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勝
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郁竹藝的保護與傳承
王平勝
益陽市小郁竹藝是益陽市唯一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手工技藝。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小郁竹藝產品曾輝煌一時,大量優質竹藝產品銷往國外,為國家贏得寶貴的外匯收入。上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派出數十名小郁竹藝專家到幾內亞、伊朗、加納等第三世界國家傳授小郁竹藝技藝,精湛的技藝贏得當地人民的贊賞。改革開放后,小郁竹藝發展遇到瓶頸,大量工廠倒閉,技術工人失業,優秀的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
益陽竹資源豐富,當地人自古以來就喜于用“竹”制作各種生活生產工具,最早的竹藝品創始于明代,竹藝產品遍布街頭巷尾,因此益陽素有“竹器之城”的美稱。小郁竹藝產品結構方正、美觀大方,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而且這些優點廣泛地被木制、鐵制家具及裝修行業借鑒。產品經久耐用,越用越紅,越用越光滑,所以竹鄉人民廣泛地利用竹子來制作各種用器具,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竹郁制品除了實用價值外,精神價值也很重要,能激發人們的創作潛能,以“虛心有節、剛直不阿、品味高雅”等優秀品質影響著整個漢民族,形成獨特的竹文化,為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中華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
益陽小郁竹藝是湖南省益陽市優秀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益陽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盛名。小郁竹藝作為益陽當地人文技藝,有獨特的制作工藝,這種工藝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曾經作為對外援助的先進技術幫助第三世界兄弟國家,為國家的國際交往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們國家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外來先進的物質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涌入人們生活,沖擊之前固有的生活方式。益陽小郁竹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業不斷萎縮,目前面臨技藝傳承危機。
益陽小郁竹藝發展受阻現象與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發展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產品與時代脫鉤,沒能緊跟時代步伐。時代在發展,工藝技術特別是存在樣式必須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創新并與市場接軌才能夠真正做到“良性傳承”。“生產性保護”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縱深推進的重要途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交融統一、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技藝,它可以在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中轉化為經世致用的生產力,從而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所謂“生產性保護”是指在不違背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不扭曲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技藝,以及與傳統手工技藝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導入到當代社會及生產體系,使之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積極保護。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郁竹藝,首先應該與當地工藝美術院校合作發展,進行技術和理念優勢互補。其次,結合市場需求,在工藝和設計理念上進行大膽創新。最終形成民間大師與高校學生的新型師徒關系,做到后繼有人。在市場定位上,擺脫過去一成不變的產品生產模式,結合市場需求,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中高端產品。
促進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保障,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地處益陽,能夠依托工藝美術院校的設計優勢,服務于地方經濟,對于培養小郁竹藝傳承人具有非常重要意義。國家和地方政府則需對于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有貢獻的單位與個人提供政策和經濟補貼,以促進各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落實。加大對現有小郁竹藝傳承人的培訓,使其在掌握傳承技藝的同時,不斷提升與時俱進的創造能力。
從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到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已從單純的關心自然生態系統拓展到對人類發展的全面關心。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重新考慮和變革人類的資源觀、價值觀、科學觀和道德觀。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為人類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體系提供了源頭活水。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的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等環境倫理思想,均為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實現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文化根基;東方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將“和”的統建立在“不同”的理解和尊重基礎上,則體現了新型的“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為實現文化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益陽小郁竹藝是文化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益陽小郁竹藝作為前人傳給我們的優秀文化技藝,只要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相信一定會成為益陽乃至中國的驕傲手工藝。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