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昶
分析青山七惠《碎片》的主題
劉 昶
青山七惠是日本新銳女作家,她的第一部作品《窗燈》獲得了42屆日本文藝獎,第二部作品《一個人的好天氣》獲得日本文學最高獎項。青山七惠的小說作品往往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相對復雜的人物關系,故事內容可以帶動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文將《碎片》作為研究重點,對作品的主題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展現其主旨意圖。
青山七惠畢業于筑波大學,2005年憑借《窗燈》獲得第42屆日本文藝獎,又在2007年,憑借著《一個人的好天氣》獲得了——芥川龍之介獎,于2009年,以短片小說《碎片》獲得了第 35 屆川端康成文學獎,同時也成為該獎項中最為年輕的獎項獲得者。青山七惠的小說作品,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情景相對復雜,通過其淡雅如水的筆觸,可以帶動讀者閱讀情緒,并給讀者耐人尋味的閱讀感受。文章在研究的過程中,將青山七惠的《碎片》作為研究的重點,對《碎片》的主題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探索青山小說中獨特的文學魅力。
(一)青山七惠簡介
青山七惠出生于1983年,被人們稱為“日本新銳小說家”。由于其小說創作的新穎性,創作作品得到了人們廣泛關注,青山七惠的文學創作才華同時也得到了中國讀者的青睞,在短短的五、六年間,她在中國已經出版了六部譯作,其中包含了十五篇不同幅度的小說類型。
(二)《碎片》
青山七惠的短篇小說《碎片》,是2012年在內地出版的小說集,《碎片》包含了《碎片》、《櫸樹的房間》和《山貓》。其中的《碎片》主要講述了父女二人參加櫻桃采摘一日游,整個故事以原本的一家五口出游為基礎,而后出現的不同原因為劇情發展,到最后只有女兒陪同父親出游。《碎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大學生桐子在神奈川縣獨自生活中,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而發生的系列內容。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采用了相對細膩的描繪手法,描述了父女走過的不平坦旅途,如作品中通過“穿著馬球衫的爸爸,把扣子一直嚴嚴實實地扣到領口,……又像是碰巧路過這兒的人”以及“到現在我還在鉆牛角尖,憑什么偏偏讓我跟他去”等情節的描寫,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同時人們在閱讀中也會分析為什么桐子非常討厭與父親的旅行,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父女的關系淪落至此,在逐漸深入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發現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父親不會與孩子相處,而且又是一個不愛說話以及不愛開玩笑的人,而在這次旅游的過程中,由于發生了系列事件,使桐子認識到父親的可愛之處。通過這種第一視角下細膩性的心理描寫,可以使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對另一人物出現與往日不同生活狀態時,所產生的一系列想法及轉變,同時也描寫了主人公在面對全新的人物狀態時,要去掩飾內心較為真實想法的現象,展現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無法坦誠的悲觀情感。
通過對《碎片》小說集的分析可以發現,雖然在三部作品創作中,并沒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都隱含了日本現代社會中人際關系碎片化的現象。同時講述了人與人之間不會積極主動的追求人際關系,人們之間的相互認知十分膚淺的現象,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的判斷也只是停留在相對短暫的交流基礎上,從而使人們的關系逐漸淡漠。文章將《碎片》中三部作品的主題進行分析,具體內容有以下幾點:
第一,《碎片》中的父女二人在出行的過程中,并沒有積極了解對方,而且也沒有與對方交流的意愿。文章中“爸爸長著一副沒有主見以及危害性的平庸相貌”以及“飯后杯盤狼藉的餐桌,涼臺椅墊綻開口子的椅子和放在樓梯下面的雜物架融為一體”等內容,都為女兒不愿與父親一同出行進行了鋪墊。在經歷了一天的出游,回到大巴上桐子回想起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給她留下的零碎記憶,對父親說,如果再不發表意見就會被家人逐漸忘記,父親卻回答,沒關系,父親也就和不存在是一樣的,通過這一內容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文章中的父親并不想通過實際行為提高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地位,而只想維持現在的狀態。文章中通過眼神的描寫可以清楚體現出不同主人公之間的尷尬狀態,這種寫作環節也是作品的一大亮點。
第二,《山貓》的故事情節也給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雖然作品中的杏子以及表妹“枝”的相處沒有出現較為轟動的情景,但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親情關系的淡漠。由于“枝”是一個不愛說話,而且性格冷淡的女孩,當她獨自出門時不會和表姐打招呼,而且在問話的過程中,也只用“嗯”、“是”等詞語表達。如,在作品中,某一情節講述了杏子帶著“枝”去登東京塔,由于路途的遙遠以及長途跋涉,杏子感到了體力不支,但是,為了讓“枝”高興,杏子仍然選擇排隊等候,經過了四十多分鐘的等候,當電梯開啟時,在一旁的“枝”卻說自己恐高,不能做電梯,使杏子怒火中燒,但是,在這種氛圍下,“枝”也并沒有一絲的歉意。通過這一故事的描述,充分彰顯了社會發展中人們之間情感的疏遠。
