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莉莉
侯方域散文中的儒家思想
閆莉莉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家世、師承等因素的影響,他散文中蘊含著濃厚的儒家思想,作品或抒經(jīng)世致用之志或哀憫民生、慨嘆忠烈。同時其“運骨于氣”、“才與法合”等文學理論也暗合儒家思想。分析侯方域散文中的儒家思想,對我們深入了解侯方域本人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號雪苑,河南商丘人。他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如皋冒襄被稱為明末四公子,與魏禧、汪琬并稱為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出身世家,天資聰慧,自幼博學。他詩追少陵、古文出入韓、歐,應制文自成一家,著有《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等。
侯方域散文的突出特點是:“才人之文”和“以小說為古文辭”。《清史列傳·侯方域傳》評價為:“方域健于文,與寧都魏禧、長洲汪琬并以古文擅名。禧策士之文,琬儒者之文,而方域則才人之文。”相比于汪琬醇雅簡潔的“儒者之文”,侯方域的“才人之文”少了許多儒家的說教,但由于家世、師承等多方面的原因,侯方域的散文中有著濃厚的儒家思想。這些儒家思想流淌在文章字里行間,甚至侯方域的文論也與其密切相關。
儒,本是一種職業(yè)。《說文解字》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孟子、荀子對其繼承、發(fā)展。西漢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時官府大力提倡儒學,儒家思想迅速深入民間,不僅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全部以程朱理學為圭臬,就連宋儒們“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主張也被知識階層和一般民眾所接受。
(一)經(jīng)世致用
徐作肅在《壯悔堂文集序》中說:“侯子向嘗游兩都,歷邊塞,浮江、淮,盡吳、越”,侯方域游覽了不少大好河山,并沒有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內(nèi)心是積極入世的。《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乎是每個士子的準則。賈開宗《侯朝宗本傳》:“隨父官京師,習知中朝事,嘗嘆曰:‘天下且亂,所見卿大夫,殊無足以佐中興者,其殆不救乎’”。
崇禎十二年(1639),侯方域應試金陵,作《南省試策》五篇。《試策一》作者論君德,勸誡君王要“臨下以簡”,認為“偏重者,壅蔽之源也;私昵者,竊弄之漸也。”指出今朝的弊端“竊見今日之大臣所挾者,強也,介也。而皇帝之因而重之者,亦以其強也,介也。”最后,他以治病作比,對君主再次勸誡。宦官小人得勢,忠良被殘害,這正是明末朝政的真實寫照。《試策二》主要論用人之道,侯方域認為“用人之道,上以實求之,下以實應之”,并陳述了用人“實”與“不實”的利弊。《試策三》論太子,文章開篇即言:“太子者,天下之本也。本重則天下重。”進而談太子的教育問題。《試策四》談亂、患,言“今天下之患、殆有不可言者,內(nèi)之寇、外之邊是也”,緊接著分析產(chǎn)生內(nèi)亂外患的原因,并對如何平定內(nèi)亂外患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試策五》主要談明代的文章與取士。侯方域的這五篇文章,明察時事,敢于發(fā)聲,當時的考官或爭論或贊嘆,卻不敢錄用。其《代司徒公論流賊形勢奏》,賈開宗等批點曰:“指陳大計若列眉端。寇自發(fā)難以來,誰能言此者”。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注國家時事的同時,侯方域也十分注重個人修為。他在《壯悔堂記》中說:“君子之自處也謙,而其接物也恭。所以蓄德也。況余少遭黨禁,又歷戎馬間,而乃傲睨若是,然則坎壈而幾殺其身,夫豈為不幸哉!忽一日念及,憮然久之。其后歷寢食不能忘。時有所創(chuàng),創(chuàng)則思;積創(chuàng)積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壯悔堂記》可以說是作者的知過而自省之文。《字曉兒說》是一篇短文,他在文中勸告兒子侯曉要“安于拙”、“全其樸”。
(二)以民為本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論語·鄉(xiāng)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后世以此認為孔子貴人賤畜。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侯方域出身于公卿世家,卻能認識到百姓的重要性。他在《正百姓》一文中指出“王者欲治天下而不求正乎百姓,天下不可得而治也。百姓者,人主所恃以與立者也”,“夫百姓者,人主得之于天而受之于祖宗,其關于國家至重也。”在指出百姓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之后,進一步論述了明代的百姓,“稅加之,兵加之,刑加之,力役加之,水旱災祲加之,官吏之貪漁加之,豪強之吞并加之”,民不堪其重,明因此而亂。
除了發(fā)表議論外,侯方域還會關注現(xiàn)實中的底層民眾。他的筆下不乏小人物,這些小人物雖然身份卑微,但大多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馬伶?zhèn)鳌分械鸟R伶在競演中,技不如人落敗。然而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到相府為傭,在打雜的同時,仔細觀察,潛心揣摩,并且不斷地模仿學習生活中人物的神態(tài)舉止。三年后“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匍匐前,稱弟子。”馬伶只是一個下層的的藝人,侯方域卻把這一人物刻畫得生動、真實,同時也告訴我們,有付出就有收獲。《李姬傳》中的李姬即是秦淮名伎李香君,李香君雖為伎女,卻有深明大義、愛憎分明、不畏權勢的品格。《郭老仆墓志銘》中的郭老仆是侯方域家中的一個老仆人,但其忠心令人感動。
(三)慨嘆忠烈
