評的發展趨勢
王玉榮
生態批評文學不同于其他的流派,主要集中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西方文學的研究視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于人類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從當代西方生態文學的價值取向來看,這對于把握人類的自然生態以及精神生態的共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生態 批評文學 趨勢
關于生態學最好是由恩斯特·海克爾提出,但是20世紀70年代生態學開始逐漸向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轉變,從而使得生態學有了人文氣息。生態批評簡而言之是研究文學和物質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西方的角度來看,生態批評文學重視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能夠為解決生態危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這個生態文學批評理論中,從人文生態的角度思考,從而貫穿了人與自然的生存法則,使得這種理論與環境的保護息息相關。本文從生態批評文學的概念出發,在分析了其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集合歷史的發展趨勢,從當代西方生態批評的價值取向方面分析了生態批評文學的發展趨勢。
(一)生態文學批評是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
尤其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這就表明西方當時更加注重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希望通過這種文學來審視人類文化,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生態文學批評體現了整體性的基本原則
西方生態文學批評在文學鑒賞方面使用了整體性的基本原則,尤其是運用哲學中的聯系發展的觀點。在寫作文學作品過程匯總,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需要為人類灌輸一種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這就使得在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中,要尊重每個生物的生存法則,從而才能夠使人類真正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和諧。
(三)西方生態文學批評學科交叉性密切
在文學的創作中不僅僅體現了自然的生態學,并且能夠與社會學、倫理學以及經濟學相聯系,從而能夠借鑒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演技的優秀成果,使得西方生態批評文學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實現人類文化的良性發展和生態系統的共同發展。
當代西方生態文學批評在面對全球環境惡化的危機中,能夠從文學作品的角度分析其蘊含的文學價值,尤其是能夠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念進行有效的批評,從而推動了人類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跨學科趨勢逐漸增強
西方生態文學批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從開始注重人類的生存環境到關注全球的生態保護,從人類的社會學到人類的倫理學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生態批評文學的理論價值,從而使得各個學科之間的跨度逐漸增強。生態文學研究者將小說、散文以及詩歌作品中的自然世界,和生態批評文學相結合,從而產生了對于生態危機理論新的思想文化,這在某些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后期的演變過程中,這逐漸細化到生物化學以及數學的研究方法上,通過審視人類的自然災害,從破壞的角度如何做到與大自然的和諧。嘗試從文學的角度把人類挽救自然有機的相結合,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二)生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逐漸深化
當代西方生態批評文學從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出發,鮮明的學科特點和生態觀對于解讀文學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這就使得生態文學批評理論的研究更好深化,能夠傳統的歷史差異性和各個國家的地域文化風俗習慣出發,有效的分析了生態文學批評理論,這種注重從多元化理論的視角進行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夠更好地關注大自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美國的生態文學批評把荒野文學和自然文學作為主要的關注對象,從而使人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三)西方生態文學批評的視域發生了轉移
這種轉移不僅僅體現在生態內容的轉移上,更重要的是由綠色特征的森林研究到藍色特征的海洋生態研究的轉移。在西方生態文學批評發展的初期,人們關于綠色理念的主要集中于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這主要是為了在文學作品中體現人與自然的思想觀念,但是隨著自然生態的破壞,人們開始對于生態的研究轉移到了藍色海洋生態系統,在面對藍色生態批評的同時,將綠色生態文本和看色海洋生態文本相結合,從而把文學批評的焦點也從陸地資源轉移到了水資源生態批評。這就使得生態文學發生在人類社會法中的過程中發生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西方生態文學批評的特征和價值主義體現在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過程過程中,尤其是批評了生態文化中的基本思想,才能夠把人類的重心主義和和諧的生態發展觀相結合,從而保障綠色生活的實現。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生態危機的預防提供有效的措施。生態文學批評在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從而能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達到和諧的統一,從而引導讀者能夠從文學中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從而規范人類的行為方式。
[1]王杰泓.原鄉情結與中國生態文學批評的發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3).
[2]于寶英.當代西方生態文學批評發展趨勢新探[J].河北學刊,2014(07).
[3]胡天賦.生態文學批評與生態文明建設[J].南都學壇,2011(01).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