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何偉
淺析新媒體背景下黨的反腐廉政建設
陳何偉
反腐廉政建設歷來是黨進行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黨和國家的命運前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工作進展得如火如荼,生動展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巨大的革命魄力,得到國內外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我們黨的反腐廉政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剖析新媒體背景下黨的反腐廉政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科學的思路和對策,對黨反腐廉政建設的有序推進和不斷深入意義重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廣泛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對黨的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媒體在反腐倡廉宣傳教育中的地位,善于利用新媒體加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增強對新媒體的適應力、駕馭力和引導力,增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新媒體背景下黨的反腐廉政建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信息真假難辨,侵犯他人隱私,更有甚者以反腐為名告黑狀、潑污水,雖然渠道豐富了,但不規范、不準確的信息反而使反腐工作變得更棘手,稍有不慎就冤枉了好干部。如何規范新媒體反腐,進而使其成為反腐的一種有效手段和常態?就必須利用好新媒體這把反腐倡廉的“雙刃劍”,發揮正能量,就必須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進而提出科學的思路和對策,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功能,高效推進黨的反腐廉政建設。
新媒體是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具有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受眾廣的特點。這不僅是傳播技術的革新,深層意義在于它催生了社會民眾的各種權利保障,激發了民眾的維權意識。廣大人民可以通過媒體發表觀點看法,積極行使社會監督權利,“網絡反腐”也因此應運而生。這就為黨的反腐廉政建設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一)低成本。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極大降低了反腐廉政建設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就經濟成本而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廣大網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登錄官網等多種渠道進行檢舉揭發,較之以傳統的上訪程序,節約了食宿、交通、通訊等費用;在新媒體背景下,廣大網民多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出發點自覺承擔反腐責任,因此,他們提供檢舉材料及網絡監督的行為帶有強烈的義務性質,不需要國家提供專項資金。從時間成本上來說,新媒體為反腐廉政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平臺,信息來源廣且速度快,通過網絡形成了全民監督機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反腐工作的復雜程序,極大提高了反腐廉政建設的工作效率。
(二)渠道廣。數字化和信息化是新媒體技術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新媒體背景下,實現反腐廉政建設工作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極大地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包括信息來源渠道及信息傳播渠道兩個方面。從信息來源上來講,各行各業的社會人群通過新媒體實現了密切鏈接,極大豐富了信息容量和利益訴求,使我們黨的廉政工作更加貼近民生,實現針對性和兼顧性的有機統一;從信息傳播渠道上來說,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反腐工作中信息渠道單一的困境,廣大網民可以通過社交軟件、登陸網站、發送短信等多種有效途徑進行信息傳播。真正實現反腐廉政建設工作的數字化和信息化。
(三)力度強。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反腐廉政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反腐的廣度和深度上仍存在缺陷。部分腐敗分子抱著“天高皇帝遠”的心態為所欲為,且善于偽裝,隱藏極深,給反腐工作帶來極大的干擾和難度。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和信息化已成為黨反腐廉政建設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媒體背景下,網民對腐敗案例有更鮮明的自主性,他們不再以政府或媒體曝光的事件表象作為輿論焦點,而是通過剝‘洋蔥式’的深挖,找到更深層次的隱藏腐敗現象。”“周久耕天價煙事件”便是極好的例子,原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因被網友曝出抽1500元一條的天價香煙被人肉搜索,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并對其展開調查。2009年10月10日,周久耕因受賄罪被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鑄就了網絡反腐的經典案例。
(四)風險低。傳統的檢舉揭發大多以實名制書信、上訪等形式,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檢舉人容易受到威脅和報復。2014年7月,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市民李創宏根因向廣東省紀委實名舉報揭東區書記吳平河的違紀行為,遭到揭東區公安分局的六臺警車攔截,并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對其刑事拘留;2015年,陜西興平市公安局打擊報復上訪村民等等,這一系列打擊報復案例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人們在行使法律所賦予的監督權時瞻前顧后,敢怒不敢言。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人們在各網站注冊登錄并不需要嚴格的個人身份信息,因此隱蔽性較強。這就充分保證了廣大網民的人身安全,極大降低了因檢舉揭發而受到打擊報復的風險,提升了人們的監督意識和監督熱情,真正形成了全民監督的良好社會風尚。
新媒體技術以強大的信息容量、便捷高效的傳播渠道給黨的反腐廉政建設工作帶來便利,同時,由于技術本身還不成熟,還存在一系列嚴重的弊端和技術死角,相關的體制機制保障還不健全,媒體環境不夠理想,導致我們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反腐廉政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
(一)可信度不高。新媒體由于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廣大網民不用進行嚴格的身份注冊便能登錄各網站發布信息,缺乏嚴謹的態度和責任心,大多率性而為,甚至帶有強烈的主觀偏見和報復心理,顛倒是非,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冗雜、虛假信息大肆泛濫。相關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造謠、誹謗、誣陷,引發”網絡暴力“,不僅不利于反腐廉政工作的正常推進,反而給相關工作的展開帶來難度,最終導致網絡監督逐漸喪失公信力。