第三,閱讀《櫸樹的房間》可以發現,文章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對相戀兩年的前女友小麥不舍的情感,但是,他卻不對這份感情主動爭取。文章中的女主人公小麥是一個不愛說話、惜字如金的人,當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只是看書,所以可以發現,兩者缺乏一定交流及溝通,從而導致情感的缺失。
通過對《碎片》三部小說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作品,都展現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性之間的冷漠以及情感的彷徨,人們在生活過程中恐懼與他人交流。而且,在青山七惠作品創作過程中,會專注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某次采訪中,她說過,對于人類之間這種不和諧的情感,無論采用何種描述形式,都會有一種言之不盡的情感,而且,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也只是采用了相對簡單的手法,從而使作品展現出相對微妙的感覺。通過作品,作者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積極與人溝通,這種溝通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交流,而是應該通過彼此之間的深入交流,逐漸拉近人與人的關系,減少由于溝通少產生的誤會。雖然這種交流方式會花費過多的精力,但是通過交流可以使我們獲得親情、友情及愛情。與此同時,通過《碎片》,我們可以發現,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加深理解及信任,拉近人們之間的關系,為社會的穩定以及和諧發展構建良好的渠道。
在《碎片》中,多次出現了“碎片”一詞,它具有豐富的含義。碎片的原意是比喻破碎的物品,同時也是一種無法修復的比喻?!八槠币辉~在《碎片》中主要是指人物對生活中的碎片印象,同時也象征了生活中的圓滿以及不圓滿的生活現象。文章一開始將“碎片”攝影作為文章的引入,融合了父親對女兒所謂“碎片”的不明原因,將父親以及女兒對“碎片”的不同理解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通過文章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桐子認為碎片就是路邊的罐頭以及五金招牌等,而爸爸卻認為碎片是我們眼睛中所看見的東西,通過這種不同觀點的闡述,也可以引發讀者的聯想,從而使文章的描述手法得到充分展現。《碎片》中,也對圓滿以及不圓滿的生活狀態進行了系統性闡述,如,文章中旅游中父親扶起摔倒的老奶奶、在櫻桃園中幫助中年婦女摘櫻桃等,使桐子發現了父親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些內容的描寫也充分展現了《碎片》中較為圓滿的生活態度;而通過回憶父親與上高中的哥哥打架的片段以及未找到的玫瑰花拱門等,也展現了《碎片》中不圓滿的生活狀態。在這種對比描寫的環境下,可以使讀者在作品分析過程中發現,人們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圓滿以及不圓滿。所以,在看待事物時,應該采用不同的方式,發現別人的長處以及短處、個性以及習慣等,通過全面性的分析,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文章創作的核心目的。
總而言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際關系逐漸成為人與人交往中制約性的內容,個人以及他人之間的交流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孤立性狀態,這些現象在作品《碎片》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如文章中桐子對父親的情感,恍惚中有一定的碎片記憶,但是,在照片中卻是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通過旅行逐漸產生一種非真實的情感,通過這些情感的描述也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在時代發展中出現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是一種不和諧的關系形式,通過這種情感的展現,可以使人們在閱讀中,真實地認識到日常生活中拋棄了這種情感。所以,在現階段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改變固守內心、注重利益以及不肯融合的現狀,如果這些現象不能改變,會使人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交流狀態,使整個社會形成冷淡、偏激的狀態。因此,在生活中,人們應該逐漸舒展身心、豐富情感,將美、愛進行傳遞,從而為和諧、穩定社會的構建營造良好的空間。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674199
劉昶(1984—),女,漢族,四川三臺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及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