“忠”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論語·里仁》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中聲。”侯方域參加清廷科舉一事,歷來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侯方域的變節(jié)問題姑且不論,筆者認為侯方域是有“忠君”意識的。據(jù)賈開宗《侯方域本傳》記載,明思宗之時,李自成攻破河南四郡,大軍包圍汴京,司徒公巡視軍隊時,侯方域積極進言獻策。在《與吳駿公書》中侯方域勸吳偉業(yè)應保全君子的名節(jié),勿事新朝。
在寫人物傳記、墓志銘、祭文時,侯方域也常突出人物的“忠烈”品格。《太常公家傳》中,侯方域著重描寫了祖父太常公侯執(zhí)蒲的忠與孝。魏忠賢當權,想在祭祀中代為行禮,太常公上言曰:“天壇寅清之所,皇帝所對越以事上帝者也,今輒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游嬉戲,不容禁止。臣職典禮,不敢不言”,惹魏忠賢大怒,祖父也因此致政而歸。同時太常公“至孝”,“事伯如父”。《任源邃傳》寫清軍南下時,任源邃參加了抗清的起義軍,不幸被殺害,只有二十五歲。侯方域感慨“源邃功不成,節(jié)乃見矣”。
(一)運骨于氣
目前來看,最早提出“養(yǎng)氣說”的應該是孟子。《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則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養(yǎng)氣說”,對中國文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劉勰對“養(yǎng)氣說”進一步闡釋,認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要注意“氣”的作用。
侯方域《答孫生書》提出:“文之所貴者,氣也。然必以神樸而思潔者御之,斯無浮漫鹵莽之失。此非多讀書,未易見也”,指出“氣”之于文章的重要性。在《與任王谷論文書》中進一步指出:“漢以后之文,若《史》、若《漢》、若八家,最擅其勝,皆運骨于氣者也”,“運骨于氣者,如縱舟長江大海間,其中煙嶼星島,往往可自成一都會。即颶風忽起,波濤萬狀,東泊西注,未知所底。茍能操柁覘星,立意不亂,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韓、歐諸子,所以獨嵯峨于中流也”。侯方域通過比喻及韓歐諸子的文學成就進一步闡釋“運骨于氣”。
(二)才與法合
儒家思想講求中庸。關于中庸,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解釋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這種中正平和的思想,也影響著侯方域的文論。
侯方域在《倪涵谷文序》中說道:“余少游倪文正公之門,得聞制藝緒論。公教余為文,必先馳騁縱橫,務盡其才,而后軌于法”。《與任王谷論文書》中有“行文之旨,全在裁制,無論細大,皆可驅(qū)遣。當其閑漫纖碎處,反宜動色而陳,鑿鑿娓娓,使讀者見其關系,尋繹不倦;至大議論,人人能解者,不過數(shù)語發(fā)揮,便須控馭,歸于含蓄”,應是侯方域為文的手法之一。為文時,有才但不一味縱橫馳騁,既盡其才又合乎法度。在“閑漫纖碎處”多加留意,在人人能解之處,進行馭控。張弛有度,暗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侯方域散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與其家世、師承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密切相關。
(一)公卿之后
侯方域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侯執(zhí)蒲,官至太常卿。父親侯恂,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叔父侯恪長期在翰林院為官,后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祖輩父輩皆為明末東林黨人,以守道不阿被時人譽為清流。祖父太常公直言敢諫,因惹怒魏忠賢致仕而歸。叔父與閹黨作斗爭險遭不測,其父被陷入獄,然當國家有難時竭盡心力,毫無怨言。同時,侯方域幼時曾隨祖父讀書東園,祖父對其要求甚嚴。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加之對文學典籍的學習,儒家思想必然成為侯方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師承名家
崇禎元年(1628),十一歲的侯方域隨父入京,拜當時的著名文人倪元璐為師。倪元璐(1593-1644),明天啟二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禮部尚書。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在李自成攻陷京師時,自縊而死,為人剛正不阿,清明正直。他利用任江西鄉(xiāng)試考官的機會,出題諷刺閹黨。崇禎元年(1628)上疏為東林黨人辯誣,又請毀魏忠賢陷害忠良的《三朝要典》。自此疏出,清議漸明,忠良者始得抬頭。倪氏的為人為文對侯方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侯方域《哀辭九章》首篇即為《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倪文正公元璐》,寫出了其師倪元璐與邪惡斗爭、敢于直諫、盡忠盡職、死而無憾的氣概。
(三)八股取士的氛圍
明代時,科舉是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最重要途徑,而八股取士是明代科舉制度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明代的科舉考試中,八股文被作為應試的標準文體而被官方確認。其中以《四書》、《五經(jīng)》為寫作的旨歸,以《四書》義、經(jīng)義的科目考試對應試的士子加以衡量。《明史·科舉志》:“諸生應試之文,通謂之舉業(yè)。《四書》義一道,二百字以上。經(jīng)義一道,三百字以上。取書旨明晰而已,不尚華采也”。侯方域一生參加了兩次科舉,對于儒家經(jīng)典自然是熟悉的,書中的觀念和思想自然會對侯方域產(chǎn)生影響。
侯方域才華橫溢,其作品被稱為“才子之文”。他出身官宦世家,加上師承大師等因素的影響,詩文中蘊含著濃厚的儒家思想。對侯方域散文中的儒家思想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