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敏
淺析歷史演進中的環境因素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夏曉敏
《槍炮、病菌與鋼鐵》采用獨特的視角,跨學科的方法,以公元前11000年為起點,用不到500頁的篇幅呈現了凝練而又不失精彩的13000年的歷史演進,深入分析了形成歷史的最廣泛模式的成因—病菌、政治組織、文字和技術,并進一步指出促成這些成因的終極原因—糧食生產,深入地剖析了環境對人類命運的影響。
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的皇皇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以耶利的問題為切入點,(耶利的問題是“為什么你們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貨物并將它運到新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屬于我們自己的貨物呢?”)運用地理學、考古學、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闡述了13000年以來各大陸上人類發展速度不盡相同的原因。最終,作者指出各大陸所面臨的不同自然環境造成了各個社會發展軌跡的不同。人類起源的地點和祖先都是相同的,所以最初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之后人類遷移到不同的大陸,各大陸可馴化的動植物情況的不同拉開了它們各異的發展序幕。環境通過作用于糧食生產而影響各社會的發展程度。
每個地方所處環境不同影響著該地糧食生產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當地的氣候條件、可馴化作物和牲畜的野生祖先、地形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一些地方,通過當地人對當地動植物的馴化使得糧食生產獨立發展起來,而在另一些地方,則是通過引進其他地方已經馴化好了的作物和牲畜發展糧食生產,甚至,還有一些地方至今都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
新月沃地是馴化動植物最早的地區。這主要受益于新月沃地獨特的地中海氣候。同新月沃地一樣,新幾內亞和美國東部也有本地的糧食生產系統,但是受環境影響它們都存在著缺陷。直到后來新幾內亞和美國東部從別處引進了作物,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隨之人口也大大增加。
加利福尼亞、阿根廷大草原、澳大利亞、歐洲西部等地區至今都沒有發展出糧食生產,其原因與新幾內亞和美國東部相類似,即受當地的自然環境限制,它們缺少可馴化的牲畜和谷物的野生祖先。但是這些地方的人遠沒有美國東部和新幾內亞的居民幸運,可以從別處引進作物。沙漠把加利福尼亞的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印第安人與亞利桑那的農民隔開,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引進。一片片狹窄的海域把澳大利亞大陸的以狩獵采集為生的族群同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的糧食生產者隔開,使得作物和農業生產技術難以傳入澳大利亞。難以克服的地理或生態環境障礙阻斷了這些地區再次成為糧食產地的機會。
各地糧食生產出現的早晚及其發展程度決定了當地居民的不同發展方式,進而影響到他們之后的命運。簡言之,這一系列的反應是以槍炮、病菌和鋼鐵為紐帶的。糧食生產是槍炮、病菌和鋼鐵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那些在糧食生產上占有優勢的族群,在通往槍炮、病菌和鋼鐵的道路上就會取得領先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糧食出現后,可供人們獲取的卡路里增多,這樣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人口密度大幅度地增加。此外,糧食生產者除了養活自己外,多余的貯藏起來的糧食還可以養活國王、官員及其他專門人才。這使得政府的出現成為可能。糧食生產帶來了稠密的人口和定居的生活方式。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即沒有親屬關系的陌生人之間的沖突問題、共同決策的難度上升、經濟方面的問題及空間受限,這些問題的解決就使得組建政府、實行中央集權成為必然選擇。
其次,產生巨大作用的是馴化的牲畜所衍化出來的病菌。其實,人類許多傳染病的病菌最開始都是動物所感染的與之相類似的祖代病菌產生突變而衍生出來的。一個經常被人們所忽視的事實是病菌在過去的戰爭中發揮的巨大威力。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戰爭中死于戰爭引起的疾病的人比死于戰斗創傷的要多。
糧食生產同樣決定著文字的出現與演進,新月沃地和墨西哥是世界上獨立發明文字的地區,完全是因為該地區糧食生產出現得早。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沒有糧食生產,這個社會便不可能產生文字。
此外,糧食生產在技術的發展史上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從糧食生產到定居生活再到財物的積累及專門人才的出現,都在為技術的發明做準備。在人類進化中糧食生產第一次使發展經濟專業化社會成為可能。這種社會是由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養活的不從事糧食生產的專門人員組成的。
糧食生產及社會之間的競爭與混合,催生了征服的直接原動力: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病菌、文字和技術。它們推動歷史不斷地向前演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掌握著這四組動力的族群就比那些受環境限制而無法掌握它的族群更具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和壓倒性的優勢。環境這一終極原因,拉開了擁有糧食生產的地區和沒有糧食生產的地區間發展進程的差距,決定著這些族群后代的不同命運。每個地區、族群不同的命運造就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歷史。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637000
夏曉敏,女,山西忻州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