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彬
中國古代生態文化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李建彬
中國古代生態文化蘊含“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核心是“道法自然”,其宗旨是通過上觀天文、下查地理、內省自身的方式,總結利弊,合理地改造自然。古代生態文化內含道家生態文化,我們應結合現代科學知識,深入研究古人的生態智慧,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拓展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這是研究古代生態文化的價值。
道家 易文化 生態 啟示
古人在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無論是生態保護或是測繪勘察,遵循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它的理論應用是古代人們世界觀的一種反映。
當前,生態文化領域的研究主要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研究。古人關于自然的認識包括天文和地理這兩個核心要素,《論衡》有“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禮記》曰:“天生有時也,地理有宜也”,研究古代生態文化目的就是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不違背天時,不破壞地利,因地制宜,擇居生活、發展生產。當今,由于生態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問題已逐漸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研究古代生態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寶貴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一)道家的生態思想
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處于動靜變化的環境中。《黃帝四經》曰:“下會于地,上會于天。得天之微,若時者時而恒者恒,地因而養之,恃地氣而發也,乃夢者夢而茲者茲,天因而成之”。呂思勉的《中國史》中指出,古人認為“宇宙間的物,同出于一原。所以雖然散而為萬物,其根源仍是‘同一’的。這個根源,便是天。”宇宙混沌狀態產生“一”,再生“二”,天地形成,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狀態。
以“道法自然”為準則。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宇宙初生為陰陽二氣,從生態的角度看,陽與陰代表天象與地形,“陰即進為陽,陽即退為陰,陰陽互相對立轉化無窮”[1]。《說文解字》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二,地之數也,即太極陰陽。三,天地人之道也,三元,物元,體元,質元”。“德一含三,是萬物生成與發展的自然法則。萬物離開了德一進入了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是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后,只有執一以為天下牧,知白守黑,才能認識萬物本質。”[2]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古代生態文化應用實踐的核心思想。《黃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通過“法”,引得失,明曲直。人法地二,地二法天一,天一趨于道,是返璞歸真的過程。
(二)易文化中的生態思想
自然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自然的變化是地理的變化,也是日月星辰的變化,總歸是時空的立體變化,在古人看來,這些變化是互相統一的。《易經》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在天地定位的狀態中,位于四正四隅的萬物有不同的屬性和變化。
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古代圣賢通過觀察自然,如太陽月球、極反、暑寒、雌雄等現象,探索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用文字符號諸如乾坤、甲乙表述,形成獨特的易文化體系,這也是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周易》曰“仰以觀于天文,附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明即陰陽,觀日月星辰的運行,查水土草木的枯榮,因此便知陰陽變化所以然之理”[3]。先賢通過觀察天文地理,由近及遠,以求人與萬物和諧的理想狀態。河圖曰:“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木成之”,“奇數代表天,偶數代表地,反映著天與地這個宇宙整體的統一對應關系” 。[4]生成之間也陰陽之分,甲陽乙陰反映的是自然之道。“在陰陽哲學中,陰陽之道代替或解釋了原始宗教中這樣的擬人的神,陰陽之道雖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經被理解為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了”。[5]
(一)人與自然息息相關
我國地處大陸,自古是以發展農業為主的國家,山地的構造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面貌、交通運輸等社會生活。古人認為地形能夠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山為積德,川為積刑﹍﹍土地各以其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瘴氣多喑﹍﹍皆象其氣,皆應其類”[6]。古人也非常重視保護水資源。江河湖海的形成與山脈聯系密切,老子曰:“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距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水的分布情況關乎萬物的生存。“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7]。“天一生水,水分陰陽,治水,陰水取陽,滌陰增陽。上善治水,上德治無,其理相通。命體依賴水而生存,命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也分布著大量的水,也大約占百分之七十,內外環境均有治水的問題,外環境治水是使民眾能夠安居樂業。人體內環境治水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腎主水,壬陽水為先天之本,癸陰水為后天之精,腎水枯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水為最佳載無之品。”[8]
(二)敬畏自然,遵循其規律
客觀存在的物體都是有性情的,這是敬畏、愛護自然的一種反映。《呂氏春秋》曰:“性者萬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數也”,“必順其時,乃因其類”。在這個“有情”的世界中,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教民養育六畜,以時種樹,務修田疇,滋植桑麻......丘陵阪險不生五谷者,以樹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前,秋畜疏食,冬伐薪蒸”,[9]“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就是要對自然存敬畏之心、愛護之心,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國家要引導人民依地理時節的變化,調整生活生產方式,才能達到天地人和諧的狀態,這種觀點對我們現代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有一定啟示意義的。
(三)倡導人的內省與自我修養
以人文本,強調人的重要作用。天地有德,哺育萬物,人們更要規范行為,才能對自身有利。老子曰“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在當代,運用新技術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合理勘查開采和綜合利用,是“儉”與“不敢為天下先”的反映,“故能成器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家之理,細于毫末,高于九臺,只有從自身最小做起,體悟天地之大恩,自我改正,才能長久。
黨和政府把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貫徹的基本國策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相融合,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古代生態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與地理條件下發展形成的,深刻體現出儒道文化的包容性和持久性,我們應當結合現代科學,深入研究古人的生態智慧,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擴展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這是研究古代生態文化的價值。
[1]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M].山東:齊魯出版社,1986.
[2]熊春錦校注.老子德道經[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M].山東:齊魯出版社,1986,41.
[4]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M].山東:齊魯出版社,1986,425.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8.
[6]陳廣忠,陳青遠,付芮.淮南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71.
[7]耿振東.管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211.
[8]熊春錦校注.老子德道經[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37.
[9]陳廣忠,陳青遠,付芮.淮南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38.
(作者單位:甘肅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