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張 楠
從當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從大學語文地位、學科教材、師資隊伍等影響因素來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還應改革。
大學語文課程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說到人才培養,當然而且一定要學習傳統文學,也就是從大學語文當中汲取知識。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是一門基礎性公共學科,我認為,不管什么專業,大學語文都是必學課程,這對學生學習其他專業有重要作用,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其他學科。然而現實是,作為高等院校公共課的大學語文正日漸走向“邊緣化”。現在很多院校去掉了大學語文。想想為什么有學校去掉大學語文,這也是有原因的,我認為,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語文地位不高;二是大學語文現行教材五花八門;三是師資隊伍建設嚴重缺位,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等。
(一)學科地位不高
在高職學校,大學語文雖然被設定為基礎性公共課,但處境很是尷尬:學校不重視,再加上很多院系對大學語文的課時進行縮減,甚至某些專業覺得該課程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進而取消了大學語文課程;學生不重視,由于忙于專業課的學習、再加上大學期間同學們還要拿到一些相關證書,比如教師資格證,英語等級證等,因而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就相對減少甚至直接放棄不學。另外,現在的招聘單位也對大學語文有所忽視。這樣也會使學生產生語文不重要,因而也就不必多學的思想。
(二)課程教材參差不齊
當前高職大學語文教材五花八門,例如我們學院的大學語文教材就是校本教材,所選篇目以文言文居多,不適應理、工、農、醫等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忽視了它工具性的一面,我認為,教材選擇上應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篇目,例如文科生應以欣賞為主,而理科生應以寫作為主。
(三)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
當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良莠不齊,學歷高低不等,因而造成對大學語文課的認知不同。再加上學院在語文教師隊伍中抽取大量人才轉向行政工作,更讓本已良莠不齊的隊伍雪上加霜,沒有幾個教師能挑起大梁。因而要使大學語文的教師隊伍德才兼備,在以后選用教師上應嚴格錄用。另一方面應從教師自身找原因,不斷提高他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以此提升教師隊伍。
作為大學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現在的這種局面,我認為必須對大學語文的教學進行思考:
(一)明確高職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
從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目的闡述,我們認為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以人文性為核心,同時發揮工具性。大學語文應該在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系統的中國語言文學知識;在素質培養上應具有更強的綜合性,發揮語文多種教育功能。同時我們應努力提高大學語文在學生培養計劃中的地位。要與現實需要相結合,突顯學科的工具性,雖然我們反對實用主義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也不能回避大學語文的實用性,在教學中必須兼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這門課的“工具性”作用突顯出來。這既是對中學語文課程的一種提升,同時也考慮到大學生將來發展的實際需要。所以,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請示、報告、會議記錄、通知、假條、合同、總結、評論、讀后感等學生今后實際工作、生活中應用到的實用文體寫作知識。
(二)選擇合適的大學語文教材
目前大學語文教材數目繁多質量參差不齊,我認為,大學語文教材應適應學院所開設的專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革新教學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在外培訓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來提高教師的素養。鼓勵老師提升自己,不斷擴充自己,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并且努力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地位,從而建立一支合理的、穩定的師資隊伍。
其次,我們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語文欣賞能力。大學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為目標的,所以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環境,多采用靈活的課堂教學,學與練結合起來,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更好的綜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部 712000
張楠,女,陜西咸陽人,助教,本科(2004級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