(二)理性思維欠缺。“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反腐的過程中,人們總抱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在不完全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盲目評價,跟帖討伐,甚至進行尖銳的語言攻擊。”大量曝光案件當事人及家人的個人信息,對其隱私權造成嚴重侵害,使部分無辜人群“躺槍”,給他們造成嚴重生活困擾。網絡反腐并不是一個司法鑒定過程,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反腐工作的展開過程。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將當事人的信息不負責任的公開,是侵犯個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2012年天涯社區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給武威市委和焦三牛扣上了“火箭干部”的帽子;同年11月,高級工程師李蕓卿因擁有十八套合法房產被網民諷稱為“房嬸”。這一系列例子不僅不利于反腐廉政工作的展開,反而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嚴重侵害,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是新媒體背景下廣大網民理性思維欠缺的集中表現。
(三)缺乏透明度。缺乏透明度不僅表現在新媒體反腐廉政建設過程中的運作環境,也包括監察機關對信息的處理和案件公開的不透明。相當部分腐敗分子通過網絡人際關系和技術盜取或購買相關舉報信息,并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反腐工作不僅未能取得進展,反而打草驚蛇,使相關工作陷入被動。另外,部分監察機關在關鍵環節未能做到清權確權,權力運行不夠規范,實施權力監控和與信息公開的制度體系不完備。
(四)網絡立法不健全。在我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其影響小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大到黨建工作。然而,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及時跟進,新媒體領域仍然是法律“空白區”,嚴重缺乏系統的、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法律規制。這也是造成網絡虛假信息泛濫、大量檢舉人個人信息及檢舉資料泄露的重要原因。直到2008年8月15日,株洲市才出臺了全國第一個關于網絡反腐廉政建設方面的法律文件:《關于建立網絡反腐倡廉機制的暫行辦法》。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在互聯網領域的推進速度緩慢,在網絡立法的廣度和深度上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任重道遠。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深入,實現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也是新時期黨轉變管理方式的生動表現。我們在看到新媒體帶來便捷的同時,更應該著重研究其缺陷和不足,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好這把反腐廉政建設的“雙刃劍”,提高網絡反腐主體的素質水平。
(一)提高網絡反腐主體的素質水平。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往往集文字、影像、視頻、音頻于一體,一個網民就是一個傳播者,專門的“把關”環節嚴重缺失,這就對網民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極大挑戰。因此網民必須在海量信息中理性選擇信息來源,并通過提取、分析、判斷、辨別信息將錯誤和無用的消息剔除掉,確保不受不良信息的影響;此外,網民還要有對自己傳播行為的預見性,提升對信息的篩選能力,不斷增強責任意識。
(二)完善網絡立法和監督體系,凈化新媒體環境。之所以出現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及網絡重要信息的泄露,不僅與網民的素質普遍偏低有關,更是網絡立法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導致的直接后果。加快網絡立法體系建設是凈化新媒體環境的關鍵步驟和重要保障,因此,立法機關應迅速開展系統網絡立法工作,確保網絡法律的系統化、具體化和制度化。比如嚴格網民登錄信息、實行網絡言論問責制、嚴格網絡信息保密制度,充分發揮法律對人們網絡行為的規制作用。同時,加強對廣大網民的網絡法律知識培訓,提高人們的責任意識和理性精神,從源頭上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當然,新媒體環境的凈化更離不開強大的網絡監督機制,網絡監督機制不僅是對信息內容本身的有效監測,更是對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的嚴密監督。任何人都不能利用特權盜竊、篡改甚至是抹殺符合事實真相的網絡信息,也不能肆意傳播毫無事實根據的、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虛假信息。
(三)在新媒體中融入更多互動和趣味元素,增強網絡反腐廉政建設的吸引力。雖然新媒體背景下的反腐廉政建設工作取得了長效發展,但發展勢頭偏弱,后勁不強,由于網絡立法工作的不斷深入,公民發表網絡言論的門檻提高、要求更為嚴格、法律追責以及個人信息泄露導致打擊報復等問題,都嚴重挫傷了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網絡反腐廉政建設的熱情,很多人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使黨的網絡反腐工作進展艱難。因此,“我們在嚴格網絡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大眾的實際需求,在新媒體中注入更多的互動和趣味元素,激發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網絡黨建工作的熱情。”例如開設專門的網絡互動平臺,包括網民之間的互動,網民與部門間的互動等等,充分尊重網民提供的信息和意見并及時反饋和回復,從而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
(四)完善網絡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反腐廉政建設過程的震懾作用。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和媒體本身的開放性、便捷高效性是它能產生震懾作用的基礎。充分發動廣大網民,擴充信息來源,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從而達到對腐敗分子的及時揭露和懲處。通過網絡匯成一張無處不在的法網,使犯罪分子無處藏身,這是網絡預警機制的最終目的,也是從源頭上杜絕腐敗行為的有效途徑。通過專題座談、講座,對網絡反腐的成功案例進行專題報道、相關部門散發官方傳單等形式,一方面增強廣大民眾對網絡反腐廉政工作的認可度,同時警示腐敗分子或立場不堅定的公職人員,一旦有違法亂紀的行為,就逃不脫新媒體的“火眼金睛”。
如何規避風險,充分發揮新媒體這把“利器”的威力,是當前網絡反腐廉政建設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要使新媒體反腐成為常態,各紀檢部門必須擔起責任,對各種形式的群眾舉報都要認真嚴肅對待,并及時作出回復。只有舉報,沒有回應,就會使群眾監督淪為一紙空文,不僅會打消群眾的反腐積極主動性,助長貪腐者的僥幸心理,也不利于反腐廉政建設的積極推進,最終給黨的事業帶來損失。但應看到,新媒體技術運用,讓“舉報無門”的情況得到解決,而從常規的電話舉報到圖文結合網絡上傳,新媒體反腐日益成為反腐的重要途徑。相信在暢通拓寬渠道之后,有形的懲治加上無形的震懾,定能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態,確保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430073
陳何偉(199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