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竣云
從“嗨”與“hi”看中西文化——試比較中西文化
曹竣云
文化是氛圍;文化是人精神上呼吸的空氣;文化是軟實力,文化的塑造對于一個民族綜合國力的生成影響巨大。東方中國文化大多是大陸文化,它是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以英美為例,大多是海洋文化,它是外向型文化。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和缺點。人是環境的動物;物質決定意識。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形成是環境作用生成的結果,當然也有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要揚長避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可缺少。本文以同音字“嗨”與“hi”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優點和缺點,并對文化的改造和改善及進化提出策略上的建議。
比較 中西文化 優點和缺點
文化生成于一定的環境;文化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時空;文化是人的文化,杰出歷史人物在一定的歷史時空中對文化的塑造發揮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文化是氛圍;文化是軟實力;文化是人精神上呼吸的空氣。文化與人互動,生成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文化的塑造對于一個民族綜合國力的生成影響巨大。
(一)“嗨”與“hi”的差異從一斑看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差異
人從動物進化而來。中西文化中的文字從發音上說“本是同根生”。
“嗨”與“hi”二者在發音上同音,是人的基本發音之一。中文的“嗨”在中文語境上一方面大多是驚訝、詫異的意思;另一方面在中文語境上是嘆息、是失望或含有悲傷的一聲嘆息,它們強調的是內心的關照與體驗,是內向型文化的生成方式。西方文化的“hi”通俗上講是“hello”的縮寫,是交往與人打招呼的“你好”,大多是交往時友善的表示,它強調的是對外部世界包括對人的探索,是外向型文化的生成方式。如果東方中國現代人見面時喊“嗨”的發音,大多相當于西方文化的“hi”,是對西方文化的吸納,是對西方文化的同化。
東方中國文化大多是大陸文化,西方英語美語文化大多是海洋文化。從“嗨”與“hi”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它們的差異是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差異。
人是環境的動物。東方中國的領土大多是陸地,連接海洋的領土面積少,它們與陸地交往多,它形成的文化可稱為大陸文化;西方英語美語所在的國家大多海洋面積多,與海洋的交往多,它們所形成的文化稱為海洋文化。
(二)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比較
人在陸地上生活如履平地,見到的兇猛動物也少,不易受到傷害,長期以來人口和子孫就會繁衍增多,就容易形成多子多孫好與多子多福的文化。人在海洋面積多的地方生活,海洋大風大浪多,兇險,易于損兵折將或喪失人口并且多數人對生存環境感到失望,則易減少人口和不易生成對大多數人來說多子多福的文化。
(1)大陸文化。對于同樣的面積來說,人能獲取的生存資料是有限的。在同樣的面積范圍內,人口越多,個人平均占有的生存生活資料就越少,這樣為了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就容易或必然生成自我控制的文化。大陸中國的文化就有這種環境生成的淵源,中國文化有“克己復禮”一說,“克己”為克制與控制自己的欲望,“復禮”為維護大多數人利益而生成的道德觀念。大陸文化的中國的這樣“克己復禮”文化的源遠流長。大陸文化大多實際上是一種內向型文化。它大多主張內心的關照、體驗、向內索取和克制。它是中華以擅長思辨和分析為主流的哲學的生成土壤。這也是佛教這種克制型文化在中國歷史有市場的原因。
(2)海洋文化。在同樣面積范圍內,人口越少,個人平均占有的生存生活資料越多,就越容易實現和張揚個人的欲望,這是西方英語美語文化主張個性張揚的這種海洋文化原因之一。對于海洋文化來說,人在海洋面積多的地方生活,海洋大風大浪多、兇險。為了生存,就必須冒險,這樣才能生存與發展。在同樣的面積人口少而容易生存個性張揚的文化的背景下,海洋的兇險的生存環境倒逼和擴張海洋文化的冒險精神,這也是海洋文化比大陸文化冒險事件多的原因。于是西方英語美語有麥哲倫、哥倫布等英雄人物名揚史冊,大陸文化的中國主要只出現鄭和(下西洋)被史冊記載。由此可見,海洋文化是一種外向型文化。
(三)比較結論
人是環境的動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東方中國大多是大陸的內向型文化,西方英語美語大多是海洋的外向型文化,它是由環境造成的,這是客觀因素。當然也有人為的主觀原因,也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理性發揮。
從東方中國的“嗨”與西方的英語美語“hi”可看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一斑。
三、結論
東方中國的文化總體上是大陸文化,是內向型文化;西方的英美大多是海洋文化,是外向型文化。東西方文化各有優勢和缺點,需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積極文化或優勢文化需要進化,消極文化或弱勢文化需要改造與改善。積極文化或優勢文化與消極文化或弱勢文化都需要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人是環境的動物,物質決定意識,文化是環境或物質生成或作用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于文化的進化與改造改善具有反作用,有利于文化的進化。
(作者單位:湖北省大冶市濱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