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基于文論危機與文學文本的有效解讀
李曉艷
隨著當代文學體系的不管革新,對文學文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過對文學體系的不斷研究,發現當下人們對文學解讀的效率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這樣嚴重影響了文學理論的準確性。而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學理論更趨向于哲學范疇的內容,使得文學文本本身的屬性被大大弱化,對文論的定義也產生了更多的偏差,應針對現階段文學理論危機的情況,深入剖析矛盾產生的原因并全方面的做好文學文本的解讀。本文由文論危機的產生入手,通過文學文本解讀中不同認識,分析文學文本的有效解讀。
文論危機 文學文本 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想逐步流入我國。其中,西方文學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的引入對我國的文學研究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大加快了我國文學研究事業的發展進程。然而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并與西方文學的融合,使得我國文學理論與西方文學理論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無法單純地將西方文論用于我國文學的研究事業中。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西方文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國的專家學者對西方文論又沒有充足的認識。所以,在解讀文學文本時,應結合中國文學的基本特點,摸索出解讀我國文學特點的有效手段。
不僅僅是中國,在世界各國的文學界都出現了因文學文本解讀效率較低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的阻礙了文學理論的發展,使得眾多專家學者在對分析評價作品時陷入“一籌莫展”的局面,無法有效地對作品進行解讀。雖然西方文論在正不斷更新,但其內容主要是對其在哲學方面的拓展以及補充,抽象具象、現實主義、虛幻主義、結構主義、魔幻主義等等,但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方法卻并沒有的得到更新與補充。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西方文論更重視演繹的過程,使文學如自然科學一般,是沒法讓人很好的接受,在文化差異與背景差異的交織中,文論危機也就此產生。
從西方文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受文藝復興時期璀璨的文學成果的影響,西方文學在哲學與宗教方面具有獨特的審美,即上帝創造了萬物,自然也創造了美,這對我國的專家學者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需要承認西方對神學哲學交織的美學進行融合而產生的理論具有獨特的意義,但這種意識形態已經不在可思辨的范圍內。如果在解讀文本時將這種論調引入文中,將出現復雜的矛盾關系,無法清晰有效的挖掘文本的內在實質與表現,只將哲學套入到本文的內容之中并歸納概括,并沒有就文學文本其本身的背景與文化環境融入到解讀與評價之中,忽略了文學文本的唯一性,也就無法將文學作品有效的解讀出來,產生了文論危機。這也是西方文論與我國文論在作品的實踐評價解讀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要想正確解讀文學文本就應首先了解文學文本的含義與內容,而在先前的西方文論中是不存在文學文本這個說法的,這種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文學文本作為文學作品最基本的載體的客觀存在價值。黑格爾在其著作《法哲學原理》中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存在即合理,應當充分認識文學文本的重要性。
其次,應明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進而承認西方的文學作品與我國文學作品存在差異,就和無法比較莎士比亞與李白兩人所獲得的文學成就是一個道理,但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中情感的深化以及理性的邏輯進行表達。西方文學強調哲學與宗教,從世界銷售量第一的書籍是圣經就可以看出西方文論主要圍繞哲學神學的美學進行解讀,比如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興衰,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了樹上正逐漸死去,而家族的最后一個人正被白蟻吞噬,融入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的創設了一個現實而又虛幻的世界;而我國文學更多的是強調情與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吟詩作對,通過寥寥幾筆便能勾畫出詩詞中的場景,而現代文學同樣受古代文學的影響,強調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我國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經典名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在寒江獨自垂釣的漁翁的形象,試想,漁翁在小船上身披蓑衣,獨自在漫天大雪的江面上垂釣。雖然字面上詩人主要寫景,但通過詞語的斟酌營造出一股遺世獨立的形象,不提及孤獨只因他已超脫了塵世對孤獨的定義,主要傳達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
所以在此類文學文本的解讀中,應注意不能生搬硬套,需結合文學文本的時代背景、寫作背景與作者自身情況,盡量避免三者的脫離,否則將無法從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特點,更無法有效地對文學文本進行解讀。
文學文本的有效解讀是當代文學作品主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在實際的文學作品解讀過程中,應明確文論危機所造成的影響,清楚意識到西方文論對哲學的追求使得文學本人被弱化的問題。由此,在對我國的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時應明確作品的特點,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文論,進而產生文論危機,應結合作品的文體、內容、時代背景以及寫作背景的方面,從多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盡可能地達到有效解讀文學文本的目的。
[1]孫紹振.文論危機與文學文本的有效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2012(05):168~184,208.
[2]王姝博.文論危機與文學文本的有效解讀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11):336.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李曉艷(1976-),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碩士研究生,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和第二語言的教學。